張蕾
摘 要: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內容,是馬克思在實踐中繼承批判前人的哲學思想的產物。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認為理論源于實踐,又指導實踐,實踐具有徹底的革命性。在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引領下,改革開放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繼續推進并邁入新時代。因此,要堅定不移地貫徹馬克思主義實踐觀。
關鍵詞:改革開放;馬克思主義實踐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中圖分類號:A81?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18-0001-02
行動都是在一定思想的引領下進行的,只有科學的思想理念才能引領實踐活動向正確的方向發展。國家建設亦是如此,縱覽我國改革開放全程,每一個階段都是在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引領下進行建設和發展的,才使得改革開放的每一步都走得又快又穩。
一、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概述
16—18世紀,唯物主義哲學出現,其中弗蘭西斯·培根就認為實踐才是獲取知識的來源,哲學的任務應該是研究自然,為唯物主義奠定了基礎。但這種認識還是只局限于物質層面,并未深入。在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唯心主義哲學中將實踐界定為絕對理念的一種精神活動,認為實踐只是理性的另一種表現形式,這就將實踐僅僅局限于意識層面,而忽略了其物質性。費爾巴哈雖然從唯物主義出發去認識實踐,但他最終也受困于舊唯物主義,仍然是片面的。
科學的實踐觀念最終是馬克思所賦予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總結這些實踐思想的基礎上,將能動性與受動性進行結合,認為實踐是人對客觀世界的自覺的、能動的改造,意識是人對客觀世界的能動反映,突破了以往哲學對實踐認識的不足,形成了總體性的實踐觀,認為實踐的范圍囊括物質、精神以及社會關系等各領域。并且用科學的實踐觀去理解客觀世界,去解答哲學的本體論問題,最終建構起了科學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突破了以往哲學中對實踐的片面性理解,將實踐作為理解人類社會萬事萬物的基礎,最終形成了科學的實踐思想。
二、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引領改革開放這一偉大革命
(一)社會主義初步探索時期脫離本土實踐的教訓
這一時期,我黨在探索中經歷了由照搬蘇聯模式“絕對理性”向獨立探索建設道路“實踐理性”的轉變。建國以后,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我們主張向蘇聯學習,當時只看到了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功,并未意識到其實過分集中的計劃經濟下積弊深重,嚴厲的國家管控大大限制了人民的主體性和創造性,使人淪為國家計劃下的一種生產工具,忽視人的個性,導致國家集權現象嚴重,社會發展隱患重重。建國初期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失誤的慘痛教訓充分表明了任何理論都要結合實際,都要在實踐中得到充分檢驗,社會主義建設要始終以科學的實踐觀為指導,不能脫離實際空想蠻干。
(二)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指導下的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是在新時期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一次大膽嘗試,是一次沒有前人經驗可循,沒有現成理論指導的偉大實踐活動。鄧小平同志認識到改革開放只能靠深入實踐去尋找經驗,但不可盲目探索,必須要先進行局部試驗,形成成熟的發展模式再向全國范圍推廣。在我國的發展道路上,就是通過先在深圳、珠海這些地區進行實驗,不斷發現問題、總結經驗,再一步一步向全國拓展,使改革開放能夠穩步推進。鄧小平同志的這一先行試驗區思想,將實踐中獲得的真實經驗不斷升華為理論,繼續指導實踐進一步深化和發展,使全國性的改革開放科學地規避了較大的失誤,不斷取得階段性的成功。
改革開放在進行之初存在諸多爭議,尤其是對于社會主義究竟該如何發展、社會主義國家該如何建設等問題眾說紛紜。鄧小平同志認為對于理論問題的分歧,應該在實踐中尋找答案,而不是過度沉溺于理論爭議,于是提出了“不爭”的思想,認為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如果一直沉溺于理論上的爭辯,止步不前,寄希望于通過系統的邏輯論證來尋找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道路,只會誤黨誤國,理論是否正確不是通過邏輯論證就能得出結果,而是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得以確證。
鄧小平同志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提出的“闖論”,也體現著科學的實踐精神。人類社會是在不停創造尚不存在的事物,不斷解決新難題的過程中才發展進步的,改革開放就是這樣一個例子,如果再不進行創新,中國的未來將無路可走,這時就必須敢闖,勇敢去嘗試,勇敢去創造,才能發現新的道路。但既然是闖,就會有風險,這是不可避免的,所以鄧小平同志提出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切不可空想蠻干,不僅要敢闖,還要善于總結,既要敢于放手去做,也要看準時機,不能盲目行事。鄧小平改革思想中的“闖論”就是科學實踐思想的體現,是改革開放的重要指導思想,是我們在不斷實踐中得來的寶貴經驗,將在以后的國家建設和發展中持續發揮作用。
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實踐思想中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但實踐這一標準從來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始終處在發展變化之中的。歷史時期不同,實踐環境所面臨的時代背景就不同,實踐這種標準在檢驗社會認知的過程中也不是用絕對的對錯來簡單斷定。尤其是改革開放面臨的復雜的社會大背景,鄧小平同志提出了邊走邊看的思想,將實踐標準實時化、具體化,在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工作中不斷深入檢驗,而不是紙上談兵。正是這種真抓實干的實踐精神開創了改革開放這一偉大革命,為中國的未來發展提供了正確的理論指引。
三、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
十三屆四中全會后我國的改革開放事業的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在兩個世紀過渡交替的關鍵時刻,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上都呈現出了與以往不同的發展態勢。在國際方面,各國競爭日益激烈,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經濟全球化成為大勢所趨,提升綜合國力成為各國發展的重要任務。而國內方面,面對新形勢改革需要調整措施,國家建設也面臨新的要求,經濟上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在黨的建設方面也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不斷的調整和完善。新時期現實情況的變化發展,要求指導思想也要適應時代變化,不斷革新。江澤民同志在對新時期社會發展實際情況進行深入了解的基礎上,根據最廣大人民的現實需要,在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指導下,提出了符合時代要求的“與時俱進”的精神觀念,為黨的思想路線增加了“與時俱進”這一新的內容,使黨的指導思想進一步完善。
江澤民同志立足社會發展實際情況,根據現實要求不斷調整改革開放策略,始終以科學的實踐觀念為指導,以深入實踐作為解決理論問題的根本途徑,在實踐中獲取新經驗,檢驗新理論,探索新方法,尋找新道路,不斷總結適合新形勢的國家治理措施,最終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理論成果,成為黨在今后治國理政中的寶貴經驗。
十六大以后,胡錦濤同志在指揮國家建設中繼續從我國的本土實際出發,立足于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根據當時我國在發展中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是解決現實問題的需要,也為改革開放不斷向縱深發展提供了理論上的支撐。并且胡錦濤同志還提出了“求真務實”的指導思想,這是黨和國家在指導改革開放過程中始終強調和堅持科學實踐思想的重要體現,是馬克思主義實踐思想在中國的一次理論創新,是黨領導人民在實踐中探索新時期指導思想的突破性進展,是對我國現代化建設思想的又一次完善。
四、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在新時代的繼續發展
在黨的十八大上,習近平總書記宣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在新的歷史方位上,我國進行現代化建設堅持秉持科學的實踐精神,緊密結合新時代的實踐要求,對如何繼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問題結合實踐進行了系統的理論回應,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1]。這一思想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在新的歷史方位下的與時俱進品質,是在新的實踐基礎上提出的一系列原創性理論觀點。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深刻指出:“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2] 所以改革開放至今,我們始終跟隨時代的腳步調整發展策略,在實踐中檢驗指導思想的正確與否,每一個階段的建設都體現著馬克思主義的實踐精神。
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說明社會主義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發生改變,要根據問題的不同及時調整發展方向,時時刻刻反映人民的根本需求,在實踐中尋求解決新問題的方法[3]。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充分體現著馬克思主義的實踐精神,社會發展的實踐的轉變要求指導思想要隨之革新,這樣才能保持理論的生命力和科學性。
在新的歷史方位下,我國的奮斗目標也發生了變化。新時代的奮斗目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真正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時代目標的革新代表要解決新的時代問題,黨要根據新時代的實際情況制定新的指導思想。在新的歷史方位下,改革開放的繼續發展也要以新的奮斗目標為導向,繼續秉持科學的實踐觀念,根據具體實踐不斷優化指導思想,促進改革開放不斷向縱深發展,助力我國早日實現現代化。
參考文獻:
[1]? 王太明,卜紅雙.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價值維度[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19,(5):52-56.
[2]?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28.
[3]? 王太明.論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生成邏輯與基本內涵[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9,(3):37-40.
[責任編輯 文 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