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巧巧
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拼音教學是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內容,學好漢語拼音是為今后的語文學習打基礎的,對于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漢語拼音教學本身就較為枯燥乏味,再加上他們的理解能力、學習能力有限,因此,他們的漢語拼音學習效率也比較低。總結教學經驗可知,想要學生學好漢語拼音,首先應使其產生興趣,對此,教師應當思考如何在教學期間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對一年級的低齡兒童進行引導,使其重視漢語拼音的學習,并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
關鍵詞:漢語拼音教學;小學語文;教學策略
漢語拼音的學習是每個學生都需要經歷的啟蒙階段。一年級的學生需要在剛入學一個多月的時間當中掌握23個聲母、24個韻母以及16個整體認讀音節,這對于沒有多少學習經驗的他們來說是非常困難的。另外,拼音的學習又是學生今后學習漢字、語言的基礎,所以,每個學生都必須牢固掌握漢語拼音相關知識內容。對小學一年級的學生進行漢語拼音教學應掌握合理的教學方式,結合這一年齡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和學習能力水平等采取科學有效的教學策略,以更好地提升小學一年級學生的漢語拼音學習效果。
一、兒歌教學,強化字母的音和形
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對兒歌是非常熟悉的,因為他們剛剛經歷過的學前教育普遍采用的就是兒歌教學的學習方式。兒歌生動有趣、朗朗上口,還有動聽的旋律,所以,兒歌教學也是更容易被這一年齡階段的學生理解和接受的一種教學方式。在進行拼音教學時,教師可以以兒歌為載體來幫助學生更好地記憶拼音。比如在學習聲母時,很多學生會將“b”和“d”混淆,常出現類似于將“bie”讀成“die”的問題,對于這種情況,教師可先讓學生自己觀察、發現這兩個字母的共同之處和不同點,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可以發現這兩個字母雖然都是半個圓加一個豎組成的,但是半圓的位置是不同的。隨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說出兩個字母的半圓位置有什么區別,根據學生的觀察結果,教師就可以編這樣一首兒歌“左下半圓ddd,右下半圓bbb,bd對坐樂呵呵,它們是一對好朋友。”拼音當中有不少形式的字母,為了幫助學生區分,兒歌編唱是一種很好的方式,讓小學一年級的學生記憶拼音較為困難,但讓他們學會一首兒歌很容易,所以,以兒歌為切入點,通過教會學生兒歌,可以讓學生自然而然地記憶字母拼音[1]。
二、游戲教學,豐富課堂教學形式
游戲和兒歌都是一年級學生非常熟悉的活動方式,它們也是深受這一年齡階段兒童歡迎的學習形式。將游戲引入拼音課堂教學中是對拼音教學的大力創新。以游戲“畫一畫”來說,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憑借記憶用一些線條、圓形等元素拼出學過的字母,盡管孩子們年齡小,但他們潛意識的記憶能力是很強的,線條和圖形也很好地喚醒了他們的思維,他們可以興致勃勃地拼出一個又一個學習過的拼音字母。又比如找朋友的游戲,學習之后就是復習,目的性較強的讀寫記憶會讓學生感覺學習是非常乏味的,因此,教師可以制作一些聲母、字母卡片來玩“找朋友”游戲。具體來說,教師先讓每一位學生抽取一張卡片并記憶自己抽取的卡片上的字母,之后教師會說出一個音節,拿相應音節拍子的同學需要舉起自己的牌子,其他同學來判斷相應同學的牌子上的字母是否和老師說出的字母相符,幾輪下來,學生基本上就不再會有錯誤了,復習過程就這樣變得愉快許多。
三、應用教學,強化教學效果
以《升國旗》這篇課文為例,這篇課文中出現了“揚”和“迎”這兩個音節類似的字,因為小學一年級的學生語言表達還不夠清晰,很容易混淆這兩個字的讀音,此時,拼音就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將“yáng”和“ying”的拼音分別標注出來,讓學生對比這兩個拼音的不同之處,他們很容易就能發現區別。另外,學習拼音的目的就是為了應用,是為后續的識字、閱讀打基礎的,所以,在“用”中學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利用有限的拼音知識儲備來閱讀注音版課外書籍,盡管學生會遇到不認識的拼音,但在閱讀期間,學生可以直觀地感受拼音的具體用法,從而對拼音有更加深入的理解[2]。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將自己的見聞、想法以拼音的方式寫出來,不會的地方可以尋求老師或者家長的幫助,開始可以是簡單的一句話,之后可以進行片段練習,積少成多,主要是讓學生養成在“用”中學的習慣,既掌握了拼音,又鍛煉了知識應用能力。
綜上所述,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想要保證學生學習、老師教學的質量,首先就要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探索欲,從而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小學一年級的語文教師在進行漢語拼音教學時應當充分觀察學生的學習特點,結合小學生的學習情況來針對性地激發其學習興趣,并優化自身的教學形式,最大程度上挖掘教材中的趣味性因素,以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進行知識的傳授,寓教于樂,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和掌握漢語拼音知識。
參考文獻:
[1]王薇,劉媛.當前農村小學一年級漢語拼音教學方法有效性初探[J].好家長,2018,45(13):34-35.
[2]謝偉風.注重方法 講究實效:淺談一年級漢語拼音教學方法[J].考試周刊,2018,12(44):45-46.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