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準
摘 要:閱讀是小學生認識世界、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當掌握的必備技能。在小學階段,閱讀不僅是小學生學習知識的重要途徑,更是小學生豐富知識體系的重要方式,而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的有效銜接,更有利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和整合,為拓展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接觸更多的知識。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內閱讀;課外閱讀;閱讀銜接
小學生正處在語文學習的初始階段,對于語文學科的新知識有強烈的好奇心,語文也貫穿在學生生活的任何角落,語文學科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因此,將課內外閱讀進行銜接,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并給予學生方法上的指導。
一、夯實課內閱讀基礎
小學生正處在語言學習的關鍵時期,其對語言的學習主要依靠語言感受能力,因此,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感。而語感的培養不是一天兩天就能養成的,需要在長期的閱讀過程中不斷積累,經歷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這樣學生才能自我突破,培養較好的語感,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當培養學生積累的習慣,通過課內閱讀,灌輸學生培養語感的意識。誦讀是培養語感的方式之一,也是傳統的讀書方法,通過反復朗讀達到熟練的程度,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積累詩歌、兒歌和名篇名段,能讓學生更好地培養語感,也能讓學生在多讀中加深對作品的理解,通過這樣的方式,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學生語文素養和能力的提升,另外,教師還應當注重教學方法,正確的教學方法能引導學生深入學習,能在閱讀文本之后主動探索文本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在體驗和思考的過程中受到情感陶冶,從而獲得思想的啟迪。
二、加強課外閱讀訓練
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應當挑選形式多樣、難度適中的閱讀材料,對于小學生來說還應當注重選取的閱讀材料的趣味性,這樣首先能激發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和興趣,在興趣的指引下,學生才愿意閱讀,擁有積極性的學生才能在閱讀的過程中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體驗和探索,因此在課內閱讀向課外閱讀延伸的過程中,教師作為閱讀課程的引導者,應幫助學生做好閱讀材料的選擇,在選擇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要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和課程教育目標,在此基礎上多方面、多角度、多渠道地選擇不同年齡段、不同學習背景的適合小學生閱讀的材料。
由于小學生身心發展的限制,他們需要一定的外部督促才能更好地培養閱讀意識和閱讀能力。因此,教師在為學生選好課外讀物之后,還應當使用合理的方式進行督促,在督促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家校合作的模式。教師首先根據課內閱讀所學的知識,為學生推薦課外閱讀讀物,確定讀書內容之后,按照一定的時間進度布置閱讀量,在規定的時間節點內,讓家長進行督促,以此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閱讀任務,有了教師方法上的指導和家長在行為上的督促,能更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并且切實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小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往往只是形式上的閱讀,難以進行深入體驗,因此,教師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過程中,訓練學生的閱讀習慣是很有必要的,教師在培養學生閱讀習慣的過程中要著重引導學生做好讀書筆記,培養批注摘抄的良好習慣,這種習慣的養成,不僅能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為寫作積累素材,還能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在指導學生積累優美語句的時候,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養成寫作讀書心得的習慣,通過多管齊下的方式,讓小學生更好地在閱讀中獲得各種能力。
三、課內外閱讀銜接,提高閱讀質量
課內外閱讀銜接要求教師在課內教學結束之后,將文章中的重難點和閱讀文本中的興趣點結合起來,引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學生在課外閱讀的過程中,能靈活運用在課內學到的知識,又能將課外閱讀中獲得的感悟運用于課堂之內,兩者之間相互促進,能使學生在靈活運用知識的過程中,不斷獲得新的收獲與理解,這樣才能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
教師在進行方法上的指導時應當讓學生之間多交流,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更能促進思想上的碰撞,以此讓學生更好地提升自身的思維能力,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為了表達自己的觀點,會組織語言提煉自己在課外閱讀中總結的觀點,通過這樣的方式培養小學生的總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教師還應當為學生設置實踐的環節,如讀書筆記評比,讀書手抄報展覽,以此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產生閱讀興趣。
將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結合起來,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升,在此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方法,在家校合作的過程中讓學生養成自覺閱讀的習慣,通過實踐活動的方式,檢驗學生的閱讀效果,才能讓學生在課內學讀書,在課外愛讀書,從而學會讀書,最終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劉振平.淺談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的有機銜接[J].甘肅教育,2019(4):51.
[2]蔡雄英.探尋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銜接的有效途徑[J].讀與寫雜志,2019(7):127.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