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君
對于小組合作學習,這一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新型的學習方式,筆者較早就在日常班級管理和課堂外教學中嘗試運用。之后,結合班級實際,通過不斷實踐和調整,逐漸形成了一個班級小組合作制度。
一、小組合作制的初步模式
1.分組有原則
在不斷的實踐操作中,筆者發現從一開始盲目隨意的分組到單純地依據某一方面分組都比較片面,不利于小組合作制度的運行,在不斷調整后,形成以下分組原則:
(1)組內異質,合理搭配。根據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初步分組,每半學期后根據成績變動進行初步調整,每組4~5人,保證各組中都有知識能力水平較高及相對較弱的同學,有利于同學間互相幫助、互相促進、共同提高。
(2)組間同質,保持均衡。根據平時學習中各個學生的學習狀態及行為習慣進行二次調整,使各組內既有較高自控能力、管理能力的同學,也有在學習生活中需要督促提醒的同學,利于組際交流、競爭,以及各組學習活動的評價。
2.任務明晰化
(1)具有較強自控能力以及管理能力的同學擔任組長,進行小組日常學習生活中的管理,負責督促提醒小組內的組員及時完成學習任務。
(2)小組內知識能力水平較高的同學擔任副組長,在日常課外學習中,負責督促輔導知識能力水平較弱的同學。
(3)小組內知識能力水平較弱或者日常學習中學習態度較差的同學,會及時得到老師的提問,以檢測小組內互助的效果。
3.評價制度化
對于各小組的評價,我運用了小組評分制度,在學習專欄區張貼表格,用于記錄各小組分數,方便各個小組成員及時直觀地看到自己小組的情況,并隨時可以與其他組進行比較。
提問時我盡量達到各小組均衡,對于回答正確的同學所在的組,給予適當加分;答錯的同學看情況予以評分,難題答錯給予適當鼓勵而不扣分;但是如果做題中出現了基礎性錯誤,則給予適當扣分,激勵小組內鞏固基礎的同時努力提升小組的整體水平,進而通過小組間良性競爭,達到共同發展的目的。
二、小組合作制在教學中的初步嘗試
以上小組合作制度,筆者基本都是運用于班級日常管理中和課堂外教學,而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制度卻未曾嘗試過。在多次思考、調整后,我在課堂教學中嘗試運用小組合作制。
1.明確交流規則
課前,筆者與學生約定,如果小組討論中遇到困難或者發現問題,隨時可以舉手尋求幫助,而如果是小組討論出了結果,則可以全組舉手示意我結束討論。另外,對于小組分工也進行了強調,各小組長負責維持小組秩序及關注小組成員的參與情況;而各小組中知識能力水平較高的同學,則期望他們可以起到帶頭作用,并且可以幫助其他同學理解知識、把握重點。
2.小組討論激興趣
第一次嘗試,為了使小組合作學習能順利進行,讓學生能以積極主動的狀態投入合作中去,激發合作交流的興趣,在教“常見的數量關系”時,我設計了這樣一道題:鉛筆每支2元,水筆每支3元,現在你有30元,要全部用完,可以怎樣買?讓小組進行合作討論。一小組成員馬上寫出了一種:就買10支水筆,隨即就有其他成員說好像鉛筆和水筆各買6支也行,于是探究的興趣激發了,發現了其他方案,很是興奮。我借機要學生列出所有方案,看哪一組想到的方案多。最多的一組竟然把五種方案都想到了,我及時給予表揚和獎勵。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探究、創新的意識,使孩子們對數學知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從而愛上數學這門學科。
3.合作出題促成長
在教授“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的關系”時,我希望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掌握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和列式變換來解決問題。
開頭由劉翔奪冠引出“速度”后,我就拋出求“速度”的方法:路程÷時間=速度,并進行相關練習。之后,要求各小組嘗試出一道題目給其他小組做,沒想到答案紛呈:①劉翔在110米跨欄比賽中的成績是11秒,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②一只蝸牛使勁爬,2小時才爬了20米,它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劉翔的跑和蝸牛爬行的速度一樣嗎?為什么?……
面對這樣有思考性的問題,各小組成員及時進行了討論和思考,他們發現了“秒”和“小時”的差別,知道了比較時需要單位時間一樣,深入理解了“速度”的概念,知道了“速度”正確的表達意思:一個單位時間里行駛的路程。有一組學生還出了一道關于時間、速度、路程的綜合性題目,得出除了“路程÷時間=速度”之外,還可以寫成“路程÷速度=時間”“速度×時間=路程”。
通過組內的合作交流和組間的相互出題,學生明確了概念及三者之間的關系,拓寬了思路,還把數學問題變成一個具有挑戰性、探索性、交流合作的學習過程,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收獲到了成長的快樂。
4.課后檢測見成效
課后會出題檢測,如在教完“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的關系”后,第二天針對本節課內容,我設置了五道題目進行檢測,結果班級共35人,23人全對,8人錯一到兩題,4人錯3到4題,在小組同學的幫助下,做錯題目的學生很快完成了訂正。這說明,在小組合作制的運用過程中,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還是比較到位的,課堂的教學目標較好地達成了,也進一步證明了小組合作制在數學教學中的可行性。
三、實踐后的反思
課上的教學內容基本都是在小組討論中進行,筆者的角色是引導者,在小組討論中給予他們適當的幫助,而學生則是主導者,他們通過小組間的合作,基本掌握了學習的內容。當然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
1.討論重心易偏離
小學生年紀小,好奇心強,喜歡多動,注意力容易分散轉移。課上,我引導學生思考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的關系,結果有的小組在討論單位的換算、有的在討論閃電究竟有多快等問題,雖然在我引導后及時做了調整,但確實游離了主題,拖慢了小組討論的節奏。
2.組內交流尚欠缺
組內互助時,有一個小組內負責批改的同學,判定題目是錯的,而被批改的同學認為自己沒錯,想要和他探討,但是批改的同學只說:“你肯定是錯的。”便不再理睬對方。這可能不是個例,這樣的處理方式過于簡單,不利于知識的真正掌握,也不利于小組內同學的團結互助和均衡發展。這就提醒了我,在今后的教學中需要教師多做引導,使同學間交流、溝通更加及時、暢通。
3.問題設置不清晰
筆者在要求學生給其他小組互相出題時,就籠統地說給其他小組出題,要求不夠明確,導致小組合作出題時,有的小組思路狹窄,僅僅停留在“小明從家里到學校共1000米,他走了20分鐘,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這一類型的題目上,缺少新穎性和變化,經我提醒,學生思路拓寬了,想到了求火車、飛機甚至臺風、閃電的速度,但還是沒想到“路程÷速度=時間”“速度×時間=路程”的題目。如果我一開始就把出題的要求說得具體明確,那么就會讓學生思路更加清晰,課堂效率也會提高。
四、小組合作的改進方向
在綜合了自身上課的感受、課后檢測情況并反思后,筆者思考了幾個今后需要改進的地方:
1.重視核心人物的培養
學生的合作能力尚有欠缺,這就需要我著重對學生不斷引導培養,特別是對小組核心人物正副組長的能力培養,讓他在小組討論中更好地發揮自身的管理能力,起到引領作用,督促組員更好地參與到小組討論中,有效地減少討論中的無效用語,從而提高討論的效率;在小組討論過程中,其他同學提出異議時,組長能夠耐心細致地進行講解,掌控全局,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提高。
2.問題設置應更精細
在每次的小組合作學習中,討論的問題也需要細化和調整,精心設計小組合作學習的內容,設計具有挑戰性、開放性、遷移性的問題,激發學生探究與合作的欲望,達到對小組合作討論更好的引導效果。而模糊的問題會導致學生不能及時準確領會意圖,耽擱教學時間,影響教學進度。教學中,即使出現了生成性的問題和錯誤,也應該尊重學生,保留而不是抹去學生的問題,盡量設置好問題進行引導,將其與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建立有機聯系。
總之,通過嘗試,筆者認識到了小組合作制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價值。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會不斷嘗試和調整,進一步完善小組合作制度,給予學生更多、更恰當的引導,從而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