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杰賢
摘 要:“體驗教育”作為創新的學習方式,在國家政策層面給予了較高的地位。《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體驗教學”是契合語文課程特質的教學方式。通過實踐探討體驗教學的基本策略,將體驗教學應用在語文課程中,發揮優勢,從全方位、多維度體驗滲透,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體驗學習圈;高年級;表達能力
一、基于統編教材理念下,學生表達能力的要求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從語文學科的性質來看,把語文課程劃分為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其中,“學習語言文字運用”是語文課程的根本任務,其目的在于引導學生通過學習會讀、會寫、會說。
為了貫徹相關指示,統編本教材出爐,新教材的編排特色之一是:在強調海量閱讀的基礎上,強調語言表達能力。課文編排更加“接地氣”,在強調教材中民族性,根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基因的同時,力圖貼近當代中小學生的“語文生活”,體現時代性。
二、高年級學生表達能力存在問題及成因分析
統編教材的實施是語文教學一次深刻而有效的改革,重視閱讀與表達,鼓勵學生積累語言和素材,但當下高年級學生的表達能力發展不盡如人意。
(一)高年級學生表達能力存在問題
1.表達內容空洞,欠缺真情實感。
2.邏輯思維雜亂,語言文字運用不扎實。
3.表達不夠自信,缺乏有針對性鍛煉。
(二)造成上述情況的成因分析
1.教師沒及時調整教學觀念,沒能深入挖掘教材中語言表達的關鍵點,鏈接學生已有的經驗,導致在表達中學生面臨缺少素材之煩惱。
2.高年級學生有獨立想法和個性,更能吸引學生投入參與的必然是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面向真實生動生活的教學素材,以適應其思想、生活和個性發展。
3.閱讀和寫作訓練的割裂,讀寫結合方法沒能落實單元整體教學設計。
4.學生課業負擔普遍繁重,能夠全程投入參與生活事件、積極融入學校活動、享受社會實踐的機會受限,從而導致表達上缺少真切、深刻、豐富的情感共鳴。
因此,只有貼近學生生活,回歸學生生活,讓學生體驗生活,才能有效幫助學生在廣闊的天地積累表達素材,習得能力,獲得人文素養和語文素養的長足發展。
三、運用“體驗學習圈”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之構想
“體驗教育”作為創新的學習方式,在國家政策層面給予了較高的地位,翻閱體驗學習的相關資料、史料,其中大衛·庫伯教授在1984年提出的“體驗學習圈”,將體驗學習模式化、科學化,其應用于語文課堂,能提升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提高表達能力。
“體驗學習圈”實施過程包括四個環節:體驗—明理—內省—應用。名為“圈”,意在展示體驗學習的實施過程不僅是單向的,而是螺旋上升的,重在內省、應用環節。教師注重在創設體驗學習過程中對學生語言文字表達方式的指導和引領,讓學生在體驗中通過自己的分析和判斷獲得正確的認知和經驗,通過感悟內省再次應用方法訓練,積累為能力。反復循環體驗,就形成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體驗學習圈”,其在學生自主發展過程中起著螺旋式上升的作用,對學生培養學習能力與自我發展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四、運用“體驗學習圈”提升學生表達能力之策略
(一)創設情境,助力體驗生成
華師大語文教育家方智苑先生說:“最好的閱讀境界是身臨其境、設身處地、感同身受。”其道出體驗的重要和基本實施方法。在小學語文體驗教學中,進行情景的營造,形成情趣相融的體驗境界,有助于學生深入解讀文本,與教材深度對話,生成理解,積累表達素材。不同課文、時段,創設體驗情境方式各異。有時可以透過多媒體技術讓學生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受;有時可以通過教師繪聲繪色的語言來展現情境的真實性;還有的時候,可以通過背景資料的補充,作為體驗和探究的平臺。例如教學《少年中國說》,在讀通全文以后,教師補充此文的寫作背景,學生理解了梁啟超的寫作目的,就能領略文中的豪情壯志,在豪邁激昂的朗讀過程中學生的感受與作者的感受發生交融,對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就會轉化為自己的感情。
(二)品讀引領,促進體驗獲得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貫穿教學的全過程,它既是教學方式,也是呈現學習感悟的途徑,在促進學生深層理解、感悟表達內容、積累表達方法中,無疑是非常重要的實施策略。
在《四季之美》一文的教學中,教師圍繞“體會四季之美的獨特韻味”展開有層次的朗讀指導。第一層次,學生通過朗讀知道作者寫了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天的黃昏和冬天的早晨這些最美的景致。第二層次,指導學生在朗讀中感受春天黎明天空漸變的色彩美、夏天夜晚或晴朗或細雨中都有翩翩起舞的螢火蟲在照亮的明亮美、秋天黃昏的歸鴉趕回窠里與大雁比翼而飛的和諧美以及在冬天的早晨落雪與無雪無霜都可以捧著暖和的火盆穿過走廊的閑適美。第三層次,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積累背誦。
(三)思維訓練,形成互動體驗
學生對文本的閱讀大多是從自身體驗出發的,教師可以運用“體驗學習圈”中不同的探問模式,促進師生、生生間的合作交流,促使學生從表象到本質,從內容到方法,在交流體驗中理解、建構表達基本元素、發展能力,并獲得情感體驗,提高語文素養。
學習《輕叩詩歌的大門》這一單元,教師本著只有讓知識運用起來才是真知識、學生才掌握了真能力的本旨,把重點放在詩詞古為今用上面。課堂上,老師創設了一個真實體驗的情境:
師:當我們開心的時候會怎么說?
生:我好開心啊!
師:我們來看古人怎么說——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出示詩句)
師:那難過的時候呢?——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聽到聲聲鳥鳴時呢?——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
看到漫山遍野都是開不盡的繁花的時候呢?——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師:對比一下,你們的表達和古人的表達有什么不一樣?
生1:古人這么說顯得很有文化。
生2:古人說得很有味道,我們的詞語很簡單。
師:是啊,面對良辰美景的時候、訴說心情的時候,一般的語言是蒼白的,用上古詩詞,既能準確地表情達意,又能提升語言品位。
接著讓學生繼續體驗《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節目的片段,從總書記的用典中學生深刻地體會到中國的文化是有根的,我們也應當向總書記學習,把古詩詞活用到生活當中來。接下來的環節,學生就想到了很多合適的詩句送給學校的場室、描述同學們在生活中遇到的情形了。如:學校圖書館——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飯堂——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教師辦公室——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這些精準的問題導向,啟發深度的思考和交流,學生的表達獲得啟發與提升。
(四)角色進入,強化體驗感受
體驗學習,其目的就是讓學生在親歷中感悟表達的意義與方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常創造條件,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體會情感,加深對相應學習內容的理解與認知,強化表達方法的掌握。
(五)精準訓練,夯實體驗效果
語文課程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因此精準的練習設計能夠將學生在文本體驗互動中積累的感悟和方法,遷移為具體的經驗,應用于實踐中,解決具體的問題,從而增強體驗效果并將體驗成果內化、活化。而高年段學生根據文本內容和評價、檢測效果的不同,大致可以分為知識積累、技能訓練、思辨創新、綜合能力等。
(六)生活拓展,對接體驗外延
“語文教學的外延是生活”,語言表達的起點和落腳點都是回歸真實的生活,在生活中實踐拓展,把表達能力的習得與生活對接,形成方法和能力,從而遷移到新的體驗情境中加以運用,也成為“體驗學習圈”提升表達能力中重要的一環。共同的學校生活成為他們實踐拓展的大課堂。
1.深挖學校文化資源,為語言實踐創設平臺
朝天小學前身是于1864年清朝政府創辦的廣州同文館,是廣州教育史上最早的外國語學校,第一所近代新式學校,學校厚重的教育歷史給當代朝天人留下引以為豪的精神文化。校園里有三棵近300年的古榕,見證著此地的變遷與發展;見證著一代代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這就是朝天小學“弘毅日新”之學校精神。加上學校地處古海上絲綢之路的沿線,以“一帶一路與我們”為主題,從同文出發,以 “一帶一路”研學活動中的語文表達元素為核心,融合社區歷史文化資源,打造立體表達空間,學生廣泛涉獵學校歷史、社區歷史、民族節日、傳統建筑、博物展館、人文古跡等豐富多元的歷史文化因子,提升表達能力。
2.借力學生活動資源,生成動態表達大課堂
朝天小學參加了由香港中文大學提供技術支持的北京、香港、廣州、花都四地姊妹學校共同參與“LV網上專題研習計劃”,借助網絡平臺、見面互動等以網上專題研學方式促進姊妹校交流。研習的過程就是表達能力不斷提升的過程。
“影子老師”“紅領巾小記者”“南粵小工匠”等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交織一個成長的大舞臺,在投入的參與中,互動成長,語言表達能力也隨之得到提升。
3.捕捉真實生活資源,讓生活素材立體呈現
生活中活生生的事物,教師應該靈活地運用到教學當中來,如學校中有濃厚學習氛圍、體現學校特色的自然環境,提供了景物描寫的絕佳素材;師生、同學間的人際交往,是寫人寫事最能信手拈來的內容;學校舉行的各種活動更是學生說與寫的源頭活水。
總而言之,運用體驗提升學生表達能力是基于新課程理念的重要方法,實踐證明,從全方位、多維度的體驗滲透,能夠有效提升高年級學生的表達能力,促進語文素養發展。但是語言表達鏈接的是廣闊的社會天地,如何能在此研究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優化操作策略,還需要我們繼續反思和實踐。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李維鼎.語文言意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朱曉斌.寫作教學心理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4]夏靜.試說小學語文體驗教學[J].小學教學研究,2015(12).
[5]王波.體驗式閱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林區教學,2014(4).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