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生在軍訓狀態下會有非常態的生活、學習體驗。這種體驗容易使學生產生各種問題,但也為其認識自我,發展自我提供了契機,讓教師能更迅速的了解學生的性格、氣質和特長。如果能在此基礎上展開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對提升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其自我發展大有裨益。為了使軍訓更全面地實現其教育目的,我們需要將軍訓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結合。
關鍵詞:大學生;軍訓;團體輔導;心理健康教育
在當前的大學教育中,軍訓已然成為每個學子的第一課,承載了比以往更多的功能與教育任務。為了讓軍訓能夠更全面地實現其教育目的,我們迫切需要將軍訓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結合。
下面筆者將從三個方面對以上觀點進行論述:
1 軍訓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的必要性
根據埃里克森的心理發展理論,大學生處于自我統合時期,他們中的大多數對自我的認識及態度還處在自我評價階段,其自我體驗豐富但易波動,易受外界的影響。 因此,在面對軍訓中環境的改變和應激情境時,他們的應對方式往往不夠合理,從而影響其人際交往和身心健康。由此看來,大學生的軍訓活動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具有深刻的理論和現實依據。
其次,軍訓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共同的目的:1.幫助大學生更快、更好地熟悉并適應大學生活,認識自我,了解同學;2.幫助大學生進一步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和意志力。
再者,心理素質教育也是軍訓的重要內容,并且軍訓自身的組織性和連續性及其所創造的環境,如守紀、開放、合作、堅持等十分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尤其是團體輔導活動的開展。
2 軍訓適應不良的表現及原因
軍訓訓練強度大且帶有強制性,組織紀律性強。大學生在軍訓狀態下會有非常態的生活、學習體驗,如果不把訓練的形式及內容與其身心發展特點相結合,不做到即重視大學生發展的普遍性,也關注其個體的差異性,一部分學生容易產生心理適應不良,影響軍訓的效果。大學生在軍訓中的適應不良普遍表現為因身體疲憊產生的倦怠、易激惹;因準備不充分,對軍訓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而導致的失望、抵觸;因不能完成軍訓內容產生的低效能感;因不能適應新環境,特別是社交環境產生的焦慮和低自我價值感等。
大學生的人格特征和心理準備程度對其適應性有一定的預測性。研究人員發現:低自尊者心理十分敏感,與一般個體相比他們更易受到周圍情景和自我暗示的影響,穩定性較差。[1]他們多認為自己沒有能力應付面對的困境,往往傾向于采取回避型的消極應對方式,這類個體適應軍訓時往往存在很大困難。而高自尊者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能采取傾訴、堅持、改變認識等積極的應對方式來適應軍訓,解決問題。大學生身心發展有其自身特點,他們在挫折面前很容易發現自己的不足和弱點,訓練中,教官和輔導員應積極引導,防止這種自我否定觀念的泛化。
不能對軍訓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進行正確歸因也是造成大學生適應不良的重要原因。當個人把成功歸因于能力和努力等內部因素時,他會更多的體驗到滿意、信心,而將成功歸因于任務容易和運氣等外部因素時則相反。如果個人將失敗歸因于缺乏能力或努力,就會產生羞愧和內疚,而將失敗歸因于任務太難或運氣不好時則相反。歸因于努力比歸因于能力,無論對成功或失敗均會產生更強烈的情緒體驗。[2-3]在軍訓中遇到具體問題時,要引導學生進行合理歸因,積極應對,減少消極情緒體驗和行為的發生。
3 軍訓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的措施
大學生在軍訓期間表現出的適應不良,成因復雜、形式不一,要想更全面地實現軍訓的教育目的,可以綜合運用多種方法展開心理健康教育:
3.1 做好宣傳教育工作
做好軍訓前宣傳教育,制定科學、合理的心理教育規劃,盡量避免學生形成落差心理。[4]在前期的工作中既要把軍訓內容以及可能會遇到的困難告訴學生,使學生做到有備參訓,也要注意識別身體或心理參訓存在一定困難的學生,多加關注,及時給予幫助和指導。
3.2 開展團體輔導
軍訓期間,多變的隊形,開闊的空間,連續的時間,為大學生心理團體輔導的開展提供了便利。在進校初期,各個高校往往會對學生進行心理篩查,建立心理檔案,在軍訓中,教育工作者往往可以利用篩查結果和平時觀察將軍訓的方隊再組合。軍訓期間是學生多種心理問題集中爆發的時期,在行為上集中表現為應對不良,我們可以有針對性的對各個特質的團體,進行適應性和發展性的團體心理輔導。面對應對不良問題,可以通過一些列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團體輔導幫助學生,引導他們在面對軍訓和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情境時多用求助、合理化、解決問題等積極的應對方式,減少回避、自責和過度焦慮。
3.3 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有效參與
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要在教官和學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識;參考入學時的心理篩查信息對學生進行觀察和個別交流,識別學生突出的心理問題并根據問題的程度進行疏導或轉介;組織各個團隊進行適應性及發展性的心理團體輔導主題活動。在軍訓中,教官會根據訓練成效以及匯報演出的要求調整訓練的強度,往往在訓練的中后期會有所加大。而這個時候,學生們的身體狀況和心態都和軍訓初期不同。如果教官一味地粗暴懲罰,而沒有和學生進行有效溝通,有可能引發學生的抵觸甚至激烈沖突。所以,應該在教官與學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識,讓他們能夠在訓練第一線及時地進行健康且高效的溝通,以便更好、更全面的實現軍訓的教育意義。
3.4 綜合運用多種方法
在軍訓期間積極開展符合大學生特點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幫助學生積極的悅納自我,適應新環境,從而積極的應對軍訓和學習生活中的挫折。從具體形式而言,可以采取心理健康活動、心理健康講座、個體心理咨詢、團體輔導、視頻、音頻學習等方法。通過積極引導,讓學生在軍訓和活動中更加充分的認識自己、了解自己,體驗到各種成功和失敗,從而達到在應激環境中去積極應對,提升自我身體、心理和軍事素質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張焰,黃希庭.試論低自我價值感者成就動機的特點[J].西南師范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25):77-81.
[2]Covey,S.,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New York,NY:Simon & Schuster.1989
[3]徐雅珮.大學生自尊、情緒感染與應對方式的關系研究[J].科技展望,2016.09.
[4]周衍彤,沈穎達.大學生軍訓期間各階段心理問題及對策研究[J].北京教育,2015.11.
作者簡介
徐雅珮,女,漢族,碩士,西昌學院在職教師,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