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鋆 王景蕓 張 杰
(1、湖北工業大學,湖北 武漢430068 2、湖北工業大學海綿城市工程研究院,湖北 武漢430068)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家及湖北省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文件精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快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通知》(武政辦[2017]128 號),要求在全面完成國家海綿城市試點建設任務的同時,積極總結“武漢模式”經驗,加快推進武漢市各區海綿城市建設。
漢陽區作為武漢市七個主城區之一的重要城區,為深入貫徹《武漢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確定的目標要求,要結合自身建設發展需求,進一步明確行政區范圍內的匯水分區海綿指標要求,確定建設區域的海綿城市建設改造目標及指標要求。
小區位于武漢市漢陽區王家灣地鐵站旁,面積約為1.52hm2。小區建成時間較早,現狀建筑為7 棟7 層居民樓、1 棟3 層醫院及3 棟2~5 層建筑組成。根據現場地形地勢,現狀地勢較為平緩,地面高程普遍分布在22.3m~24.6m 左右,整體呈現西高東低,中央停車場南側道路地面高程最低。
小區下墊面可分為硬化屋面、硬質鋪裝、混凝土路面和綠地4 個類型。其中硬化屋面面積約0.91hm2,占比59.87%;硬質鋪裝面積約0.24hm2,占比15.79%;混凝土路面面積約0.3hm2,占比19.74%;綠地面積約0.07hm2,綠化率為4.61%;
2.1 綠化問題。小區綠化比例低,綠化形式單一,植物品種較少,現狀綠化層次雜亂,局部綠地黃土裸露嚴重,景觀品質整體較差,且晴天有揚塵,雨天有積水。
2.2 硬質鋪裝問題。由于老舊小區傳統的建設模式,現有人行道、活動廣場均為硬質鋪裝,不透水面積大,徑流系數高。

表1 場地現狀下墊面分析表
2.3 混凝土路面問題。部分道路有破損、錯臺、塌陷等情況,大部分道路為水泥混凝土路面、景觀效果差。現狀車行道為不透水結構,路面排水不暢,漬水較為嚴重。車行道與人行道齊平,行人通行存在安全隱患。
2.4 停車位存在問題:小區內停車位嚴重不足,部分停車位缺乏維護已損毀,且存在壓占綠化帶情況,影響景觀品質。
由于老舊小區現狀條件不一,海綿改造時應根據實際情況科學規劃布局,對于下凹式綠地、植草溝、雨花園、透水鋪裝、透水瀝青混凝土路面等低影響開發設施及其組合系統的選用應結合海綿城市水要素統籌建設。
主要從水安全、水生態、水資源3 個水要素方面進行海綿城市改造。
3.1 水安全方面:全面分析了地表雨水徑流組織的問題和現狀雨水管道的問題,通過合理組織地表徑流、改造完善雨水管道,保證小區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消除小區內漬水點,保障水安全。
3.2 水生態方面:對小區現有硬化下墊面進行改造,確保雨水能夠通過更多透水下墊面凈化、下滲,補充地下水水資源同時降低雨水徑流,使整個小區的水文環境和水循環盡量靠近自然狀態。
3.3 水資源方面:對小區屋頂落水管斷接改造,進行源頭雨水利用,使雨水能夠通過雨水桶過濾、儲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區域徑流,提高雨水管網的排水能力。
老舊小區的雨水徑流污染和漬水問題一般都較嚴重,且不同小區的可改造范圍大小不一,所以在設計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時最關鍵在于因地制宜。對可實施海綿改造的建筑,根據民意進行一定程度的海綿設施改造。改造時,可適當增加小區內綠地面積,便于布置較多的低影響開發設施。武漢市宜采用的低影響開發設施有透水鋪裝、透水瀝青、下凹式綠地、綠色屋頂、蓄水設施、雨水桶、植草溝、生物滯留設施等。
4.1 綠色屋頂改造。小區建筑屋面采用傳統的硬質屋面,由于建設年代久,已建年限超20 年以上,房屋建筑結構資料缺失,施工難度大造價較高,進行海綿綠化屋頂改造時,難進行荷載驗算,綠化屋頂改造不具備改造條件,建議暫不改造為綠色屋頂。
4.2 透水鋪裝改造。目前小區內廣場均采用硬質磚鋪裝,建議將休閑廣場、非機動車停車位、人行道改造為透水磚鋪裝,改造面積為1718.65m2。透水鋪裝下宜根據地勢敷設透水滲排管對下滲雨水進行收集,接入到就近的現狀雨水口或檢查井內,避免損壞路基或建筑基礎。其中重度油污的門面前以及郁閉度高、易長青苔的位置,不建議采用透水鋪裝。
4.3 透水瀝青路面改造。建議將中央混凝土廣場破除后改造為透水瀝青路面,排除路面積水,改善表面徑流特性,使雨水滲入表層或結構后通過道路橫坡進入設置于道路邊緣的縱向排水設施,再排入周邊的海綿設施。實施范圍為中央停車場區域,廣場坡度可按不小于3‰控制,透水瀝青改造面積約1325.27m2,并鋪設縫隙式排水邊溝,其余雨水口及現狀管道維持現狀不變。
4.4 下沉式綠地改造。小區內應適當增加綠地面積,且綠地應改造成下凹式綠地、植被滲透溝(槽)、雨水花園等滯留設施的形式,并設置溢流口。小區內綠地普遍高于道路鋪裝,且小區本身為平緩地形,下沉式綠地能較好的發揮蓄水作用,結合小區因排水管道不通暢,存在的漬水問題,建議將最低點改造為下沉式綠化,超量的溢流雨水通過溢流口進入管道后排往現狀雨水口。下凹式綠地宜設置透水管收集雨水,1~2 天內將儲存的雨水排空,避免植物被淹。建議因地制宜選取綠地改造為下沉式綠地,總面積合計372.29m2。下凹式綠地,在植物配置與管理上應重點考慮植物的環境適應力、耐澇抗旱力及污染凈化力。
4.5 雨水桶改造。雨水桶或雨水罐通常用于居民區屋頂雨水收集,設計容積一般為200~500L;一般通過屋頂斷接管與桶身連接,且挪動便利,可根據需要用于綠化、噴灑等。針對每棟建筑設置1~2 個雨水桶,本次研究建議共增設12 個雨水桶。

圖1 海綿設施分布總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