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道玉
19世初,德國有一個叫卡爾·威特的孩子,他并不是天賦異稟,反而有點木訥甚至反應有點遲鈍。他的父親是一位鄉下牧師,憑直覺感到自己的兒子并不傻,于是,他懷著深沉的父愛決心來親自教育兒子。
老威特制訂了一個早期教育的計劃,鼓勵卡爾盡可能多地閱讀和提出問題,避免直接代替孩子回答,而是讓孩子自己來回答,以訓練他的思考能力。他培養兒子自學的能力,堅持學習上的困難由孩子自己來回答。
小卡爾9歲時開始學習法語、英語和拉丁語,同時大量閱讀外國作家的經典作品,10歲時,就被萊比錫大學所錄取,開始了一個成人才能獲得的學習生涯。在卡爾14歲生日的那天,他獲得了哲學博士學位,16歲又獲得了法學博士學位,并被柏林大學聘為教師,從此走上了少年學者的研究之路。
經過5年的潛心研究,卡爾寫出了《對但丁的誤解》著作,從而使他成為世界上研究但丁的最權威的學者。而他的父親卡爾·威特也成了世界幼兒早期教育的奠基人,著有《卡爾·威特的教育》一書。
一個并非聰明過人的兒童,是如何成為偉大學者的呢?老卡爾·威特的教育是關鍵,他的教育原則是:“孩子是天才還是庸才,不是由天賦和遺傳決定的,而是由出生后的早期教育決定的。對兒童的教育,必須與兒童智力曙光出現的同時開始,盡可能早、盡可能多、盡可能正確地開發孩子的智力,這樣的孩子就能成為天才。”
在教育上,愛的教育導致成功,而失愛的教育釀成悲劇,這樣的例子也是屢見不鮮的。約翰·華生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曾擔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是行為主義的創始人,在學術界名聲極高。但是,他教育兒童的方法卻毀掉了一代美國少年兒童。
1928年,華生出版了《嬰兒和兒童的心理關懷》一書,其中他倡導了一種行為矯正的兒童教育體系。“哭聲免疫方法” 就是他的核心理念,意思是孩子哭時不抱,不哭時才抱,這樣可以避免孩子養成依賴父母的惡習。他把孩子當作機器一樣訓練,沒有感情愛撫,從而推翻了愛是永恒主題這一原則。
華生的教育法是失敗的,這從他自己的三個孩子身上就得到了驗證。
他的大兒子雷納患了憂郁癥,多次想自殺,30歲時終于自殺身亡。死后發現了他的日記,他痛苦地寫道:“我發現我的成長過程中,是冰冷的,機械的,缺少正常人生活的色彩,這或許是我人生痛苦的源頭。”
華生的女兒也患了憂郁癥,酗酒成性,小兒子精神也不正常,一生碌碌無為。
這是失愛的悲劇,是華生錯誤的育兒方法造成的惡果。他的錯誤育兒法,使得美國一代兒童失去了幸福的童年,后被歐美國家教育界所拋棄,他也曾被評為美國人最討厭的人。
教育學是以人為對象,以正確的教育理論為指導,以愛心為驅動力,研究人的成長規律的科學。一個教育理念或是理論是否正確,必須經過實踐的檢驗,只有被證明使人健康成長的理論才是正確的。在醫學上,開錯了藥方,是醫療事故,輕者致身體受傷,重者戕害人命。
在教育上,如果開錯了藥方,不管你主觀愿望如何,那都是誤人子弟。因此,教育必須回到本源上來,學校是啟蒙之地,是傳授智知之所,而這些須臾是不可離開愛的呵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