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書豪 楊清塵
(重慶交通大學 土木工程學院,重慶400060)
具有大空隙特征的排水抗滑磨耗層(OGFC)因其抗滑、排水降噪的優良功能特性,在我國已經得到廣泛應用,但對于其瀝青混合料的級配設計方法,當前仍然沒有定論。為了提高瀝青混合料的強度,滿足設計空隙率的要求,華南理工大學張肖寧[1]提出了一種基于骨料體積組成的瀝青混合料級配設計方法-主骨料空隙填充法(CAVF),該方法的設計原則是發揮粗集料在混合料中的嵌擠作用,提高瀝青混合料的內摩阻力,并最終形成穩定性較高的骨架空隙結構。同時為了避免細集料顆粒影響粗集料形成的嵌擠結構,瀝青混合料采用間斷級配,通常間斷1.18-2.36mm 或2.36mm-4.75mm 檔細集料,并利用瀝青、細集料、礦粉填充粗骨料形成的間隙,使瀝青膠漿對粗集料的嵌擠能力不產生干涉作用。此后,為了減小設計空隙率和實測空隙率之間的誤差,葛折圣、肖鑫[2-3]等學者相繼對CAVF 進行了優化和修正。本文設計的OGFC-10 混合料由于最大公稱粒徑較小,因此各檔料篩孔通過率對瀝青混合料空隙率的影響較大,為了更加準確的控制空隙率大小,提高小粒徑排水瀝青磨耗層的強度和穩定性,采取主骨料填充法對其級配進行設計。同時為了探究2.36mm 通過率對OGFC-10 混合料的空隙率的影響程度,設定了3 條級配曲線,確定了其合理的通過率范圍。最后,依據室內瀝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試驗評價了基于CAVF 法設計的級配合理性。
膠結料采用HVA 改性劑和SBS 改性瀝青復配的高粘改性瀝青,技術指標如表1 所示。粗集料采用強度較高玄武巖,細集料和礦粉選擇堿性的石灰巖,經試驗測試,其各項指標均能滿足要求。

表1 高粘改性瀝青技術指標
根據經驗確定合適的粗集料、細集料,礦粉的參配比例為84:12:4,計算出粗細集料的密度參數及搗實狀態下的粗骨料間隙率VCADRC。按照式(1)和式(2)聯立方程組,其中預設目標空隙率為20%,瀝青用量為5.0%,礦粉用量為4%,帶入求解粗細集料用量。

式中:qc、qf、qp、qa分別是粗集料、細集料、礦粉、瀝青質量百分比(%),γf、γp、細集料、礦粉表觀相對密度,γa為瀝青密度(g/cm3),VCADRC是粗集料間隙率(%),Vv 是瀝青混合料設計空隙率(%),α 為干涉系數(1.0~1.2),本文取α=1.1。
最終經過計算和修正,本文得到的集料最終質量比為粗集料:細集料:礦粉=83.8:10.7:5.5,紀為OGFC- Ⅱ型,調整2.36mm 篩孔的通過率得到另外兩組級配OGFC-Ⅰ和OGFC-Ⅲ型,其級配組成如表2 所示,擬定瀝青膜厚度為14μm,按照經驗公式[4]計算初始瀝青用量,試驗得到各個級配的體積參數如表3。

表2 OGFC-10 混合料礦料級配組成
由表3 可知,3 種瀝青混合料的VCAMIX均小于VCADRC種,可見其內部粗集料均形成了嵌擠結構,有利于混合料的強度提升。隨著2.36mm 通過率從9.7%提高到13.4%,瀝青混合料的空隙率從21.2%下降到19.8%,可見2.36mm 的通過率對OGFC-10的空隙率影響較大,隨著2.36mm 通過率增大,空隙率下降明顯,這是因為細集料的增多一定程度填充了空隙。當OGFC-10的空隙率要求在20%~21%時,推薦2.36mm 的通過率應在10%~12%之間。

表3 各個級配瀝青混合料體積參數
選擇更接近目標空隙率20%的OGFC-Ⅱ類瀝青混合料進行飛散試驗和析漏實驗,根據飛散損失不大于20%,析漏損失不大于0.3%的要求確定了其油石比的范圍在4.42%~5.03%之間。為了增大瀝青膜厚度,提高瀝青與集料的粘附能力,本文選擇5.0%作為最佳油石比。
按照上述級配和最佳油石比設計了瀝青混合料,并采取車轍試驗、凍融劈裂試驗、小梁低溫彎曲試驗檢驗了其高溫穩定性,低溫抗裂性以及水穩定性。同時測試了瀝青混合料的滲水性能和抗滑性能,其技術指標如表4 所示。

表4 OGFC-10 混合料的性能指標
由表4 可知,小粒徑排水混合料各項性能均能大于規范要求,這表明基于CAVF 法設計的小粒徑排水瀝青路面能夠具有良好的路用性能。
通過CAVF 法設計了OGFC-10 混合料級配,擬定的3 條級配曲線體積參數表明其均能夠滿足目標空隙率要求,且三種級配均能形成粗集料嵌擠結構,有利于提高瀝青混合料強度。
基于2.36mm 通過率和空隙率的大小關系,提出小粒徑排水瀝青混合料2.36mm 通過率的合理范圍應在10%~12%之間。
通過室內試驗,驗證了基于CAVF 法設計的排水瀝青混合料能夠保證良好的路用性能,該方法設計的級配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