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東京
(山東能源棗莊(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山東 棗莊277000)
高莊煤礦是一座設計年產300 萬噸的大型礦井,近年來,隨著采煤工作面技術裝備的不斷升級,工作面的生產能力遠遠超過了主井提升能力,目前井下3000 t 的煤倉倉儲能力已明顯不足,這很顯然不能滿足礦井安全高效生產的需要,同時考慮到國家對煤炭行業276 天工作日的嚴格要求,如何在政策要求的基礎上,確保礦井產量不降低,已成為礦井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問題。為解決井下倉儲能力不足問題,設計人員從源頭出發,及時提出了建設井底大直徑緩沖煤倉(直徑15m,倉高40m)的設計思路。目前國內還沒有的特大容積、大直徑井底煤倉的施工經驗,這在國內首屈一指,從設計到施工技術上都存在很多困難,但是隨著礦井技術的發展及產業政策的調整,特大容積煤倉設計及施工技術將會成為下一步發展趨勢,通過對井下原煤儲裝系統進行優化改造,提高井下倉儲能力,能有效調節礦井提升能力與井下生產能力之間的矛盾,實現礦井協調高效生產。
高莊煤礦井下目前設有1#、2#、3#三個直徑為8m 的圓筒主井煤倉,每個煤倉容量各為1000t。為滿足井下倉儲要求,需在礦井1#、2#、3#煤倉的基礎上,再增加一個主井4#煤倉,煤倉直徑15m,倉高40m,建成后倉儲容積將達到6000t。
由于4#煤倉直徑太大,施工期間需要解決以下問題:
1.1 大直徑煤倉與煤倉上下口硐室的連接問題,一般情況下,煤倉上口硐室的斷面寬度與煤倉毛直徑相同,整體煤倉呈圓柱形,15m直徑煤倉就需要16m 寬上口硐室,跨度16m 的斷面頂板管理十分困難,巷道支護成本也很高,若處在地質構造段就很容易發生冒頂事故;煤倉與下口給煤機硐室連接采用漏煤口,配合倉內斜面溜煤,大直徑煤倉若漏煤口少,將造成倉內斜面增大,大大消耗倉容;若漏煤口多,將會增加煤倉造價。
1.2 煤流系統的改造問題,目前礦井主井裝載系統為滿負荷運行,若再加入特大煤倉煤流系統,將會打亂原有的平衡,甚至會影響原有的裝載系統。
1.3 煤倉布置位置選擇,4#煤倉設計必須服務整個礦井,要同時滿足礦井西翼三、五、七采區和東翼所有采區共同使用,目前只有1#煤倉能夠滿足所有采區使用,2#煤倉和3#煤倉僅供西翼五采區方向來煤,因此煤倉的布置位置和系統改造是該項目設計的難點。
1.4 煤倉上下口及相關硐室的通風問題,4#煤倉施工需增加煤倉上下口硐室、裝載平臺、給煤機硐室、配電硐室等幾個供風地點,風流間的調配,風量的控制等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圖1 原主井煤倉位置及煤流系統示意圖
1.5 特大容積煤倉的施工方法問題,普通煤倉往往采用反井鉆機施工法施工煤倉,該直徑15m煤倉,反井鉆孔才1.2m,另外的7m范圍內都需要爆破,對爆破施工要求較高,煤倉爆破施工效果也會受到影響。為解決以上施工技術問題,在充分考慮礦井現有煤倉的基礎上,通過對4#井底煤倉的位置、尺寸、支護設計等進行優化設計,相繼提出兩種設計方案,并就兩種煤倉布置方式的利弊、工程造價、施工方法等進行了較詳盡的對比論證,并最終確定一套最優施工方案,為下一步煤倉施工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按照施工工程量小、對現有系統影響小、煤流轉換環節少的原則,提出以下煤倉布置方案(如圖2、圖3 所示):

圖2 煤倉布置平面示意圖

圖3 煤倉布置剖面示意圖
2.1.1 煤倉位置:4#煤倉設置距1#煤倉80m位置處,方向和主井西翼三采區皮帶方向一致。1#煤倉與4#煤倉之間采用一部16°上山上倉轉載皮帶自1#煤倉上口延伸至4#煤倉上口。
2.1.2 煤倉上口設計:煤倉上口以50 度角度由15m收至8m。
2.1.3 煤倉下口設計:
a.方案一(下設2 個給煤機口)
該方案煤倉布置2 個給煤機口,口中心間距7m,每個給煤機口下設2 道支撐梁。給煤機硐室采用矩形巷道布置形式,硐室凈尺寸長15m、寬6m、高6.5m,巷道墻厚800mm,支護形式為:100mm 錨網噴臨時支護+700mm鋼筋混凝土。巷頂厚600mm,支護形式為鋼筋混凝土。

圖4 方案一下口機械設備布置圖

圖5 方案一煤倉布置三維模擬圖
b.方案二(下設3 個給煤機口)
該方案煤倉布置3 個給煤機口,口中心間距5.5m,每個給煤機

圖6 方案二下口機械設備布置圖
口下設2 道支撐梁。 給煤機硐室采用矩形巷道布置形式,硐室凈
尺寸長19m、寬6m、高6.5m,巷道墻厚800mm,支護形式為:100mm
錨網噴臨時支護+700mm鋼筋混凝土。巷頂厚600mm,支護形式為
鋼筋混凝土。

圖7 方案二煤倉布置三維模擬圖
c.方案三(下設4 個給煤機口)
該方案煤倉布置4 個給煤機口,口中心間距6m,給煤機口下設4 道支撐梁。給煤機硐室采用矩形巷道布置形式,硐室凈尺寸長14m、寬10.5m、高6.5m,巷道墻厚800mm,支護形式為:100mm錨網噴臨時支護+700mm鋼筋混凝土。巷頂厚600mm 考慮,支護形式為鋼筋混凝土(圖8-9)。

圖8 方案三下口機械設備布置圖
2.3.1 上口布置形式:為減少煤倉上口巷道跨度,上口以50 度角度由15m收至8m。

圖9 方案三煤倉布置三維模擬圖

表1 煤倉設計方案參數對比表
2.3.2 下口布置形式:考慮到煤倉下口巷道的穩定性、安全性及施工難度,不推薦方案三,方案一雖然在造價上略顯優勢,但是有效倉容有限,煤倉下口采用三個漏口,布置三臺給煤機,比兩個口更高效,比四個口容易管理煤流,能夠在煤倉使用及后期維護保養方面帶來便宜;綜合各方面因素,考慮采用方案二,三個給煤機口方案。
2.3.3 倉壁支護形式:對本工程而言,砌碹支護有著安全穩定、可靠等優點,但是造價高;故推薦使用錨網(索)噴支護。
通過對上述特大型井底煤倉設計方案的分析比較,在不影響主井正常提升運輸的前提下,新建4#煤倉能有效的將整個礦井煤流都匯集在一起,便于集中儲存、集中管理,達到了服務于礦井全部采區的目的,建成后倉儲容量將達到近6000 噸,能有效實現礦井的擴容增量,為礦井高效生產和取消夜班生產奠定堅實的基礎。此項設計方案全面、可行,彌補了垂直式特大型井底煤倉設計和施工上的空白,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和安全效益,具有一定的借鑒和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