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實際舞蹈創作的過程為出發點,結合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及方法論對舞蹈創作中運用方法的指導,來談談在實際舞蹈創作中如何使作品成為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的藝術經典之作。筆者在本科期間修讀了四年舞蹈創作專業,畢業后又考取本校舞蹈創作方向研究生,期間也經常參加社會實踐,作為教師的我會創作獨特的教學計劃,作為編導的我會針對不同的群體創作不同的舞蹈,作為學生我會盡力開拓自己的思維,結合時事創作不同的作品。多重角色讓我在舞蹈創作中開拓自己的思維,培養思維敏捷性,真正在實踐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維去看待問題、解決問題。
關鍵詞:唯物論;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真理觀;舞蹈創作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18-0088-01
一、前言
通過淺析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和方法論在舞蹈創作過程中的體現,使作為一名舞蹈編導專業研究生的我,深刻認識到在科學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在不斷創新思維、創新編創方式,舞蹈創作正在顛覆以往陳舊的創作手法,以嶄新的編創理念呈現在大眾面前。
二、唯物論在舞蹈創作中的體現
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物質與意識是辯證的關系,即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事物在人的頭腦中的反應,要求我們思考問題、辦理事情,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同時,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正確的意識將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則會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要求我們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力量對我們的重要性。
在舞蹈創作中,物質與意識就相互之間產生著影響。首先,舞蹈編導的創作動機源于對客觀事物的分析與體驗,編導經過觀察與體會后,才能對原事物創造性表現。例如,創編一個“孔雀舞”,便要對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孔雀進行仔細觀察,從生活中抓住“孔雀”這一動物形象的形與神,再創編出具有孔雀神態的舞蹈動作,既不能單純模仿動物的動態,又要讓觀眾一眼就看出孔雀這個動物的神態與形象,最終創作出的作品要用藝術的手法再現孔雀的形象。其次,舞蹈編導對現實事物——孔雀觀察后,在頭腦中形成了整個作品的大概模板與框架,這種創作思維就導引著下一步創作“孔雀”舞蹈作品的具體實施,從而對事物樹立正確的意識,在這樣的指導下,舞蹈編導創編出的舞蹈作品是客觀事物、主觀感受與創造性表現的結合體。
三、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在舞蹈創作中的體現
實踐在認識中的決定作用。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以及認識的目的。
舞蹈創作首先要選擇素材,素材則來源于生活實踐,舞蹈編導所經歷過的,所親身感受過的一切事物才能進行創作,這便是美術專業中通常所說的“采風”,在進行舞蹈創作時,一定要追求實事求是,也就是說,作品內容必須符合客觀事實,舞蹈作品往往追求的境界是“真善美”的統一,其中的“真”則是首當其沖的,舞蹈編導不能虛構舞蹈內容,要與實際生活相符合,所以切實的體驗生活是舞蹈編導對事物本身認知的發源地,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舞蹈創作過程中,起初的案頭工作整理完成后,從選材到立意,再到結構與編舞,每一步的具體實施反過來不斷推動著編導最初對主題的推敲與修改。例如,筆者在研究生期間對獨舞《等你歸來》的創作過程中,編創出第一段妻子對消防員丈夫的思念,等待他救火歸來后,修改了,編織舞蹈的素材收集好之后,不斷刺激著編導的創作思維來進行創作活動,這便是唯物主義觀點中,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當編導的作品將動作、服裝、燈光、舞臺布景合成一部完整的作品后,呈現在舞臺上,演出給觀眾看,受到觀眾的熱烈反響,符合大眾審美標準,被定義為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好作品后,這樣一部實實在在的優秀作品,無疑便是檢驗一個編導,是否為一個合格的好編導的標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相反,現在也有很多編導創作舞蹈時主觀意識太強,我行我素,認為創編出的作品不需要經過大眾的審閱,自己覺得滿意就可以了,自己覺得表達清楚了就可以了,編出來的舞蹈作品晦澀難懂,觀眾在觀看完作品后,沒有感同身受或者有所觸動,這部作品從此便銷聲匿跡了,不能全國各地演出,不能被人民大眾所接受與認可,這也體現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四、結合自身創作淺析真理觀在舞蹈創作中的體現
人類的認識具有反復性,因此人類追求真理的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人們對于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人類的認識需要不斷深化,同理,舞蹈編創也是一樣的。
沒有一位編導在創編作品時可以一氣呵成,從舞蹈編導確立主題到編織舞蹈動作,并不是一舉拿下的,往往舞蹈編導在開始編織舞蹈動作的過程中,會逐漸發現最初確立的主題難以傳達給觀眾,難以用舞蹈動作進行主題的表達,例如,筆者在本科期間創作的情節性群舞《幫與不幫》,在創編過程中不斷修改,起初設定表現公交車上的小偷偷東西,人們坐視不理;到修改為被偷者具體角色被設定為是弱勢群體之一——孕婦;到最終定稿為車上的大人都視而不見,卻有一個孩子出來幫助孕婦,從確立主題到開始編舞,從編舞到修改主題,再從主題到具體編舞,多次反復才完成了這樣一部作品,最終被選上作為群舞代表性作品,在畢業晚會上進行演出。這一過程便充分體現了認識的反復性在舞蹈創作中的運用。
五、結合經典原創舞蹈作品淺析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整體處于決定地位,部分從屬于整體,整體的性能狀態極其變化會影響到部分的性能狀態極其變化,整體的功能形成離不開部分原有的功能,部分制約著整體,甚至在一定條件下起到關鍵作用,在舞蹈創作中的整部作品中來看,任何一個舞段都影響著舞蹈作品的呈現效果,整個作品同時又離不開每一個舞蹈動作的編織與組合。
楊麗萍老師的舞劇作品《平潭印象》中每一個角色都發揮著它的作用,大到白龍王子,小到花仙子、九尾狐等,楊老師從創作角度出發就顧及到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將每個舞段與角色、舞美融合成一個整體,這部舞劇的成功離不開編導設定的每一個角色,設計的每一個動作,運用的每一個道具,例如編導用花仙子手中的金粉來表示精靈本身角色的仙氣飄飄,用狐貍屁股后面的九條毛絨絨的尾巴表現狐貍的妖嬈與嫵媚,白龍王子所騎的白龍是采用民間舞獅的原理,用人隊來駕起一條龍。再從楊老師的另一部作品《春之祭》中分析,男主的妝面與傳統演員不一樣,大祭司閉著眼睛化了一雙眼睛在眼皮上,也就是舞者閉眼完成了他的舞蹈動作,觀眾看到的是化妝師畫出來的眼睛,以此米塑造大祭司兇殘無情的形象,大祭司眼妝在這部劇中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眾所周知,舞美、服裝、化妝也是一部舞劇中的“部分”構成,舞劇中的每一個組成部分都是舞蹈編導在創作中考慮到的細節問題,對舞劇整體效果起到了它各自應有的作用,這便是編導在進仔創作過程中體現出米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中的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六、結語
總之,初步分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及方法論在舞蹈創作中的體現,使本人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的科學指導下,創作舞蹈時的技法更加具有邏輯性,創作內容更加符合科學規律的要求,創作方向更加明確與清晰,顛覆以往傳統的創作理念,創新舞蹈創作手法,創造舞蹈作品意境,相信在這樣科學理論的指導下,舞蹈編導的創作之路定會蒸蒸日上。
參考文獻:
[1]孫天路.中國舞蹈編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胡爾巖.舞蹈創作心理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6.
[3]金秋.舞蹈編導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王彤彤(1997一),女,山西人,碩士研究生,四川音樂學院,研究方向:舞蹈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