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舒云
摘要:谷城大越調流行時間較長,追溯起來最早可以到明清時期,流行于鄂西北漢江中上游地區的地方戲曲,曾經是盛行于史上的湖北地方戲曲大劇種。越調有自己獨特的劇種風格,抒發了多種感情。越調以唱、念、做、打呈現出來的表演舞臺,更多的是結合了當地的風土文化進行展現,這也是當地的一大文化特色。本文針對谷域大越調的現狀和保護對策進行分析。
關鍵詞:谷城;大越調;現狀;保護對策
中圖分類號:J8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18-0134-02
一、引言
谷城大越調是陜、甘、晉一帶的西秦腔、同州梆子等戲曲音樂傳到谷城后,特別是明末李白成義軍長期駐扎谷城襄河一帶,帶來了軍戲山陜梆子,經過多年流傳浸潤,受本地清戲、漢戲的影響,與本地原始楚俗民歌、民謠、民樂相結合而形成的新劇種。谷城地處華中腹地、大巴山及秦嶺山區與漢江平原的接合部,千里滔滔漢江穿境而過,南依古楚文化發源地荊山,西靠道教圣地武當山,東偎古城襄陽,屬古襄陽文化圈,是我國地質結構的南北大通道,號稱是“秦頭楚尾”、“五省通衢”的重要交通要塞,漢江、南河、北河三水交匯,自古以米不僅是兵家戰爭的必爭之地,而且還是商賈云集的重要口岸。歷朝歷代,南北東西文化、風俗在此交流薈萃,為谷城產生、發展新的民間戲曲谷城大越調打下了良好基礎。
二、谷城大越調的現狀
(一)劇種演出與傳承形式單一化
因為谷城越調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存在著傳統發展限制因素,導致了在演出與傳承形式方面單一化,第一種是戲班,第二種是皮影戲。在這種情況下,演職人員本就數量少大多數都是老人,從而形成了谷城大越調凋零化現象。由于當時年代久遠,處于戰亂時期并且鬧饑荒,給越調演出團體造成了生存困難。因為人過于少,在演出的過程中只能一人飾演多角。
(二)缺乏創新性
因為市場不斷變化,經濟也呈現出逐漸增長的趨勢,文化也出現了多元化現象,由于谷城越調缺乏專業人員,經費有限,再加上越調沒有創新性無法滿足大眾化需求,導致了劇團不斷解散。越調其實是一種社會文化,在當時的社會歷史年代下,傳遞出來的文化都可以反映出社會現象,這也對社會歷史研究具有重大的意義。因為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戲曲的形勢走向不好,各個劇團也被迫停止演出甚至解散。劇團的生存空間小,市場也逐漸出現了多樣化的藝術,具有悠久歷史的越調更難以發展下去。
三、保護谷城大越調的意義
(一)弘揚戲曲文化.傳承時代精神
我國的文化歷史悠久,因為文化的傳承,我國的戲曲文化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谷城大越調不但體現了當地的歷史文化背景,也有一定的時代精神代表意義。因此,保護谷城大越調可以弘揚當地的優秀藝術文化,結合當地區域的特色,通過戲曲的形式向人們傳遞精神食糧。在這個過程中,戲曲本土化不能丟棄,更多的需要利用新的理念來傳承戲曲文化,通過新的藝術展現形式為人們帶米樂趣。根據社會發展形式,從實際出發,谷城大越調需要融入新的元素不斷創新才能繼續弘揚傳統藝術文化。
(二)有利于傳遞人文情懷
谷城大越調的保護是對戲曲文化的傳承,這不僅僅是為人們帶來藝術盛宴,更多的是思想情懷的表達。社會更新轉型較快,創新來源于生活,而戲曲文化的保護是有必要的。通過保護戲曲文化,也是對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在這個過程中,能夠有效推動文化繁榮,從而豐富農村的文化生活,也是在向人們傳遞當地的文化情懷。
四、谷城大越調的保護對策
(一)大眾普及
戲曲來源于民間藝術,是受群眾認可的,戲曲的發展需要群眾支持并且喜歡,這樣才可以永久的發展下去①。這個過程需要社區向群眾傳遞,例如:越調劇團可以在社區晨練的時候,舉辦越調活動,通過組織演員為大家一起演唱,這一方式能夠有效的培養演員的唱腔與表演能力,這樣能夠讓更多的演員接觸到越調戲曲。因為越調戲曲已經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演出任務少并且登臺演大戲的機會也少,所以首先需要通過大眾米了解越調,重新認識戲曲文化。只有觀眾喜歡越調,越調戲曲才能得到更多的支持發展下去,觀眾的喜歡也為演員建立了自信,演員可以更好的發揮自己的才能與表演能力。越調需要繼承,向大眾普及能夠有效的挖掘民間藝人,重新回到越調戲曲的舞臺,從而向更多的大眾普及越調戲曲文化。越調的每一段唱腔都需要專業化認可,通過民間老藝術家的指點與建議,演員也可以深層次的將越調戲曲藝術呈現出來。
(二)校園傳承
越調盡管是民間藝術戲曲文化,但是畢竟需要專業化的學習與普及。而學校就是最佳選擇,學校可以專業化的培養出戲曲人才,通過學校的音樂教育讓學生從小就接觸到戲曲文化,這也是為學生以后學習、了解越調作了鋪墊②。大學的藝術學校更多的是向社會培養專業化人才,也具備了高素質理論以及專業知識的整合,在大學期間,戲曲專業可以有效的讓學生了解越調的發展背景以及悠久的歷史文化,從而加強對越調的認識以及喜歡。大學的音樂鑒賞課堂教學就可以很好的為學生普及戲曲種類.通過了解每個地方結合戲曲加深鞏固,在這樣的教學下可以有效的培養學生興趣,進而為越調戲曲注入新鮮血液。學校也可以與外面的劇團進行合作,讓劇團走進校園舉辦大型的演唱舞臺,讓學生米做觀眾,這樣學生可以親身體驗越調戲曲帶來的藝術魅力⑤。通過這一形式,學生由被動轉化為主動,從了解越調到感興趣再愿意表演越調戲曲,這樣可以有效的改善越調表演者老化的現象,通過年輕學生的加入,還可以得到創新發展,通過不一樣的方式將越調表演出來。
(三)培養傳承人
越調戲曲的傳承必須要有后備人才,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創辦越調培訓班,進行專業化培養。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落實到藝術學校或者戲校,應該盡快成立越調培訓班,從學校篩選優秀的并且感興趣的學生進行培養④。也可以通過在社會上以及戲校里進行羨慕學生,去挖掘潛在人才,通過聘用越調老藝術家進行開課,這樣能夠有效讓學生了解到真實的越調戲曲。保護越調也是為了更好的傳承下去,必須要選擇好傳承人并且進行保護。中老年傳承人也需要進行保護,這些人都是具備了豐富的舞臺經驗以及親身經歷,他們不僅有培養下一代的責任,還需要通過自己的專業水平為年輕人進行指導建議,從而幫助更多喜歡越調的傳承人走下去。戲曲是一門藝術,更多的考驗的是人的品行,想要傳承越調必須先要立戲德,戲曲演員需要高尚的品德與專業化表演能力,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當傳承人。
因此,傳承人需要嚴格篩選與考核,不能盲目性的培養。傳承人需要保護,需要為了國家戲曲文化盡到自己的責任,為了文化的繼承更多要提升綜合素養,只有知識與能力一體化,傳承人在培養的過程中也不會具備很大的壓力。
(四)政府扶持與傳媒作用
文化的傳承不僅僅要靠藝人,還需要政府的支持以及引導,包括了資金與政策的支持。首先,政府需要做的是應該加大對越調戲曲文化的資金支持,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得到很好的繼承,也可以組建湖北省越調藝術研究團隊,通過專家來對越調進行不同形式的珍藏。可以錄音錄像以及曲譜進行資料整理,為后面的研究團隊做好理論資料基礎。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對老劇目進行研究,重新編排新的曲目,融入傳統文化,結合新時代注入新的元素進去,這也是創新的一種新方式。還有對老藝術家們的拜訪,爭取讓老藝術家們再次投入到越調戲曲文化中米,可以有效的培養下一代傳承人。通過谷城地方政府可以大力扶持越調劇團,完善劇團的基礎設備,提升演員的個人待遇,多關注演員的狀態,從而在更多方面具體化支持越調劇團的發展。在保護的基礎上開發創新谷城大越調,鼓勵繼續傳承,爭取把古老的傳統戲曲重新搬上舞臺,逐步解決越調劇目斷檔的問題,解決越調觀眾斷檔的工作,把幾百年前老祖宗開創的傳統戲曲文化延續下去。
政府的支持還不夠,需要借助現代的傳媒方式進行大力宣傳,讓更多的人米了解越調,可以在電視臺以及網絡廣播進行宣傳。通過電視臺舉報越調戲曲活動,讓更多的戲迷參與進來,這樣不僅可以提升群眾參與度,還能夠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越調更多的是讓人們走進戲曲文化中,了解其中的文化底蘊,從而像走進劇場一樣放松自我,為生活帶來樂趣。
五、結語
總之,谷城大越調是必須要保護傳承的,由于人們的思想意識轉化較快,在本土化越調劇中的過程中還是要適當的添加新的元素理念。在傳統文化的積淀下,必須要呈現出不同的風格,凸顯出特色谷城文化。更多的是滿足了當地人們生活的發展需求,戲曲風格也不再單一化,逐漸向多元化發展。這樣有利于我國的歷史文明傳遞,利用大越調劇中不斷的弘揚我國的時代精神。
根據目前的社會發展形勢來看,大越調已經屬于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必須要進行合理的保護以及繼承,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僅是需要單一化的大越調形式,需要積極的創新融入新的戲曲元素。保護的過程需要保護傳承人,通過傳承人的培養進行更好的發展。還需要對越調劇團的支持,可以通過在各大學校里進行表演,從而吸引更多的年輕演員加入,這樣越調劇種才可以得到百花齊放。政府需要做的是通過不斷的鼓勵,以及政策與資金的支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樣越調就可以得到更大的保障。媒體也是具有很大的作用,可以為群眾大力宣傳越調的重要性以及通過不同的形式呈現給大眾,普及的范圍覆蓋度廣,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越調劇種。越調是谷城的發展文化根基,因此不僅要去努力學習,更多的是要學會保護,這是谷城每個人的責任。
注釋:
①趙華,河南越調的發展現狀與保護對策研究[J].中國戲劇,2009(06):54-56.
②土亞輝.河南越調藝術保護現狀及其思考[J].黃河之聲,2011(06):94-95.
③侯銀梅,試論河南戲曲的傳承與保護[J].文教資料,2013(13):58-59.
④鄧雨.基于越調傳承下戲曲藝術中心建筑空間設計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