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音樂教育要注重學科綜合,音樂和美術作為姊妹藝術在教學中有許多共通點,如何利用兩者的共通點合理地運用到教學中值得我們研究和思考。本文從“幾個結合”著手,對美術融入到音樂教學進行了初步的探索,相信通過這樣的研究,能使音樂和美術的教學相互促進。
關鍵詞:音樂;美術;教學;學科綜合
中圖分類號:G623.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18-0214-01
一、前言
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曾說:“視覺能變成聽覺,反過來聽覺也能變成視覺的畫面”。音樂是一門聽覺藝術,是一種抽象性的藝術形式,而美術是一門具象的視覺藝術,將聽覺和視覺結合起米,在音樂的課堂中將兩種感官結合起米,使音樂“看得見”,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從而提高音樂課堂效率。《小學音樂課程標準(2011版)》中就提出了“突出音樂特點,關注學科綜合”。因此,在音樂課堂中如何合理地運用美術元素,有效的設計教學環節值得我們研究和探索。本文將從音樂與美術的關系出發,探索如何利用兩者的共通點合理設計高效的音樂課堂。
二、音樂中的線條與美術線條的結合
旋律是音樂的基礎、靈魂,任何音樂都離不開旋律。當旋律以線條的形式呈現音高的起伏時就是旋律線;而美術中的線條是構圖的基礎,線條的起伏變化搭建出作品的雛形。所以線條是音樂、美術的共性,根據這一共性,我們可以將美術線條融入音樂課中。
在音樂教材中許多音樂作品都強調了線條感,例如一年級的《雁群飛》一課,當老師將歌曲的旋律線直觀的呈現出米時,學生根據這些起伏的線條自然的聯想到了大雁飛行的路線,這時老師抓住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跟隨線條哼唱旋律,將視聽覺結合,更深刻地感受音樂的高低起伏。再如《大海啊故鄉》是一首抒情、緩慢的歌曲,適合用柔和的波浪線表現旋律的走向。在學唱環節中結合旋律線,一方面學生能感受歌曲的情緒,另一方面學生能更直觀的感受歌曲的起伏,更有感情的演唱。除了歌曲學唱中運用旋律線外,在欣賞作品時展示旋律線也能將作品更形象化。例如圣桑《動物狂歡節》中的《袋鼠》一曲,作曲者利用帶裝飾音的向上跳躍的短促音符來表現袋鼠跳躍奔跑的形象,根據這一特點,可以運用小點結合向上的小波浪米表現跳躍、不連貫的分解和弦。
老師除了直接向學生展示旋律線之外,還可以讓學生傾聽歌曲,自己米畫旋律線,激發學生的想象力的同時,更深刻的理解音樂、感受音樂。將美術線條融入到音樂教學中,不僅能強化學生的理解能力、感受能力,還能增強他們的表現力。
三、音樂中的節奏、調式與美術色彩的結合
色彩原本是繪畫的基本屬性,卻經常運用到音樂領域中,如通常所說的“和聲色彩”、“調性色彩”。再如當人們聽到熱情歡快的歌曲時頭腦中會自然聯想到紅色、黃色等暖色調的顏色,當聽到悲傷抒情的音樂又會想到藍色、白色等冷色調的顏色。而許多音樂家、名人對丁色彩和音樂的關系也做了研究:著名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等認為不同的調性有不同的色彩,如C大調對應白色、G大調對應金色、棕色等,將不同的調性對應不同的色彩。著名物理學家牛頓還將七種顏色對應音樂中基本的七個音符,可見色彩也是音樂與美術的共通性。
在音樂課中,我們可以利用色彩給人的不同感受,將色彩結合音樂進行聽賞、感知。比如在五年級《不同色調的音樂》 -課中,在學會歌曲《我們多么幸福》和《蘭花草》后,老師出示兩幅不同色彩的圖片,一幅是紅色的太陽,另一幅是黃色的月亮、星星。學生在熟悉兩首作品后,能很快根據歌曲的不同風格選出對應的,《我們多么幸福》是一首大調歌曲,活潑、充滿希望,對應暖色調中的紅色;而《蘭花草》是小調音樂,色彩上對應冷色調中的黃色。再如欣賞管弦樂曲《郎多爾舞曲》時,該樂曲的進行曲主題及舞曲主題在大小調中不停的變化重復,交替出現,根據樂曲進行的特點,老師可以提前準備顏色卡片,讓學生聆聽音樂時根據主題的風格,選出最契合的顏色卡片。很明顯的是,學生通常會根據稍快的速度、大調的調性特點選擇暖色系的卡片;根據小調的調性特點和舒緩的節奏選擇冷色系的卡片。當色彩卡片陳列出米,整首曲子的結構和風格都清晰展示出來了。音樂中的色彩雖然沒有美術色彩的直觀,但情感上十分飽滿和生動。老師還可以讓學生聆聽音樂,根據自己的感受來描繪色彩。在聽到悠揚、舒緩的旋律如《月亮頌》、《雪絨花》時,學生通常會用冷色繪畫;當聆聽熱烈、歡快的旋律如《喜洋洋》時,學生多用暖色進行表現。在課堂上鼓勵學生通過色彩表現音樂,合理運用色彩與音樂的關系,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審美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審美藝術和聯想能力。
四、音樂與圖畫的結合
美妙的音樂時常會讓人腦海里浮現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優美的樂曲就像流動的畫面,將音樂與視覺畫面相結合,會給音樂課堂注入無限的活力。
在音樂欣賞課中老師經常會用生動的畫面米幫助學生理解作品,這是因為受一定音樂水平的限制,很多學生無法理解看似抽象的音樂作品,結合圖畫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使他們更深入的理解音樂作品。比如在欣賞管弦樂曲《朝景》時結合莫奈的名作《日出印象》,讓學生感受到大自然晨曦初起的景色,并根據樂曲的力度、音色的變換引導學生發揮想象,用畫筆畫出一幅幅生動的日出圖。學生先從圖畫仔細觀察,結合音樂加深感受,再利用音樂力度、音色的變化聯想到可能的畫面,這一過程中,既能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更加深了學生對音樂的感受。
圣桑的《動物狂歡節》通過音樂的速度、強弱、音色、伴奏音型等變化,給聽者展現出米了一只只栩栩如生的動物形象。在欣賞完該組曲之后,老師可以鼓勵學生通過繪畫,將音樂中生動活潑的大象、袋鼠、獅子等通過白己的創造聯想畫出來。
除了欣賞課中的音畫結合,在學唱歌曲時同樣能用圖畫激發學生興趣、創設情境。比如學唱《牧歌》,先用藍天、白云、綠色的草原等心曠神怡的畫面將學生帶入美麗的大草原;學唱《紅葉》時,用五彩斑斕的落葉圖片讓學生感受到濃濃的秋意。音樂是流動的畫,除此之外,老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理解畫出歌詞中所表現的畫面。例如一年級《爺爺過生日》上完后,讓學生根據歌詞內容畫出給爺爺過生日的場景。
音樂與圖畫的結合,具有形象性、啟發性,能激發學生的興趣,產生情感共鳴,使音樂課堂更有活力。
五、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將美術中的點線、色彩、圖畫等融入到音樂課堂,對丁音樂教育具有重要意義:(1)使美術作為發展學生音樂能力的課程資源和動力,提升學生欣賞、表現音樂的能力;(2)通過美術元素與音樂教學各環節緊扣,能使學生更深刻的認識音樂、美術等藝術,提升自身藝術修養。
音樂與美術作為姊妹藝術,在教育教學中自然融合,共同促進,有利丁綜合藝術的教育研究、探索。相信在老師們的努力下,未米音樂與美術的融合教學會發揮更深遠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雷紅薇.音樂之繪畫美的實現過程[J].藝術百家,2005(03).
[2]張月.淺談在音樂欣賞課中音樂與美術相結合的教學[J].黃河之聲,2014(13).
[3]陶晶.淺談美術與音樂的關系[J].貴州大學報,2001(04).
作者簡介:王莉慧(1986-),女,湖南常德人,深圳市寶安中學(集團),研究生,研究方向:音樂學(視唱練耳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