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淼

摘要:《現代漢語詞典》對“體驗”的解釋為:“通過實踐來認識周圍的事物,即親身經歷”。在音樂課堂中,音樂學習中的體驗性活動應該是學生在形成初步認知之前,通過親身經歷音樂學習過程,在教師或同伴的引導與合作下,感知音樂要素,音樂知識,音樂形象,音樂情境與情感以及音樂文化。
關鍵詞:體驗性教學;主題音樂;主題形象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18-0239-01
一、前言
音樂欣賞是欣賞者通過聽覺對音樂進行聆聽,并從中獲得音樂美的享受,①在如今的音樂欣賞課中,老師們采用了越來越多的體驗性教學方法融入到了課堂設計中,豐富多樣的體驗性活動不僅有效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更加便丁學生理解所要表達的音樂主題和音樂結構。作為課堂教學引導者的老師,在欣賞教學中我們該如何設計體驗性音樂活動讓學生“聽懂”音樂呢?
二、多感官學習,感受音樂內涵
音樂欣賞的過程也是情感體驗的過程,使學生內心不同的情感體驗有效激發出來。②“多感官學習法”就是通過對學生聽覺、視覺、運動、語言等各個感官參與體驗去認識音樂。針對小學生來說,“好動”是他們的年齡特性,課堂上老師要充分利用他們的“好動”,在律動中體會音樂的情感和內涵。
例:在欣賞四年級《花兒與少年》這首作品時,老師的教學設計將本課重點放在了欣賞第二音樂主題上:學生首先通過聆聽對比感知第二主題音樂在速度、節奏、情緒等方面的變化從而感受音樂主題情緒由之前的歡快變成了抒情;接著學生用La哼唱主題旋律,他們通過慢唱感受“花兒”輕歌曼舞的姑娘形象;然后,男生根據老師出示的節奏型3/4用小樂器為第二主題伴奏,女生通過學習簡單的舞蹈動作表現主題形象;最后,在男女合作中綜合完成了對第二主題旋律的欣賞。
分析:本課從頭到尾,師生圍繞著“聽——唱——動”進行學習,老師從學生對音樂節奏、速度、情緒的認知規律出發,通過聆聽、哼唱、伴奏、聲勢律動、舞蹈動作等體驗式的練習,多感官的參與音樂活動并感受主題音樂形象和樂曲內涵。
三、借助體態律動,表達審美感受
體態律動中的教學內容是相當豐富的,其中包括聲勢、身體各個部位的動作,③聲勢律動在教與學中既沒有場地的限制也沒有對學生有音樂基礎的要求,因此非常適合大多數學生的課堂學習。聲勢的基本形式與方法是通過拍手、跺腳、拍腿、捻指或彈舌等方式把自己在欣賞音樂過程中所體會到的感情通過身體語言表達出來。隨著生生合作、師生合作的有效開展,長期的聲勢訓練不僅培養他們對音樂的感受更是可以培養學生的節奏感、聽辨能力、反應能力、記憶能力。例:在欣賞四年級《花兒與少年》這首音樂時,老師通過聆聽、哼唱、聲勢律動等方法感受主題旋律,其中在聲勢律動環節老師根據主題音樂特點設計出了兩小節的聲勢律動譜,這不僅表現出了第一主題音樂的情緒特點,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了朝氣蓬勃的少年主題形象。分析:律動是把音樂欣賞與身體的運動相結合,用韻律的動作米表現音樂,④在教學中,教師不用太多的語言描述,更多的是讓學生自己通過律動來體會音樂的節奏感和鮮明的主題形象。這樣的律動方式,不僅培養了學生的節奏感、反應能力、聽辨能力、記憶能力,也讓他們充分享受到合作帶來的喜悅。
四、關注音樂要素,培養創新思維
默塞爾曾說過:先進的學習程序,應先讓學習者把握內在的東西,再把把握的東西表達出來,進而發展他們的把握能力。”回歸我們的欣賞教學,在音樂欣賞中通常老師的指令大多都是要求學生在聆聽時感受樂曲的情緒、節奏、節拍等基本音樂要素,對待這些較為抽象的音樂術語時,有一部分的學生往往是不理解的,尤其在低年級體驗性課堂教學上還是要通過一定的語言和情境引導學生聆聽關注音樂要素,學生在真正聽懂音樂理解了音樂后方可表達出音樂感受,老師更是能從學生的反饋中對自己的課堂教學有所調整和改進。
例:四年級的《森林音樂會》一課,老師將課堂變成了一場有趣的音樂會,通過老師的旁白,班級同學根據故事內容分組、分場景、分角色后通過角色對話、音響模擬、舞蹈造型等方式來進行表演。如:用敲擊雙響筒和搖晃沙球的方式模擬大雨聲;吹空瓶子和揮動書本的方式模擬大風聲;以及搖晃鈴鼓的動作米模擬雷鳴聲。最終一起合作表現森林里風雨來臨時的場景。分析:課堂中,通過體驗式的學習,由淺入深、層層展開,教師引導學生聆聽、發揮想象、模擬聲響、小組合作等方式,使學生加深了體驗,發展了想象力,提高了創造力。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欣賞感受作品時,體驗性的教學方式無疑給課堂帶來了很多的樂趣,作為老師的我們如何更好的設計多種多樣的體驗活動,便是日后需要深度挖掘的方向。
注釋:
①惠凡,論音樂欣賞的審美性與創造性[J].當代音樂,2016(03):8586.
②瞿菁.小學生音樂欣賞能力的培養[J].當代音樂,2017(07):35-36.
③魏曉,“聲勢”在奧爾夫體態律動教學中的應用[J].當代音樂,2016(15):20-1.
④土舉玲,農村小學低年級音樂欣賞課導入方法[J].當代音樂,2017(19):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