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飄》和《傾城之戀》都是女性主義覺醒的代表作品。但兩位作者東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小說中的女主人公斯嘉麗和白流蘇在婚姻、愛情方面都體現出巨大的差異。本文擬從女性主義視角出發,分析兩位女主人公不同程度的女性意識的覺醒,希望對現代女性有一定的啟發。
關鍵詞:斯嘉麗;白流蘇;婚姻;愛情
一、引言
長久以來,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女性都是一個受壓迫和歧視的群體。女性在政治、經濟、文化、思想、觀念、倫理、家庭等各個領域的地位都低于男性。直到十八世紀末法國大革命的《女權宣言》提出:“婦女生來就是自由人,和男人有平等的權利。”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又接連爆發了兩次婦女解放運動,女性主義的學術研究才開始興起。女性寫作也應運而生,其中有兩位杰出的女性作家——美國的瑪格麗特·米切爾和中國的張愛玲。瑪格麗特·米切爾撰寫了鴻篇巨作《飄》,而張愛玲則創作出膾炙人口的短篇小說《傾城之戀》。這兩部文學作品雖然篇幅不同,作者的文化背景不同,但都是受女性運動影響,反映出當時女性對愛情和婚姻看法,都是不朽名作。
二、比較分析兩部文學作品中的女主人公
小說《飄》中的女主人公斯嘉麗從小就體現出了和當時大多數女性不一樣的反叛精神。她的母親和保姆竭盡全力想要把她培養成一個溫柔端莊的淑女,可她卻拒絕做一個聽話、順從的木偶,總是偷偷溜出家門和男孩子一起玩,做一些男孩子喜歡做的事情。長大后的斯嘉麗也看不起那些唯唯諾諾、戴著面具的木頭美人,她周旋在一眾男子中,享受著他們的愛慕與追求。當她得知自己喜歡的男子即將另娶他人時,她勇敢地向他表白了自己的感情,遭到拒絕后,她沒有傷心絕望,而是用盡所有力量打了他一耳光。對于當時受過良好教育的女性來講,這種做法簡直粗魯野蠻、不成體統。但斯嘉麗愛恨分明、敢于反抗的形象也躍然紙上。
在斯嘉麗生活的時代,女孩兒們的婚姻都是由父親、家族決定,男權和父權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小說開始時,斯嘉麗的父親想要將她嫁給塔爾頓雙胞胎兄弟中的一個,可她一心愛慕艾希禮,堅決拒絕了父親的安排。隨后,斯嘉麗求愛被拒,為了報復,也因為仍抱有希望,她嫁給了艾希禮的妻弟查爾斯。不久查爾斯陣亡,斯嘉麗變成了一個寡婦。在第一次婚姻中,她的丈夫只是一個替代品,斯嘉麗對他沒有任何的感情。
戰爭帶走的不僅是斯嘉麗的第一任丈夫,還有衣食無憂的優渥生活。經歷了殘酷戰爭后,斯嘉麗的家園幾乎化為廢墟,母親離世,父親精神失常,妹妹也纏綿病榻,一家人連溫飽問題都無法解決。雪上加霜的是,要想保住莊園,斯嘉麗必須在限期內交納一筆稅款。為了金錢,為了生存,斯嘉麗不惜施展詭計,不顧姐妹親情,誘拐妹妹的未婚夫和自己進入婚姻的殿堂。這次婚姻保住了塔拉莊園,卻暴露出斯嘉麗自私自利、不被社會倫理道德束縛的本性。她的第二次婚姻依然不是建立在愛情的基礎上,只是她在亂世中生存下來的跳板。
斯嘉麗的第三次婚姻依然源于她對更舒適的物質生活的追求。她在服喪期間,就打破世俗傳統,欣然接受了第三任丈夫白瑞德的求婚,因為白瑞德英俊多金,財勢滔天。盡管白瑞德精明瀟灑,可他一直深愛著斯嘉麗,守護著斯嘉麗。而斯嘉麗卻看不見他的一片真心,執著于少女時代心目中的完美情人——艾希禮。最終二人的婚姻因為女兒的意外身亡出現了不可彌補的裂痕。白瑞德黯然離去,斯嘉麗終于幡然悔悟,可已經太遲了[1]。
小說《傾城之戀》中的女主人公白流蘇在婚姻和愛情方面的覺醒和斯嘉麗不盡相同。白流蘇是一個沒落貴族家庭中的大家閨秀。在封建思想統治了幾千年的中國,女性始終是男性的附屬品,甚至是私有財產。男權社會所認為的完美女性是柔順、聽話的賢妻良母——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在這樣的情況下,對于女性來講,婚姻的重要性不啻于第二次投胎。
小說中的女主人公白流蘇外表柔弱、楚楚動人,實則內心堅強,對愛情婚姻有自己的主張,不愿受男人的隨意支配。白流蘇的第一任丈夫是世家子弟,二人是門當戶對的包辦婚姻。可是婚后,丈夫吃喝嫖賭,對她拳打腳踢。白流蘇沒有像當時大多數女性那樣默默忍受,守著失敗的婚姻苦熬,而是毅然離開,這一舉動體現了她對舊社會的抗爭,以及對自己命運的自救。然而,她的女性意識的覺醒與斯嘉麗相比是有限的,是受到更多束縛的。經歷了第一段失敗的婚姻后,她并沒有意識到物質財富對女性的重要性,從未嘗試著外出找份工作謀生,反而覺得身為知書達理的小姐,出去工作是不體面的。于是離婚后她搬回娘家,靠著離異分得的財產度日,想著就這樣了此一生。可惜她的錢財被娘家兄嫂揮霍一空,甚至涼薄的家人在得知她前夫的死訊后,想把她踢回婆家,靠繼承婆家財產生活,而她向母親求助無果,這時,她意識到要想生存,就必須再尋覓一段婚姻。因此,白流蘇的第二段婚姻在開始之前就注定了與愛情無關,只是迫于生活壓力而已[2]。
白流蘇和第二任丈夫范柳原的結識是偶然,也有算計。在娘家人積極向富商浪子范柳原“推銷”七妹寶絡時,白流蘇充分發揮自己的魅力,使范柳原對她產生了興趣。這一點和斯嘉麗頗為相似,兩人都是枉顧親情人倫,奪走妹妹的婚姻。但不同之處在于,斯嘉麗是為了保全土地、為了生存;而白流蘇是為了生存,亦是為了報復娘家人。白流蘇和范柳原之間的婚姻并非以愛情為基礎,而更像是一場博弈、一場賭注。于白流蘇而言,她需要的是一個明媒正娶的婚姻,能夠提供經濟保障的人生依靠;于范柳原而言,他只享受調情的快樂,無意于婚姻生活。如果沒有意外發生,白流蘇的悲慘結局已是注定。然而風云突變,香港的淪陷使戰火紛飛中,無依無靠的兩人意識到災難面前人生的無常,和人類生命與尊嚴的渺小。于是,二人最終走進了婚姻的殿堂[3]。
兩部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在對待愛情和婚姻方面都體現出了女性意識的覺醒。在《飄》這部作品中,斯嘉麗數次向艾希禮大膽地表露情感。為了自己和家人的生存,她以婚姻為代價,做起了木材生意。作品結尾處斯嘉麗其實已經成長為一個獨立的、有自己事業的新女性。在《傾城之戀》中,白流蘇毅然拋棄第一段不幸福的婚姻,敢于挑戰舊的社會習俗對女性的桎梏。當然,她沒有像斯嘉麗那樣反叛的徹底。她沒有通過自身努力去獲取金錢,改變所處的境況,而是選擇了一種迂回的,同時也是當時中國傳統女性生存的普遍方式——婚姻——來改變她的困境[4]。
綜上所述,斯嘉麗是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內心叛逆的、自由獨立的新女性,她的女性意識是完全覺醒的。白流蘇是一個內向保守的、受困于婚姻家庭的、不得不向社會現實妥協的女性,她的女性意識覺醒是有限的。
三、結語
斯嘉麗和白流蘇分別是東西方現代文學史上具有代表意義的、鮮明的女性形象。兩部作品的作者皆為女性,她們受婦女解放運動的影響,從女性自身的角度出發,筆觸細膩地描繪出在新的社會發展趨勢下,女性對愛情、婚姻、社會地位和家庭地位的渴求。雖然作品中女主人公的經歷、結局各不相同,但都反映出當時社會中逐漸蘇醒的女性意識,以及對男權社會中男子占統治地位的社會現實的反抗。無論是從文學角度,還是現實意義,這兩部作品對現代女性都有一定的啟發作用。
參考文獻:
[1]瑪格麗特·米切爾.飄[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215–230.
[2]張愛玲.傾城之戀[M].廣州:花城出版社,1997:45–60.
[3]師少華.從女性主義角度對《傲慢與偏見》和《傾城之戀》的比較研究[J].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11,09(01):117–119.
[4]何其莘.論《飄》的文學性[J].外語教學,1992(4):13–16.
作者簡介:黃婷婷(1979—),女,漢族,陜西漢陰人,渭南師范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國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