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親子關系是小說《追風箏的人》中呈現的重要主題。伴隨著親子關系的不斷變化起伏,從隔閡到和解,主人公阿米爾的內心也經歷著成長和蛻變。文章基于對英漢譯本的細讀,通過小說中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著重分析小說中的親子關系,研究小說中親子關系的變化對主人公內心世界產生的影響。
關鍵詞:《追風箏的人》;親子關系;成長
《追風箏的人》是阿富汗裔美國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卡勒德·胡塞尼1965年3月4日出生于喀布爾,從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對短篇小說的寫作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才華。雖然并未接受過專業的寫作訓練,但其小說細膩的手法和動人的情節為他在美國文學界贏得了不可替代的地位。
《追風箏的人》一經出版就在世界范圍內引起巨大反響,入選了《紐約時報》的年度最佳暢銷書。并且由于該書的巨大影響力,胡塞尼在2006年受邀擔任聯合國的親善大使。小說于2006年在中國出版,以第一人稱視角,講述了一個阿富汗裔美國人關于童年的記憶,和長大后精神救贖的故事。小說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末至21世紀初,因主人公阿米爾的經歷和生活背景與作者非常相似,多被認為是作者的自傳體小說。
一、李繼宏譯本《追風箏的人》
自2003年出版以來,《追風箏的人》獲得了極大的關注。這部小說最流行的中文版本由李繼宏翻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小說以動人的筆觸講述了阿富汗男孩阿米爾和仆人哈桑之間關于親情和救贖的故事。小說憑借精巧的敘事結構,生動的人物形象,震撼的故事情節,深深地觸動了讀者的心靈。國內外批評家對此有各種各樣的評論。國內對《追風箏的人》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學術領域。寧波大學教授芮玉萍、范毅在其2012年的《青春成長的視野:當代美國成長故事研究》中對《追風箏的人》進行了全面的研究。他們關注認知發展對主人公成長的影響,為小說的解讀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阿米爾最終通過自我認知、情感認知、社會認知和道德認知的轉變完成了他的成長蛻變。
《追風箏的人》涵蓋了宗教、種族矛盾、文化差異等具有沖突性的話題。而父子關系也是小說中的一個重要主題,從童年到中年,隨著父子關系的變化,小說主人公阿米爾的內心也在經歷著成長和蛻變。同時,小說中三對主要的親子關系,阿米爾和父親,哈桑和阿里,阿米爾和索拉博相互映襯,推動了情節發展,幫助主人公阿米爾完成自我的救贖,也體現了作者對于親子關系的思考。
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
精神分析的創始人弗洛伊德將精神分析應用于對文學作品的解讀,使精神分析走出了臨床醫學的限制。一些文學批評家從成長小說的視角尋找阿米爾迷失方向的原因,但極少數是用弗洛伊德的三分模型來解釋阿米爾的人格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他精神層面的內在驅動力和超越性。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家、作家。他通過自己的研究和臨床實踐,不斷完善和發展了精神分析理論。精神分析是一種解釋人類心理活動的理論。該理論的核心是無意識的概念,無意識來自人的身體,并受到動機的驅使,而這種動機會盡其所能進入意識,指引人的行為。
弗洛伊德于1923年出版了《自我與本我》。他將人格結構分為三個層次,即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本我是人格結構的基本部分,通常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自我是人格中最重要的部分,負責平衡本我與超我;超我是內化的道德的表現,位于人格結構的較高部分。
小阿米爾是本我的典型代表,他選擇去做的所有事情都是為了獲得快樂。斗風箏是他重新贏得父親愛的機會,但代價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哈桑。阿米爾從小就被本我所支配,青年阿米爾的活動也遵循了本我的規則。
超我是人格結構中處于更高層次的部分。弗洛伊德認為,超我是接受社會道德規范的教養而逐漸形成的,是孩子接受父母所遵循的道德標準的結果。超我的類型是沿襲下來的父母的超我。阿米爾的母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他的父親對其性格的形成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爸爸讓阿米爾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但是結果總是不能讓父親滿意。而阿米爾擔心失去父親的愛,所以選擇了拼命地去尋求父親的愛。在某種程度上,正是爸爸的超我導致了阿米爾性格的失衡。
自我負責滿足本我和超我的需求。平衡的人格必須由強烈的自我控制,才能滿足本我的原始欲望、自我的需求和現實。因為戰爭,阿米爾和他的父親逃到了美國。而父親也因為年紀的增長,逐漸依賴起自己的孩子,阿米爾第一次有機會做回自己,他扭曲的個性也逐漸改變,人物的社會性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三、小說中的三對親子關系
一般來說,親子關系是遺傳學使用的術語,指的是在父母和子女共同生活的條件下,經由教育和撫養所形成的關系,這是家庭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關系。在心理學上,父母是促進和支持孩子從嬰兒期到成年的身體、情感、社會和智力發展的重要因素。教育孩子的過程指的是除了生理聯系之外的有關撫養行為的方方面面。在育兒過程中,最常見的看護人是孩子的父母、長輩或朋友。對于良好親子關系的特征,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看法。但是,父母的經歷,包括不同程度的依戀關系,特別是面對挫折的態度,將會對親子關系和孩子的成長產生重大的影響。
(一)阿米爾和爸爸
父母的情感態度和家庭氛圍對兒童的人格發展具有重要而明顯的引導作用。爸爸承擔著撫養阿米爾的責任,給了他優渥的生活,然而受人尊敬的父親卻一直對他漠不關心,沒有培養良好的父子關系,這對阿米爾的幼小心靈產生了負面的影響,進而導致青年階段的心理危機。盡管生活富足,但阿米爾的童年并不快樂,甚至是孤獨的。爸爸忙于工作,很少花時間和他在一起。他更關注阿米爾的物質需求而忽視了內心需求。作為一個小男孩,阿米爾迫切渴望父母的愛,這極大地影響了他的內心世界,也間接地改變了小說中其他人物的命運。因為母親難產去世,他出生后講的第一個詞就是“爸爸”[1]。父親的愛是阿米爾生活的全部,也是因為父親,他在親子關系和其他關系中缺乏安全感。他渴望與爸爸親近,得到他的贊許和贊揚,但結果總是事與愿違。
(二)哈桑和阿里
哈桑和阿里的關系簡單而溫馨。阿里隨時準備保護哈桑。當哈桑擔心整形手術的風險時,阿里把手放在他的肩上耐心安慰[2]。當阿米爾誣陷哈桑時,阿里堅持要離開他度過大半生的房子。雖然哈桑不是他的親生兒子,阿里還是竭盡全力保護哈桑不受傷害。他們地位平等,互相尊重,這是哈桑身上道德高尚、品行正直的重要原因。
(三)阿米爾和索拉博
在小說的最后,阿米爾和索拉博成為“父子”。阿米爾經過重重困難,穿越危險的戰爭地帶,克服自身的懦弱,最終帶著侄子來到美國并且收養了他。在這個過程中,索拉博走出了危險、邪惡的地方,開始了全新的生活。阿米爾得到了救贖,索拉博的到來也填補了阿米爾不能生育的空白。他們改變了對方的命運,因為他們完善了自己和對方的人格,這就是正常的親子關系應該有的樣子。
四、結語
《追風箏的人》講述了主人公阿米爾從天真到成熟的成長過程。阿米爾的自我身份認同是通過他的困惑、覺醒和啟蒙發展起來的。親子關系是我們人生階段形成的第一種關系,也是最基本、影響力最強的關系,親子關系對兒童的認知、情感和社會行為具有決定性的作用。《追風箏的人》拓展了美國文學研究的新領域,也為中國文學提供了借鑒和啟示。對于《追風箏的人》李繼宏譯本的研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提供了新的視角。同時也幫助更多的人關注青少年的成長,了解青少年的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為廣大青少年提供更多健康的文學作品。
參考文獻:
[1]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人[M].李繼宏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2–47.
[2]高曉曉.對《追風箏的人》中父子關系的解讀[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06):60–61.
作者簡介:薄雪婷(1992—),女,漢族,陜西西安人,西安交通工程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