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營商環境的優劣對于社會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而營商環境評價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基礎,也是“以評促改”優化營商環境的關鍵前提。通過開展營商環境評價能夠直擊營商環境存在的問題,明確我國營商環境現階段發展情況,以問題促進改革,從而不斷優化營商環境。文章通過知網以“營商環境評價”為主題對國內相關的文獻檢索,總結分析營商環境評價文獻的特點以及不足之處,并嘗試提出我國營商環境評價未來展望,以期為我國營商環境評價提供一定的思路。
關鍵詞:營商環境;放管服改革;評價指標體系
1 背景
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在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2013年以及2018年共進行了八次大規模的行政體制改革,放管服也不斷地向縱深發展。經過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和各方努力,放管服改革取得了積極的效果:行政審批事項大幅度減少、營商環境優化效果顯著、創新創業潛能不斷釋放、商事制度質量不斷提升、公共服務質量不斷完善。
放管服改革和優化營商環境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2019年10月頒布的《優化營商環境條例》中把營商環境定義為企業等市場主體在市場經濟活動中所涉及的體制機制性因素和條件。營商環境既是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實力,也是一個國家或者地區提升綜合競爭力的重要要素。加快推進“放管服改革”,是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措施。而優化營商環境是“放管服”改革取得的重要成效之一。
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營商環境評價,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基礎,是“以評促改”優化營商環境的關鍵前提。通過開展營商環境評價能夠直擊營商環境存在的問題,明確我國營商環境現階段發展情況,以問題促進改革,從而不斷優化營商環境。近年來,國內的學者們對營商環境評價的研究和實踐關注度不斷增加,但是未形成一套完整成熟的理論體系和實踐基礎。為此,文章旨在通過對國內營商環境評價研究和實踐進行整理分析,以期為營商環境評價研究提供思路。
2 研究現狀概述
文章選取中國知網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作為文獻統計來源,以“主題”包含“營商環境評價”為檢索條件進行檢索,檢索到相關文獻273條(檢索日期:2020年5月21日)。從發表的年度看,在2004年到2017年與營商環境評價相關的文獻較少,而在2018年文獻的數量迅速增長,這與我國在2018年實施的一系列的優化營商環境的措施以及國家對營商環境的重視有關。2018年以來,文獻的數量呈指數式上升,其中2018年則為78篇,2019年152篇。有關營商環境評價文獻數量的不斷增加尤其是近兩年的迅速增長表明,營商環境評價已經成為國內比較熱門的研究內容,理論界對營商環境評價的關注度也在不斷增長。
筆者對上述的273篇文獻進行質量與被引率的篩選,選擇相關性最強的51篇文獻。本研究以這些論文作為樣本,對其研究特點、研究不足進行分析。
2.1 研究特點
第一,研究對象主要是省域或者更大區域的營商環境。在現有的文獻中,主要是分析省域或者更大區域層面的營商環境,其中研究的省份有遼寧省、廣東省、黑龍江省、安徽省等。孫蘋和陳詩怡(2019)以遼寧省14個城市的1346份調查問卷為基礎,運用成分分析法,對遼寧省的營商政務環境進行了實證評價,并提出了相應的建議對策。牛希璨和汪京徽(2019)在構建區域投資環境指標體系的基礎上,運用因子分析提取出公共因子,計算安徽省的16個地市在因子上的得分以及綜合得分。然后通過系統聚類將安徽省的地市投資環境劃分為4類,并將16個地市進行歸類,最后提出了提升安徽省投資環境的建議。李江濱和李明武(2019)兩個學者從軟環境、市場環境、社會服務環境、商務成本環境、生態環境和基礎設施環境六個維度中選取了固定資產增速、常住人口增速等15個具有代表性的指標并結合實際案例對黑龍江省的營商環境進行評價,并提出了優化黑龍江省營商環境的對策。秦沖(2018)從軟環境、市場環境、社會服務環境、生態環境、城市基礎設施和商務成本6個維度入手構建的營商環境綜合評價體系,并運用熵值法對廣東省的營商環境進行了評價分析,并得出廣東省在6個維度中的情況,最后提出了改善廣東省營商環境的相關措施。
第二,研究方法以簡單的分析方法為主。營商環境評價涉及評價指標體系的建設,而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又涉及評價指標的選取。一般的營商環境評價文獻中指標選取的方法都是比較簡單的計量方法。如學者張大海和祝志川(2019)使用因子分析分析法對評價體系的二級指標提取公共因子并計算公共因子得分,并通過熵值法為公共因子賦權,計算我國營商環境2005年到2017年的綜合得分以及排名。蘇甜和黃瑞玲(2019)以勞動力要素市場環境、資本要素市場環境、技術要素市場環境與產品市場環境四個維度為基礎,構建了9個一級指標和21個二級指標的營商環境市場環境指標體系,并運用熵權法對2013—2017年江蘇省13個設區市的營商市場環境進行評價分析。楊濤(2015)通過運用因子分析法對調研數據進行分析,將營商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分解為3個一級指標和18個二級指標,并對魯蘇浙粵四個省份進行了評價分析。總的來說,這些文獻在構建營商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的方法都比較的簡單,一般是因子分析法和熵值法,但是僅僅通過的這些簡單的方法來確定評價體系的指標,權威性較弱。
第三,研究內容主要是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指標體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沒有一個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營商環境評價就難以實施,得出的評價結果也難以讓人信服,也起不到指導下一步營商環境優化的作用。因此,很多的學者都把構建營商環境指標體系作為重點研究內容。但是,由于我國東部和西部之間的地域差異大,省份與省份之間、城市與城市之間、縣與縣之間的營商環境也有很大的差異,需要探索一套適應性更強的營商環境評價指標體系。一些學者在構建營商環境評價指標體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張蕭尹(2019)參照世界銀行和中國營商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從改善政務、建設經營、融資、人力資源、稅費、通關、信用、法治八方面著手,并根據廣西的特色,構建了11個一級指標和69個二級指標的營商環境評價指標體系。李清池(2018)在借鑒俄羅斯、印度等構建和運用營商環境評價指標的成功做法和分析我國運用與構建營商環境指數的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進一步優化我國營商環境的對策建議。郭晶(2020)依據相關文獻和現實情況選取了生活環境、政策環境、創新環境3個綜合評價指標,運用層次分析法構建模型,對上海、北京、深圳和廣州四個城市的營商環境進行了評價。
2.2 研究不足
盡管我國在營商環境評價方面的研究成果頗豐,但是總的來說依舊存在一些不足。
第一,營商環境評價實證研究較少。現有的營商環境評價相關的文獻大部分都是對營商環境進行總結、歸納、梳理。世界銀行的營商環境評價指標體系是目前最具權威、最有影響力的評價指標體系。因此,國內不少的學者時或多或少都參照或者從世界銀行的評價指標體系中提取一些指標再結合所研究地方的情況來構建指標體系,但這樣構建出來的評價指標體系針對性不夠強。也有一些學者嘗試通過實證研究對營商環境評價進行研究,如鄭方輝、王正和魏紅征(2019)通過構建包含主觀評價和客觀評價在內的指標體系,將其運用到2017年度廣東省的實證評價,得出了廣東省的營商環境法治環境指數,并提出了提升廣東省營商環境的建議。但是總的來說,目前的營商環境評價相關方面的文獻實證研究比較少。
第二,現有文獻對縣域營商環境研究較少。在筆者以“營商環境評價”進行主題搜索得到的273篇文獻中,只有8篇文獻是關于縣域營商環境的。而在選中的51篇文獻中,研究縣域營商環境的文獻只有3篇。盡管國內關于營商環境評價相關的文獻研究在與日俱增,但是與縣域營商環境相關的研究依舊很少,縣域營商環境未得到足夠重視。我國幅員遼闊,東西部之間差異較大,且省份與省份之間的差異也很大,適合這個省份的營商環境評價體系并不一定適合另一個省份。同樣地,適合省域的營商環境評價體系不一定適合縣域的。隨著我國經濟不斷地發展,縣域經濟的發展對我國經濟健康有序地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方式轉型的重要陣地。因此,加強對縣域營商環境的研究意義非凡。
第三,營商環境評價方面的主觀評價涉及較少。縱觀營商環境評價相關的文獻,其中對營商環境評價主觀評價方面的研究甚少,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客觀評價方面的研究。然一個國家、地區的營商環境如何,企業家是最有發言權的。政府在制定相關營商環境政策時,是從宏觀的方面來考慮的,很多的困難可能沒有考慮得那么充分,而企業家是營商環境相關政策的直接作用對象,這些政策實施的效果如何,當地的營商環境是否便利,企業家們都能直觀地感受得到。因此,在進行營商環境評價時,也要把企業家們對營商環境的感受考慮進去,這意味著在設計營商環境評價指標體系時,不僅要設計客觀指標保證指標的公正性,同時也要把主觀指標設計進去。
3 國內營商環境評價研究未來展望
相比國外對營商環境的研究,“營商環境”概念在我國興起的時間并不長,且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在經濟、文化等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我國之間尚未形成統一的、受廣泛認可的營商環境評價指標體系。雖然我國在營商環境評價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要在營商環境評價研究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本文認為未來的研究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開展。
第一,研究對象。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轉型升級,縣域經濟將是我國社會經濟轉型的重要陣地,對縣域營商環境的評價研究可以為省域的營商環境評價給予一定的啟示。因此,有必要探索研究適合縣域營商環境的評價模式,構建適合縣域營商環境的評價指標體系。
第二,研究方法。現有的營商環境評價文獻的研究方法大都比較簡單,適應性也比較差,難以保證營商環境評價的科學性。探索更為科學合理的研究方法進行營商環境評價是未來研究的方向之一。
第三,評價指標體系。現有的評價指標體系大多是以世界銀行的指標體系或者當下主流的評價指標體系為藍本進行設計,沒有考慮到各個地區的經濟、文化的差異情況,選取的指標并未經過實證檢驗,帶有一定的隨意性,不夠科學。此外,企業家是營商環境是否良好的最直接發言人,因此在構建營商環境評價指標體系時要把企業家相關的指標(主觀指標)設計進去。
參考文獻
[1]李江濱,李明武.黑龍江省營商環境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統計與咨詢,2019(05):11-12.
[2]李清池.營商環境評價指標構建與運用研究[J].行政管理改革,2018(09):76-81.
[3]孫萍,陳詩怡.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營商政務環境評價研究——以遼寧省14市的調查數據為例[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1(01):51-56.
[4]蘇甜,黃瑞玲.營商市場環境評價指標與測度——基于江蘇13個設區市的比較[J].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9(04):88-96.
[5]楊濤.營商環境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基于魯蘇浙粵四省的比較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5(13):28-31.
作者簡介
農雪(1994-),女,漢族,廣西欽州,碩士在讀,西南政法大學公共管理專業,研究方向:行政管理,公共文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