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著重闡述了香榧發展的意義,香榧產業發展情況,并就當前的發展情況進行了分析,對于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解析,并同時提出了相應的合理性建議。
關鍵詞:香榧;分析;建議
隨著林業改革的推進,林業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農民真正體會到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惠,香榧作為特色林業產業,在旌德地區發展勢頭迅猛,截止到2020年春香榧造林面積已達780hm2畝,但基本是造林大戶集約經營,并沒有在普通百姓中普及,為此,筆者就香榧產業的發展進行了調查,解析香榧發展存在的問題。
1 概述
香榧(Torreya ?grandis)是我國特有的珍稀干果,因其營養豐富,風味獨特而名揚天下。香榧又稱細榧,原產于浙江諸暨。近年來由于資源少,產品供不應求而導致市場價格居高不下,目前市場價每千克在300~400元之間,另外一株香榧樹結果期可延續百年以上,因而被稱為“綠色銀行”和“搖錢樹”。浙江客商在“香榧南擴”和“香榧西進”政策的推動下,紛紛在外省尋求林地以展香榧產業,旌德地區因為與浙江毗鄰,自然條件相似,榧樹資源豐富,從而成了浙江商人的首選之地。
旌德境內野生榧樹資源豐富,更有百年以上榧樹分布,自然條件非常適合發展香榧產業。目前市場上的香榧品種很多,安徽境內已經選育成功的主要有黟縣的花生榧和黃山區的小米榧,旌德豐谷香榧公司培育的細榧正在申報科技成果。
2 香榧產業發展的意義
1)“兩山”理論的踐行和創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的踐行與創新需要高效林業來體現,香榧種植及果品的生產是本地區的特色林業產業之一,香榧盛果期的長久性不僅可以很好保護生態環境,發揮森林的生態效益,而且可以充分發揮經濟效益,香榧果品的優越性及其營養價值決定了在市場價格中的優勢,對發展國民經濟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其社會效益也非常可觀。
2)林長制工作的增效措施。森林資源保護自2017年全力創新“林長制、林長治,不砍樹、能致富”的發展道路以來,如何做好護綠、增綠、管綠、用綠工作成為林長制工作的重點,香榧的種植可以利用立地條件相對較差的閑置林地或是房前屋后四旁種植,不僅可以增加綠化面積,而且可以利用農閑時間進行管理,香榧果的高價位可以有效地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為農民開辟出了一個新的增收渠道。
3)有利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通過發展香榧種植,促使農村香榧果品的基地化、產業化發展,將有效帶動加工、運輸、物流、信息服務等相關產業發展,促進農業生產發展。香榧的迅速發展,可以引導帶動更多的農民更加重視學習、掌握和應用科技知識、經營管理本領,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智力保障。
3 香榧產業發展情況
1)香榧發展的優勢。(1)自然條件優勢。香榧的適生環境為海拔在200~800m的丘陵谷地,尤其是兩山對峙的山澗谷地最為合適,要求年平均溫度13.9~17.4℃,年降雨量1100~1600mm,對土壤要求不高,以黃壤或石灰質風化土為宜。旌德地區地處皖南中低山區,東徑118°20′,北緯30°20′,平均海拔500m左右,坡度在25~40度,屬亞熱季風氣候,年平均溫度15℃,極端高溫39℃,極端低溫-15℃,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522mm。基巖為板巖,土壤為黃紅壤、黃壤。(2)空間優勢。香榧之所以昂貴,一是因為香榧果品優質,營養豐富,另一方面榧樹種植自然區域狹小,不上高山,不下平原,熱帶寒帶均不適宜。香榧的發源地為浙江諸暨,2008年浙江開始規劃“香榧南擴、香榧西進”工程,香榧在浙江開始蓬勃發展,大批客商開始向外省尋求林地資源,因安徽與浙江毗鄰,旌德地區至浙江僅需2~3小時,因而旌德山區成了浙商的首選地。2012年旌德開始大面積種植香榧,香榧種植科技成果也帶入了旌德地區,為旌德的香榧發展注入了活力。(3)環境優勢。旌德地區是全國第一批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也是全國第一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在這樣的條件下,即要保護森林生態環境,又要發展林業經濟,發展特色林業產業就成了旌德林業發展的出路。香榧種植技術的引進,浙商的資金融入成了旌德香榧發展的典范。自2008年開始培育香榧苗到2012年全面推廣香榧種植,再到2014年香榧協會的成立,香榧的蓬勃發展為旌德經濟注入了新活力,在這樣的環境優勢下,旌德地區香榧產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特別是豐谷香榧公司的香榧炒制技術獲得了全國干果炒制技術金獎以來,旌德香榧開始名聲鵲起,為香榧的全面推廣打下了基礎。
2)香榧發展的現有模式。截止到2020年春,旌德地區香榧種植面積約780hm2,造林面積6.7hm2以上經營大戶共有16個,現經營模式都是大板塊集約經營,發展方向是林下多種經營或是生態旅游基地的打造,發展特點是大投資精管理,經濟支撐是其他經濟實體輔助或是項目支持。
3)香榧發展所面臨的問題。(1)市場問題。香榧協會沒起到協調發展作用,各種植大戶各自為陣,你賣你的我賣我的,相對于浙江香榧缺乏市場競爭力。本地區培育的香榧品種沒有及時轉化為科技成果,知名度不高,再加上銷售網絡不健全,在產品銷售這一部分中,大多數只能進行本地市場零售,外地客商上門收購的不多,不僅效益得不到保證,也影響了大戶發展的積極性。(2)資金問題。大多數農戶對發展香榧熱情很高,但一打聽到香榧造林及撫育管理的高成本,都打了退堂鼓。這一方面是由于缺乏啟動資金,發展之初就受到限制,另一方面是因為林農本身追求的是短投入高回收,而香榧的發展是長投入高收益,與林農的發展思維不一致。
4 香榧發展情況分析
香榧是半陰性樹種,除了對自然環境要求高,林下產品的單位面積產量也較少。同時香榧果的成熟要歷經2個年度約480~500天,同一株上的香榧果嫩果與熟果混雜,不能象其他果類那樣統一采摘,而是有選擇性地采摘,費時費工費力。一株榧樹從種植到贏利需要歷時8~10年,甚至更長,進入盛果期可能需要20~25年,經歷時間過長。而發展香榧種植是長期性的,再加上人工成本大,普通百姓很難承受得起高成本投入。但反過來說,香榧有一種長期回報的高經濟收入樹種,更有“一年種榧千年香”之說。所以香榧的發展不能單靠大戶一枝獨秀,要借用“農村包圍城市”的形式,以零星種植帶動全面推廣,以點促面。
5 香榧發展科學措施
1)充分利用閑置林地。由于香榧在懸崖峭壁上及巖縫中都能堅強生長,生態效益顯著,因而可選擇那些立地條件差,其他用材樹種造林不易成活的林地發展香榧,一者可以提升生態效益,二者可以增加森林面積。
2)推行以點促面造林發展。學習借鑒油茶推廣經驗,立足本地實際,通過苗木和造林補貼鼓勵農民零星發展,以“星星之火”促進全面普及。首先抓好典型示范帶動,大力推廣“企業+基地+農戶”產業化發展模式,走產業化經營的路子,鼓勵種植戶負責搞生產,企業進行深加工這樣一種模式,拉長產業鏈條。
3)充分發揮協會作用。林產品的高經濟附加值必須建立在品牌的基礎這上,沒有品牌支撐,產品的高價值就涌實現。這就要發揮香榧協會的統一協調作用,創建品牌發展系列產品,不斷做大做強。
4)開展多種經營模式。香榧是低密度造林,造林密度一般為450~500株/hm2,為減少水土流失,可立地條件好的林地內發展多種經營,開展復合經營模式,比如:香榧中藥材復合經營、香榧茶葉復合經營等,此外還可以實施香榧林下養殖等。在交通旅游相對便利林地還可以開展生態觀光旅游、林果采摘、休閑度假等綜合經營。
作者簡介
劉俊(1979-),男,安徽省旌德縣人,中專文化,現任林業工程師,旌德縣林業局孫村鎮林業工作站站長,研究方向為香榧產業的發展以及香榧與其他經濟作物的復合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