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論在地球的什么地方,提到創新,總有幾家公司的故事被人們津津樂道,其中就包括杰夫·貝索斯的亞馬遜。作為一家以電商起家的跨國巨頭,亞馬遜通過商業和科技創新,已經發展為全球最大的在線零售商和互聯網企業之一。
2020年是亞馬遜成立25周年,越來越多的觀察者已經看到,正是創新的力量推動著這家企業的“飛輪”不斷快速轉動,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產生嚴峻影響的當下,亞馬遜也依然能夠逆勢成長。
10日,亞馬遜中國在北京開啟“2020亞馬遜創新日”,從跨境網購、技術研發、亞馬遜云服務(AWS)等層面深度解讀了后疫情時代互聯網創新科技,特別是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推動經濟全面復蘇和全球產業數字化革命的強大驅動力,同時也首次揭秘創新“中國公式”背后的內涵。亞馬遜中國副總裁李巖川(如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強調,“創新是亞馬遜的DNA。我們在中國也積極推動在技術應用、客戶體驗、商業模式3個方面的本地化創新,從而打造出在中國市場獨有的競爭優勢。”
消費者需求催生本地創新
“全球資源,本地創新”,這是今年“亞馬遜創新日”的主題,也展現出亞馬遜在華經營的一對核心關系。
作為一家以創新聞名的全球化企業,亞馬遜擁有雄厚的技術儲備。截至2019年,亞馬遜全球擁有逾12萬項技術專利,并已廣泛應用于智能語音交互、智能硬件、智能購物、智能物流等場景。
正如李巖川10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到的,亞馬遜中國的與眾不同之處在于其背后有巨大的全球技術資源支持,一些情況下,全球資源中相同類型的產業或服務可以快速得到利用。但不能忽視的是,面對中國這個巨大而特殊的市場,很多技術、經驗、思路無法進行簡單復制,這也要求亞馬遜在中國針對客戶需求進行更多的本地化創新,構成了亞馬遜創新的“中國公式”:技術創新本地化、客戶需求定制化、運營模式輕量化。
基于中國消費者在跨境網購領域的差異化需求,亞馬遜中國推出了全球促銷同步技術。李巖川介紹稱,對接海外站點的商品和優惠看似簡單,但這需要可以實現跨國界、跨時區、跨品牌的全球促銷同步技術的支撐。以去年“黑色星期五”為例,上述技術令中國消費者可以享受日本、英國、德國、美國等多個站點的折扣商品和促銷優惠,以及時間超長的跨境購物狂歡節。
除技術創新外,亞馬遜中國在客戶體驗方面推出了智能尺碼助手等服務,通過大數據收集,開發基于客戶評論和反饋的機器學習模型,解決消費者面對不同國家和品牌的尺碼差異產生的問題。目前,這一技術已經升級到第三代,更加智能且精準。
此外,亞馬遜通過技術手段,圍繞用戶行為、商品特征兩個向量進行計算,包括對用戶瀏覽歷史、用戶搜索習慣、用戶購買歷史、商品顏色與尺碼等各個維度的綜合分析,向客戶推出個性化內容,進而智能化打造真正的“千人千面”客戶體驗。
“輕量化運營”成獨特模式
在電商發展水平全球領先的中國,亞馬遜也同樣進行了商業模式創新——輕量化運營。
李巖川表示,傳統電商公司需要備貨、倉儲,還需要網站開發人員、客服人員和運營人員。但對于亞馬遜而言,輕量化的運營模式可以實現本地零庫存、低運營成本,即亞馬遜海外購通過靈活調用全球資源滿足中國客戶的海淘需求,本地市場實現了零庫存,且極大程度減少了運營成本。此外,由于亞馬遜在香港跨境前置倉的設置,可以通過大數據和機器學習實現“訂單未下,貨已先行”,將大量美國和歐洲的熱銷商品提前備貨到前置倉。目前,下單購買跨境前置倉的商品最快只需要3天就可以交付到中國消費者手里。正是基于這種創新的商業模式,在非常時期使得亞馬遜可以以更加靈活的機制應對挑戰。疫情期間亞馬遜海外購的運營沒有一天中斷過。
“輕量化運營的另外一個代名詞就是利用技術代替人工行為的自動化運營”,李巖川說,亞馬遜中國希望在產品和價格以及促銷方面,利用全球的技術優勢和本地的實際需求結合,實現更大程度的自動化。目前,亞馬遜中國已逐步通過大數據分析和機器學習等技術手段,令商品的價格變動、促銷管理、秒殺設置等日常運營工作實現自動化。亞馬遜海外購在中國的創新實踐已經成功被“復制”到亞馬遜全球10個國家和地區。
中國實踐反哺全球業務
基于在中國的實踐,亞馬遜的創新成果得以反哺全球,“中國公式”的經驗也在向更多國家推廣。亞馬遜海外購中國技術負責人王毅10日表示,亞馬遜中國的創新成果并不局限于服務本地的消費者,而是可以從一個局部的市場走向全球化的應用,從全球到中國,從本土到世界,這種雙向的技術互動是驅動亞馬遜業務升級的動能。以智能尺碼助手為例,該服務已經在全球范圍內推廣。
王毅說,中國的消費者群體巨大,構建了一個非常活躍的、支持消費的環境,這也促使亞馬遜在中國可以去嘗試很多創新項目,在中國如果有很好的效果也可以推廣到全球去,這是整個公司領導層面的一個共識。運用來自全球的技術創新成果,亞馬遜中國根據本地客戶需求,利用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等先進技術在細微之處持續提升客戶體驗和運營效率;而這些創新技術通過亞馬遜的國際化平臺,正在被多個海外市場所采納,中國正逐漸成為亞馬遜全球技術創新的典范和標桿。▲ (成仲)
環球時報2020-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