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緒才 何洋 代昊



美國駐華大使館官方微博近日介紹美國飛行員“志愿來華幫助中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時遭遇“大翻車”,很多網友批評美國“飛虎隊”不過是“高薪聘請的雇傭兵”。真相到底如何呢?在中國抗
戰的艱難歲月里,的確有兩支外國航空隊援華作戰,先后幫中國撐起了天空。
至暗時刻鼓舞人心的美國“飛虎隊”
美國駐華使館提到的“飛虎隊”,正式名稱是“美國志愿援華航空隊”。1941年,抗戰進入艱難時期,日本戰機對當時中國戰時首都重慶進行疲勞轟炸,中國軍民傷亡慘重。國民政府不得不委托美國陸軍退役上尉克萊爾·陳納德游說美國政府,允許他重金招募美軍飛行員和地勤機械師,以平民身份前往中國對抗日軍空襲。
重金招募的“志愿者”
時值日本與德國、意大利結成“三國同盟”,美日關系日趨緊張。美國總統羅斯福簽署了一項不公開的行政命令,允許美軍航空部隊“退役人員”和預備役軍官,組成美國志愿航空隊幫助中國抗日,并同意中國購買原定援英的100架P-40戰斗機。美軍志愿人員在音樂家、銀行家、學生、牧師等身份的掩護下,開始了援華抗日的特殊旅程。
1941年8月,“美國志愿援華航空隊”在昆明成立,正式番號是中國空軍第一美籍志愿大隊。現藏于云南昆明市博物館的“中國空軍志愿隊”隊員招募合同顯示,美國飛行員以平民身份為中方“誠實勤勉工作、履行職責”,中方為他們支付600美元的月薪和往返中美的差旅費,并約定美國飛行員疾病或死亡的補償標準。盡管合同并未說明工作內容,但“美國志愿援華航空隊”隊員們在回憶中證實,陳納德招募人員時明確提出將與日軍作戰,并承諾每摧毀一架日本飛機,就可得到500美元獎金。
從性質上看,“美國志愿援華航空隊”類似于雇傭兵,他們在中國的收入超過原先薪酬的一倍以上,遠高于并肩奮戰的中國飛行員。而物資匱乏的中國軍民還要為維持他們相對奢侈的美式生活付出巨大代價。
昆明首戰揚威
但必須承認的是,“美國志愿援華航空隊”組建之際,正是中國抗戰空中戰場最艱難的時刻。日本戰機不但頻繁轟炸重慶等后方城市,還企圖通過空中絞殺封鎖中國獲得外援的唯一通道——滇緬公路。危急時刻,是“美國志愿援華航空隊”撐起了中國的天空。為克制當時日本零式戰機水平轉彎半徑小、機動靈活的特點,陳納德發揮P-40戰機機身重、發動機功率大、俯沖速度快、機身堅固的優勢,量身打造了俯沖偷襲戰術。這套戰術在后來大放異彩,美國援華飛行員們形象地稱之為“打了就跑”。
1941年12月7日,在日本偷襲珍珠港的當天,陳納德率部抵達昆明,迅速建立起防空預警網絡。12月20日,10架日軍轟炸機飛臨昆明,陳納德指揮十幾架P-40戰斗機起飛迎敵。在第一次實戰中,美國飛行員們高度興奮且緊張,他們把陳納德雙機作戰的指令置之腦后,看到日本飛機就摟火,有計劃的空戰打成了一場混戰。這并不奇怪——陳納德招募的飛行員中,大部分都沒有駕駛戰斗機的經歷,何況美軍自身此前遠離戰火,更缺乏空戰經驗。
不過“美國志愿援華航空隊”的突然出擊,讓習慣在中國天空肆無忌憚的日本轟炸機慌了手腳。初次空戰,美國飛行員就取得0∶9的輝煌戰果——當場擊落日軍轟炸機3架、重傷7架,最終只有1架返回,其余6架在途中墜毀或迫降。
這場久違的空戰勝利,極大鼓舞了中國軍民士氣。當時P-40的機頭畫著鯊
魚的血盆大口,昆明報紙將它們形容為“飛行中的老虎”。很快“飛虎隊”這個威武的名字就流傳開,并成為“美國志愿援華航空隊”的專有稱呼。美國記者白修德還在當月出版的美國《時代周刊》上刊發題為《嗜血群虎》的報道,稱贊“陳納德指揮的‘飛虎隊讓日本人大吃苦頭。”
保護中國對外生命通道
昆明首戰告捷后,為保護滇緬公路的安全,“飛虎隊”連續出擊,頻繁在昆明、緬甸南部和泰國上空與日軍戰機展開激烈對抗。“飛虎隊”的戰時通報稱,在31次空戰中共擊毀敵機217架,自身僅損失14架。1942年1月8日,《新華日報》還在頭版位置刊文《美志愿空軍擊落敵機60余架》,報道了“飛虎隊”前期取得的戰績。1942年4月28日,就在日本天皇生日前一天,“飛虎隊”在緬甸臘戍上空,以0∶22的驚人戰績給天皇送上一份“厚禮”。
太平洋戰爭全面爆發后,“美國平民志愿援華”這層掩護已經沒有必要。伴隨著“飛虎隊”的影響不斷擴大,美國陸軍部考慮將其納入美國陸軍航空隊的序列,加強對美國空軍力量的統一指揮。1942年6月28日,“飛虎隊”和日軍在桂林上空進行了最后一次大規模空戰,20余架P-40大戰60余架日軍戰機,成功擊落敵機14架。1942年7月4日,根據美國陸軍部的命令,“飛虎隊”正式解散,在其基礎上重新組建美國駐中國航空特遣隊,陳納德也轉入現役,出任航空特遣隊司令,領準將軍銜。
“飛虎隊”從成立到解散歷時11個月。官方記錄稱,該部在50多次空戰中共擊落日機299架,自身僅有12架P-40在空戰中被擊落,因其他原因損失61架。日本方面的記錄顯示,“飛虎隊”的戰果約115架。但無論如何,在太平洋戰爭初期同盟國敗仗不斷的那段灰暗日子里,“飛虎隊”多次“以少勝多”所帶來的亮眼色彩鼓舞了人心,為中國抗戰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秘而不宣的蘇聯援華航空志愿隊
抗
戰爆發后不久,中國空軍在與日軍的殘酷空戰中接連“失血”。1937年10月,全中國空軍可用于作戰的飛機只剩12架。在此關鍵時刻,一支神秘的外籍援華航空志愿隊殺入戰場,他們穿著中國軍裝、開著中國空軍涂裝的蘇制戰機,在此后4年里與日本軍機在中國上空展開浴血廝殺——這就是蘇聯援華
航空志愿隊。
不乏精英飛行員
抗戰初期,在英美等國對中日戰爭還采取中立立場時,蘇聯是第一個援助中國抗日的國家。1937年8月21日,蘇聯與中國國民政府簽訂《中蘇互不侵犯條約》,希望此舉能讓中國拖住日本,避免蘇聯陷入同時對抗德國和日本的兩線作戰困境。
在蘇聯提供的各種援助中,戰績最突出的當屬蘇聯援華航空志愿隊。從1937年10月到1941年年底,蘇聯共派遣1091名飛行員來華助戰,此外還有2000余名機械師、工程師等航空輔助人員。他們主要來自外貝加爾軍區和太平洋艦隊所屬航空部隊,其中很多都是剛從西班牙內戰中獲勝歸來的精英飛行員。他們駕駛的1250架戰機也是當時蘇聯最好的型號,包括561架伊-15和伊-6戰斗機、222架轟炸機以及100架教練機等。所有蘇軍飛機均除去蘇聯標識,重新涂上中國空軍機徽,經新疆、蘭州,最后轉場到南京、漢口、南昌、成都等基地。
執行作戰任務的蘇聯志愿飛行員被編入中國空軍部隊,實際上由空軍司令部的蘇聯軍事顧問通過中國軍官下達命令。他們的真實身份對外嚴格保密,平時以化名外出。蘇聯航空志愿隊員庫德莫夫回憶:“在蘭州,我們的‘雄鷹被粉刷一新,畫上中國機徽。穿好衣服,我們穿上了中國的飛行連褲裝,胸口印著紅綢邊帶字的白色標牌。”
接連重創日軍
1937年12月1日,首批23架伊-16戰斗機到達南京機場。此時南京保衛戰已經爆發,蘇聯飛行員不顧轉場疲勞,當天連續5次升空作戰。12月2日,轟炸
機部隊起飛轟炸位于長江入海口處的日艦和日軍占領的上海機場。短短三天時間,蘇聯航空隊在南京附近擊落敵機約20架。時任中國空軍顧問的陳納德對南京上空爆發的激烈空戰驚嘆不已。尤其是蘇聯戰機利用高速俯沖甩開日軍戰機的動作讓他印象深刻,這個招數后來成為“飛虎隊”的經典空戰技巧。
南京失守后,蘇聯航空隊同中國空軍一起撤退到江西南昌和湖北武漢,南昌和武漢上空由此成為中蘇戰機與日機主要的空戰戰場。1938年1月18日,32架日機空襲武漢時,中蘇空軍聯手一舉擊落其中12架,之后更創造了“二一八”“四二九”“五三一”等輝煌戰績。在“五三一”作戰中,蘇聯飛行員古賓科在彈藥耗盡、即將被擊落的瞬間,猛地向敵機沖撞過去,將敵機機翼切斷、迫其墜毀。抱著必死之心的他最終卻駕機平安降落。他后來被蘇聯政府授予“蘇聯英雄”稱號。
蘇聯航空隊轟炸機部隊更傾向主動出擊。1938年2月23日,蘇聯航空隊出動數十架SB-2快速轟炸機,空襲日軍占領下的臺北松山機場。松山機場毫無防備,共計有日軍戰機40余架、兵營10座、機庫3座被炸毀,多艘船只被擊沉、擊傷。這次空襲讓日軍大為震驚,停駐轟炸機部隊的南昌機場也被日軍視為“眼中釘”,隨后與中蘇空軍展開歷時數月的南昌空戰。在此期間,蘇聯航空隊出動戰機上百架次,共擊落、擊傷日機20余架。日本精英飛行員“四大天王”中的潮田良平和南鄉茂章分別在1937年12月22日和1938年7月18日,被中蘇飛行員擊斃于南昌上空。
罕為人知的經歷
蘇聯援華作戰都是以志愿者形式秘密進行的,飛行作戰也不計報酬。陳納德也對蘇聯飛行員的個人品德和組織紀律給予高度贊賞:“一旦上崗,蘇聯人遵守著鐵一般的紀律,與美國兵站崗時吊兒郎當或在警衛室打撲克的習慣形成鮮明對比。蘇聯飛行員是吃苦耐勞、極具旺盛斗志的戰士。他們當中大多數人比美國飛行員年齡大,而且更成熟,對戰事似乎永不疲倦。”
援華作戰的4年間,蘇聯航空隊幾乎出現在所有抗戰正面戰場上空,總計共擊落、炸毀日機986架,毀傷日軍艦船120艘。211名蘇聯飛行員犧牲,連蘇聯航空隊大隊長庫里申科也永遠長眠在中國土地上。到1940年6月,屢經惡戰的蘇聯航空隊損失慘重,只剩下一個戰斗機大隊,逐漸停止直接作戰行動。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后,蘇聯航空隊奉命回國。
由于擔心引發與日本的軍事沖突,當時蘇聯對派遣航空志愿隊援華作戰行動高度保密。即使在回國之后,蘇方人員也嚴守秘密。但蘇聯航空隊援華作戰的英勇犧牲和卓越戰功,是中俄兩國共同抵抗法西斯的共同記憶。2013年3月23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演講時,專門提到庫里申科的名字:“他英勇犧牲在中國大地上,中國人民沒有忘記這位英雄。”▲
環球時報2020-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