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明哲
【摘要】黨的教育方針明確指出教育的培養目標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鍛煉學生的健康體質、提升學生的德育涵養都是我們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明確體育活動、德育的內涵及意義,找準體育活動在德育中滲透的方式,處理好體育活動在德育中必須注意的有關事項,就能事半功倍,提升學校德育層次。
【關鍵詞】體育活動;德育;滲透;育人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485(2020)20-0033-02
一、體育活動的內涵及意義
校園體育活動一般指以發展學生整體身體素質,增強學生體質,培養學生堅強意志和吃苦耐勞精神為目的,以各種球類活動、田徑、登山、游泳、滑冰等運動為主要形式的課外活動。在中學又以球類活動、趣味體育活動、陽光長跑活動最受歡迎。現在學生學習任務較重,適時安排體育活動有利于幫助學生調節身心壓力,也能培養學生對體育的興趣和愛好,養成終身鍛煉、快樂工作的良好習慣。
體育活動具有較強的德育功能。校園體育活動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校實現育人目標,推行德育的重要載體,體育活動能夠讓學生感受到規則的力量、挑戰的價值、團結的意義、進步的快樂及挫折的可貴。
二、德育的內涵及任務
德育是培養受教育者良好品德的活動。德育分為基本道德行為規范、公民道德與政治品質、世界觀人生觀與理想三個層次的教育,內容包括愛國主義教育、革命理想與革命傳統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勞動教育、正確人生觀與科學世界觀教育等主題。
德育的任務是把學生培養成為熱愛祖國、有社會公德、行為習慣文明、遵紀守法的公民。落實學生的德育需要家校合力,學校與家庭都是德育的主陣地,學生在校期間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承擔著核心教育功能,學生在家期間父母家長的榜樣示范及品德教育也同樣重要。
三、體育活動在德育中的滲透方式
德育的實施路徑較多,包括通過學科滲透實現課程育人、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實現活動育人、打造主題鮮明校園文化實現文化育人、組織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實現實踐育人。其中,活動育人在學校的德育體系中又往往體現為通過開展相應的主題教育活動來實現育人目標。如開展愛心捐款活動培養仁愛之心;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培養愛國情操。當我們拓寬校園活動范疇時會發現,其實體育活動也屬于校園德育活動,體育活動的過程也是德育的過程。
開展陽光長跑活動。引導學生從教室走向操場,通過跑步這種最低門檻的運動方式參加體育鍛煉。可以以班級為單位結合日常跑操開展,強調隊列整齊如部隊,口號響亮震校園。在一天天的堅持中,既鍛煉了學生的身體素質,又培養了他們的對齊意識、時間觀念、吃苦精神,在班與班的評比競爭中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在一次次口號呼喊中提升學生的自信心。
開展趣味體育活動。趣味體育活動向來以形式新穎、參與面廣而著稱,學生在趣味體育運動中通過不一樣的運動方式,認識了在常規體育活動之外的體育活動形式,繼而能在不同體育活動形式的比較中學會以更多的視角思考問題。
開展球類比賽活動。結合世界體育賽事熱點,不定期組織籃球、足球、排球等球類比賽,讓學生在錘煉體育技術、提升身體機能、挑戰自我極限的同時,養成堅毅的意志品質。讓學生在比賽中學會熱愛,學會拼搏,懂得成功需要不斷嘗試、不斷練習、不斷挑戰,讓學生在比賽中追求勝利、確定目標,在比賽勝負中感受順境與逆境,學會正確面對逆境,積極面對順境。
四、體育活動在德育中滲透的注意事項
1.必須做到指導思想先行。學校領導是學校的領路人,落實體育活動在德育中的滲透離不開教育管理者對體育活動的充分認知,在學校課程體系及管理體系建構中保證必要的體育活動時間,杜絕文化學習掛帥、成績至上,擠壓學生體育活動時間的現象。2.避免因體育納人升學考試而把體育應試化,把體育變成專項備考,把學生當作專項運動員一樣訓練,將體育活動功利化、狹隘化,繼而不斷消減學生對體育活動的熱情。3.必須重視教師隊伍培養。培養既懂體育又懂德育的教師隊伍,學生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主體,而教師是教育活動的執行者,教師懂體育與德育,能更好地將兩者合為一體開展教育活動。4.必須保障體育活動的主體地位。控制好體育與德育顯性比率問題,學生之所以喜歡體育活動,就在于其豐富的運動及情感體驗,推進體育活動在德育中的滲透,必須堅持體育活動的主體地位,切勿滲入過多的顯性德育環節,造成主次顛倒。5.必須木斷豐富體育活動的形式。在體育運動與德育內化間添加銜接之橋,充分挖掘體育活動的德育價值。比如在體育比賽后延伸組織賽后沙龍,邀請裁判運動員暢談比賽點滴,進一步挖掘體育活動的德育價值;也可以組織團結之星、拼搏之星、進步之星等專項評比,通過評價進一步發揮體育活動的德育價值引領作用。
總之,每個學校都應該進一步開拓創新,拓寬育人思路,努力探索育人方式的融合提升,在實踐中實現學生的體質增強、興趣培養、道德提升、品德養成。
參考文獻:
[1]宋維華.淺談小學教育中德育的主要任務和內容[J].新一代(下半月),2011(1).
(責編 翁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