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 袁艷芳
【關鍵詞】消化道惡性腫瘤;腸內營養支持;腸外營養支持;營養狀況;免疫功能
【中圖分類號】R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5-0131-01
在臨床上,大多數消化道惡性腫瘤患者均會伴有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進而影響機體免疫力,并發其他疾病。與此同時,消化道惡性腫瘤患者在手術治療過程中,受術前腸道準備、手術應激、術后禁食等多因素影響,可進一步加重營養不良。因此,在消化道惡性腫瘤患者圍手術期加強營養干預至關重要。目前外科臨床主要采用腸內營養、腸外營養兩種方式以進行營養支持,使患者能夠獲得足量的維持機體所需的營養物質[1]。本研究為進一步明確腸內營養支持對消化道惡性腫瘤患者營養狀況及免疫功能的影響,特作如下研究。
1.1臨床資料
選擇2018年7月至2019年10月我科58例需要進行營養支持治療的消化道惡性腫瘤術后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營養支持方案不同進行分組,對照組(n=29)有17例男,12例女;年齡51~83歲,平均(71.46±8.09)歲,包括4例小腸癌,5例胃癌,8例直腸癌,12例結腸癌。觀察組(n=29)有18例男,11例女;年齡49~81歲,平均(71.09±8.22)歲,包括5例小腸癌,5例胃癌,9例直腸癌,10例結腸癌,兩組基線資料對比未見有明顯的差異性(p>0.05),可實施對比分析。
1.2方法
對照組予以腸外營養支持,通過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輸注腸外營養也,其主要由中長鏈脂肪乳、葡萄糖、胰島素、氨基酸、微量元素、生理鹽水等構成,第1d輸注量為總量的1/4,第2d為總量的1/2,第3~5d全量輸注。
觀察組予以腸內營養支持,具體操作:術中置入鼻空腸管,術后開始實施腸內營養,選擇腸內營養制劑——能全力(批準文號H20030012,無錫紐迪希亞制藥)治療,其蛋白質:脂肪:糖類所占的能量比例為16%:35%:49%。根據Harris-Benedict公式計算患者機體每日基礎能量所需量(BEE),女患者BEE=體重kg×9.56+655.1+1.85×身高cm-4.68×年齡;男患者BEE=體重kg×13.7+66.5+5×身高cm-6.8×年齡,營養支持開始第1d,提供所需熱量的40%,隨后每1日增多30%,直至達到全量,同時應用營養泵控制營養液的滴注速度,營養干預7d。
1.3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營養干預前后病人的營養狀況(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轉鐵蛋白)以及免疫功能(CD4+、CD8+、CD4+/CD8+)水平變化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選用SPSS20.0軟件,計數資料以率表述,予以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述,予以t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為P<0.05。
營養干預前,兩組患者的營養指標(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轉鐵蛋白)以及免疫功能指標(CD4+、CD8+、CD4+/CD8+)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7d后,觀察組的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轉鐵蛋白水平較對照組明顯升高,且CD4+、CD8+、CD4+/CD8+水平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營養干預前后營養指標及免疫功能指標變化情況
注:與組內干預前相比,*p<0.05;與對照組相比,#p<0.05。
目前已有研究證實[2],圍手術期給予消化道惡性腫瘤患者合理有效的營養支持能夠顯著改善其應用情況,利于縮短康復進程。臨床中常見的營養支持方式有腸外營養、腸內營養兩種。其中,腸外營養主要是經外周靜脈輸注營養液以補充營養物質,改善機體營養狀態。腸內營養則是經胃腸道以管飼、口服的方式來為機體提供代謝所需的營養物質。相關文獻指出[3],與腸外營養相比,腸內營養更符合人體生理需求,能夠有效維持胃腸道粘膜結構、功能的完整性,發揮一定的粘膜屏障保護作用,同時還可有助于維持腸道內菌群正常,減少應激反應,利于增加胃腸臟器血流量,改善免疫功能,且其具有操作方便、患者耐受性高、并發癥少等優點。本研究結果還顯示,營養干預后,觀察組的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轉鐵蛋白水平較對照組明顯升高,且CD4+、CD8+、CD4+/CD8+水平明顯優于對照組,進一步證實了腸內營養支持能夠顯著改善消化道惡性腫瘤患者的營養狀況,增強其機體免疫力,對于促進患者術后早日康復具有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劉淼,朱珍,律方.消化道腫瘤患者圍手術期的營養支持治療措施[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6,19(7):830-832.
劉立華,趙胤銘.消化道腫瘤患者圍手術期營養狀況對臨床治療效果的影響研究[J].中國現代醫生,2015,53(1):114-116.
任俊劍.腸內營養支持對胃腸道惡性腫瘤患者術后營養狀況及恢復速度的影響[J].河南醫學研究,2018,27(21):3909-3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