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斌 趙紅衛
【關鍵詞】伴血管損傷的嚴重下肢開放性骨折;外固定架結合顯微外科修復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R683.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5-0161-01
在臨床常見骨折類型中,下肢骨折十分常見,其在修復方面,要求十分高,若在治療過程中存在成角畸形,易影響患者下肢負重功能[1]。在研究中,該疾病通常存在血管損傷情況,易導致治療難度增加。目前臨床對于該疾病一般以外固定架進行治療,能夠取得滿意效果。本研究通過分析治療方式的優勢,并對其效果進行探討,詳情見下文描述。
1.1基線資料
將伴血管損傷的嚴重下肢開放性骨折患者列為本次研究對象,共收治100例,收治年限在2016年度至2018年度間,隨機方式分為觀察組共50例、對照組50例。
納入標準:符合嚴重下肢開放性骨折的診斷標準[2]。排除標準:伴有其他惡性腫瘤疾病以及血液系統疾病。
觀察組,男性共40例、10例為女性,年齡22歲-60歲,平均年齡41.16±12.32歲。
對照組,男性共41例、9例為女性,年齡23歲-60歲,平均年齡41.59±1.38歲。
2組一般資料比較的統計學結果(P>0.05),提示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治療,將治療結果詳細記錄。
觀察組實施外固定架結合顯微外科修復治療。
首先在顯微鏡下對患者血管損傷情況進行明確,并對患者骨折創面進行修復和全面清理。待完成清創后,應選擇適宜的外固定架,實施手術,在患者骨折部位的遠端和近端均做一道小切口,在小型切口部位將螺釘置入,從而達到暫時固定目的。
1.3觀察指標
觀察組、對照組各項指標進行比較,指標包含: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治療效果。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軟件對本次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其中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卡方檢驗,將P<0.05作為檢驗標準,表示存在統計學意義。
2.1對比2組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
觀察組嚴重下肢開放性骨折患者手術時間(35.12±1.65)min、住院時間(8.52±1.31)d與對照組手術時間(74.16±1.68)min、住院時間(12.69±1.02)d相比存在差異(P<0.05)。見表1:

表1 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的對比
2.2 比較兩組治療效果
觀察組伴血管損傷的嚴重下肢開放性骨折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如表2:

表2 分析治療效果(%)
嚴重下肢骨折伴血管損傷與單純性骨折相比較,其治療難度更大、病程長等,嚴重影響患者健康。人體下肢是十分重要的負重關節,能夠滿足走路或負重等要求,進而對治療手段提出更高要求[3-4]。目前臨床對于該疾病一般以常規治療方式為主,但常規治療易增加其術后并發癥風險,導致治療效果不佳。同時也會導致患者增加再骨折風險,限制其肢體活動,導致其無法恢復健康,嚴重影響患者健康[5]。外固定架結合顯微外科修復治療在臨床受到廣泛應用,將其進行結合,能夠顯著提高手術療效。其中外固定架的力學性十分可靠,且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形式多種多樣化,能夠固定每位患者骨折端,利于骨折早期愈合。將其與顯微鏡外科修復手術聯合應用,能夠促進骨折部位的正確對位和肌肉組織的加壓,同時不會損傷創面組織和健康組織,具有較好的穩定性,操作十分簡單,現已廣泛用于臨床治療中,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6]。
本文研究數據顯示,觀察組伴血管損傷的嚴重下肢開放性骨折患者手術時間(35.12±1.65)min、住院時間(8.52±1.31)d與對照組相比存在差異(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外固定架結合顯微外科修復用于伴血管損傷的嚴重下肢開放性骨折中,療效十分顯著,值得進一步推廣與探究。
參考文獻
屈鳳玲.組合式外固定支架+vsd治療下肢開放性骨折伴軟組織 缺損的護理效果探析[J].
中國傷殘醫學,2018,26(21):46-47.
柴益民,張長青,曾炳芳.急診顯微外科技術治療下肢嚴重創傷的10年回顧性研究[J].中華顯微外科雜志,2018,41(5):459-463.
張磊,張其海,趙斌, 等.Ilizarov環形外固定器治療兒童脛骨遠側干骺端骨折的療效分析[J].臨床小兒外科雜志,2019,18(2):151-153,158.
芮永軍,吳永偉,劉軍, 等.早期內固定聯合穿支血管蒂皮瓣治療前臂Gustilo ⅢB、ⅢC型開放性骨折伴軟組織缺損[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18,20(8):648-653.
王琪.外固定架結合顯微外科修復伴血管損傷的嚴重下肢開放性骨折研究[J].吉林醫學,2015,36(7):1330-1331.
施明宏,鄭能方.外固定架結合顯微外科修復伴血管損傷的嚴重下肢開放性骨折探討[J].
當代醫學,2016,22(14):66-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