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嬋 朱明芳
摘要:朱明芳教授系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國家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繼承人。從事皮膚病醫療、教學、科研二十余載,尤其擅長運用中藥治療皮膚病。朱明芳教授運用消風散治療皮膚病,常收效頗著,充分體現了“異病同治”的中醫治病法則,筆者有幸跟師學習,收獲頗豐,現將其運用消風散的臨床經驗總結,以饗同道。
關鍵詞:朱明芳;消風散;皮膚病;驗案
中圖分類號:R24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349(2020)04-0001-03
朱明芳教授從事中醫臨床工作及科研近三十載,是全國名老中醫藥學術經驗繼承人,師從國醫大師禤國維教授、全國名老中醫歐陽恒、袁長津教授,從事皮膚病醫療、教學、科研二十余載,尤其擅長運用中藥治療痤瘡、濕疹、銀屑病、蕁麻疹、過敏性紫癜、紅斑狼瘡及各種疑難病癥。朱明芳教授臨床經驗豐富,使用消風散治療皮膚科常見疾病療效頗佳,筆者有幸跟師學習,收獲頗豐,現將其運用消風散的臨床經驗總結如下。
1典型病例
1.1濕疹李某,男,34歲,2018年8月22日初診。主訴:全身皮膚起紅斑丘疹伴瘙癢1月余。1月余前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雙下肢起紅斑、丘疹、丘皰疹,瘙癢劇烈,搔抓后伴見滲出,后皮疹逐漸泛發至全身,曾于當地醫院門診就診,診斷為“濕疹”,予以口服抗組胺藥物、外用軟膏(具體不詳)等對癥支持治療后,病情無明顯緩解。現癥見:全身起片狀紅斑,紅斑上可見散在性針尖至粟粒大小丘疹、丘皰疹,色鮮紅,局部融合成片,伴見大量抓痕,局部可見糜爛面,伴見漿液性滲出。大便干結,小便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西醫診斷:濕疹;中醫診斷:濕瘡,風熱蘊膚證。中醫治法:清熱除濕,祛風止癢,方選消風散加減。具體方藥如下:荊芥10 g,防風10 g,牛蒡子10 g,蟬蛻10 g,蒼術10 g,苦參10 g,知母15 g,生地黃15 g,當歸10 g,白鮮皮10 g,地膚子10 g,甘草6 g。共7劑,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2次溫服。囑患者忌用熱水燙洗,忌搔抓,忌辛辣刺激發物等。
二診:上藥服7劑后,癥狀明顯好轉,雙下肢紅斑、丘疹、丘皰疹明顯減退,瘙癢減輕,無滲出,二便調,舌紅,苔薄黃,脈滑。前方略有加減繼服14劑。1月后隨訪,患者皮疹基本消退,無新發紅斑丘疹,瘙癢癥狀基本消失。
按:濕疹是多種因素引起的真皮淺層及表皮炎癥。其典型的臨床表現是皮損呈多形性、對稱性、急性期有滲出傾向,慢性期苔癬樣變,瘙癢劇烈[1]。目前濕疹的發病機理尚不清楚,主要涉及遺傳[2]、免疫-炎癥[3]、氧自由基代謝障礙[4]、神經體液[5]、微循環障礙[6]等機制。《諸病源候論》曰:“濕瘡是心家有風熱,發于肌膚,初生甚小,先癢后痛而成瘡,汁出浸漬肌肉,浸淫漸闊遍體”。本案患者多由風濕熱邪侵襲,郁于肌腠,濕熱蘊結,浸淫浸淫肌膚,營衛失和,氣機受阻所致,治宜祛風清熱除濕。“癢自風而來,止癢必先疏風”,故以荊芥、防風之辛溫透散,牛蒡子、蟬蛻之宣散透發,疏風散邪,使風去則癢止,共為君藥[7]。配伍蒼術、地膚子祛風燥濕,苦參、白鮮皮清熱燥濕,知母清熱瀉火,以上俱為臣藥。然風熱內郁,易耗傷陰血;濕熱浸淫,易瘀阻血脈,故以當歸、生地養血活血,并寓“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為佐。甘草解毒和中,調和諸藥,為佐使。諸藥相合,共奏疏風養血,清熱除濕之效。二診時,患者病情好轉,仍感瘙癢,原方療效明顯,繼服之,對癥治療,月余病安。
1.2蕁麻疹劉某,女,27歲,2018年6月13日初診。主訴:全身皮膚起紅斑、風團伴瘙癢3天。患者3天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全身起紅斑、風團,色鮮紅,驟起驟消,瘙癢劇烈,遇熱時及夜間加重,自行外用糖皮質激素軟膏,效果不明顯。納一般,夜寐欠安,二便調。舌紅,苔薄黃,脈浮數。西醫診斷:急性蕁麻疹;中醫診斷:癮疹,風熱犯表證。中醫治法:疏風清熱,解表止癢,方選消風散加減。具體方藥如下:荊芥15 g,防風10 g,牛蒡子10 g,知母10 g,生地20 g,當歸10 g,金銀花10 g,薄荷6 g。共5劑,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1次溫服。囑患者忌食海鮮發物,避免接觸致敏物品。
二診:瘙癢較前減輕,但夜間時加重,雙上肢仍有新發散在紅斑、風團,色淡紅,舌淡紅,苔薄黃,脈浮。上方去薄荷,加雞血藤15 g,丹參10 g,川芎10 g全蝎3 g。再服10劑善后。1月后電話隨訪,患者原皮疹已消退,無新發紅斑、風團,無瘙癢。
按:本病是皮膚出現紅色或蒼白色風團,時隱時現的瘙癢性、過敏性皮膚病[8]。中醫認為是由于先天稟賦不足,衛外不固,風邪乘虛侵襲所致;或風熱、風寒外襲,客于肌表,致使營衛失調而發。本案患者皮疹急性發作,發展迅速,結合舌脈象,此病是由于風熱郁于肌膚所致。因此治宜疏其風清其熱,擬用消風散加減。二診復診時,患者仍有新發紅斑風團,夜間加重,夜間屬陰,天氣炎熱,久居空調室內,易受寒邪,又治風先治血,治療兼以散寒活血,故原方減薄荷,加以川芎、雞血藤祛風止癢、活血通絡;風團反復發作,瘙癢難眠,故加以丹參清心涼血,除煩安神,全蝎搜風止癢。
1.3銀屑病張某,男,42歲,2018年10月17日初診。主訴:全身起紅斑鱗屑伴瘙癢6年,加重5天。患者訴6年前無明顯誘因雙上肢起紅斑、丘疹,上覆少量銀白色鱗屑,后皮疹逐漸泛發至全身,曾于外院就診,診斷為“銀屑病”,予以“鹵米松、卡泊三醇軟膏外用、雷公藤多苷片口服”,病情較前緩解,后仍反復發作。5天前,工作勞累后全身泛起紅斑、丘疹,色鮮紅,被覆大量銀白色鱗屑,瘙癢劇烈,刮去鱗屑可見點狀出血,伴見口干,咽喉疼痛,大便干結,小便黃,舌紅,苔薄黃,脈弦數。西醫診斷:銀屑病;中醫診斷:白疕病,血熱內蘊證。中醫治法:清熱涼血,解毒消斑,方選消風散合犀角地黃湯加減。具體方藥如下:荊芥15 g,防風15 g,牛蒡子10 g,蟬蛻10 g,蒼術10 g,苦參10 g,石膏30 g,知母10 g,當歸10 g,板藍根10 g,麥冬15 g,玄參10 g,生大黃5 g,生地黃30 g,紫草10 g,赤芍10 g,水牛角15 g,牡丹皮10 g,甘草6 g。共7劑,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兩次溫服。囑患者注意氣候變化,忌食辛辣刺激發物,戒煙酒,注意勞逸結合。
二診:上藥服7劑后,患者瘙癢減輕,皮損無明顯增多,色暗紅,鱗屑較前明顯減少,咽部無疼痛,稍口干,二便調,舌紅,苔薄黃,脈弦。上方去大黃、蟬蛻,加淡竹葉30 g,繼服15劑鞏固療效。1月后電話隨訪,全身紅斑、丘疹大部分消退,偶有瘙癢,無明顯鱗屑。
按:銀屑病是一種以紅斑、丘疹、鱗屑損害為主要表現的慢性復發性多基因遺傳性皮膚病[8]。朱明芳教授認為,本病患者因素體內有蘊熱,復感風熱之邪,內外之邪相合,蘊于血分,血熱生風阻于肌表而發,治以清熱涼血,解毒消斑。擬用消風散合犀角地黃湯加減,消風散奏清熱祛風之效,犀角地黃湯起清熱解毒之功,患者伴有咽喉疼痛不適,加用板藍根清熱解毒,涼血利咽;口干加予玄參、麥冬清熱滋陰;大便干結予生大黃清熱瀉火攻積。二診患者病情較前好轉,大便通,咽部無疼痛,去大黃、蟬蛻,仍口干,熱病傷津,加用淡竹葉瀉火止渴。
2體會
消風散出自明·陳實功的《外科正宗》。其組成為當歸、生地、防風、蟬蛻、知母、苦參、胡麻、荊芥、蒼術、牛蒡子、石膏、甘草、木通,集疏風、養血、清熱、祛濕四法于一爐;外疏內清下滲,分消風熱濕邪;寄治血于治風之內,邪正標本兼顧。朱明芳教授認為,“風為百病之長”,多從皮毛而入,易侵襲陽位,常兼他邪合而傷人,故治以疏風止癢為主,兼以除濕、清熱、散寒、滋陰等,若病機、證型符合消風散,運用原方進行加減,療效顯著。
參考文獻:
[1]張學軍.皮膚性病學[M].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109.
[2]趙辯.臨床皮膚性病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604-607.
[3]鄧丹琪.濕疹的皮膚試驗及細胞免疫功能的觀察[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1998,12(6):342-343.
[4]謝志純,張桂英,張靜.急性濕疹患者血漿 LPO 和 SOD 的研究[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0,(10):53.
[5]杜宇,廖勇梅,許飏,等.濕疹患者心理健康狀況與神經肽相關性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0,37(4):798-799.
[6]楊蓉婭,張俊杰.老年濕疹患者甲襞微循環的特點[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1993,(3):154.
[7]王占伏,楊靜.消風散治療妊娠期合并癥舉隅[J].湖南中醫雜志,2013,29(2):78.
[8]李日慶,何清湖.中醫外科學[M].3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
(收稿日期:2019-12-23)
作者簡介:黃曉嬋(1993-),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醫外科皮膚性病學方向。
通信作者:朱明芳,E-mail:2671585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