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海明 林廷章


摘要:目的研究旋提手法對老年頸椎病患者椎動脈血流參數的影響。方法納入2017年8月—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60例老年頸椎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數字表隨機分組的方案分為2組,各30例,其中觀察組采用旋提手法,對照組采用牽引治療法,均持續治療2周。比較2組治療前后兩側椎動脈血流相關指標,包括兩側椎動脈收縮期血流速度峰值(Vp)、平均血流速度(Vm)、舒張末期血流速度(Vd)、脈動指數(PI)。結果2組治療后兩側Vp、Vm、Vd、PI均顯著低于治療前(P<0.05);觀察組治療后Vp、Vm、Vd、PI較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旋提手法可有效改善老年頸椎病患者椎動脈血流速度,增加椎動脈血供,改善椎動脈彈性。
關鍵詞:旋提手法;老年頸椎病;椎動脈;脈動脈指數
中圖分類號:R543.4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20)04-0065-03
據近年報道,頸椎病發病率呈逐年增長趨勢,國內患病率為7%~10%,老年人多發,若治療不及時,會繼發關節增生、黃韌帶肥厚等代償性疾病,導致頸椎管狹窄、椎動脈及神經受壓[1]。既往報道認為,手術治療該病存在一定創傷,并發癥較多,患者術后恢復較慢,療效欠佳[2]。旋提手法來自于中醫推拿按摩手法,已被證實在神經根型頸椎病治療中具有重要作用[3]。但目前關于旋提手法對老年頸椎病患者椎動脈血流參數的影響報道較少,故本文展開相關研究,以期為臨床治療老年頸椎病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納入2017年8月—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60例老年頸椎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數字表隨機分組的方案分為2組,各30例,其中觀察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65~85歲,平均(72.62±4.96)歲;病程0.8~3.7 a,平均(2.4±0.6)a。對照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65~86歲,平均(71.74±5.20)歲;病程0.9~3.6 a,平均(2.6±0.3)a。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獲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納入標準(1)患者均符合《第三屆全國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4]中頸椎病的臨床診斷標準,且通過X線或CT等影像學技術確診為椎動脈型頸椎病;(2)年齡≥65歲;(3)已接受其他手法或保守治療的患者,經過5d以上的洗脫期;(4)患者或其家屬知情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
1.3排除標準(1)肩關節周圍炎、風濕性肌纖維組織炎及頸部扭傷等非因頸椎病致頸部疼痛者;(2)合并心、肺、腎、肝等嚴重器質性病變;(3)精神病史。
1.4方法觀察組采用旋提手法,患者取端坐位,使患者頸部自然放松,醫者通過揉、按等手法使患者頸部軟組織放松,操作5~10 min后頭部自主水平旋轉至最大范圍,垂直俯仰至最大屈曲,達到穩定狀態;醫者使用肘部輕托患者下頜,緩慢向上抬舉3~5 s;使患者頸部肌肉放松,醫者肘部用短力向上快速提拉,操作時聽到一聲或多聲彈響表示操作恰當;醫者再次應用拿、提等手法使患者頸肩部肌肉放松;治療隔天操作一次,每次約10~20 min。對照組采用牽引治療法,患者取端坐位,使患者頭帶枕頜布兜,頭部微向前屈,約前傾10°~15°,使布兜慢慢向上牽引,至患者感覺舒適為宜;牽引初始重量設置為3 kg,以0.5 kg的標準緩慢增加,最重不超過6 kg;每日1次,每次牽引30 min。2組均持續治療2周。
1.5觀察指標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結束后行經顱多普勒(transcrianial dappler,TCD)檢查。使用TCD超聲診斷儀(法國DMS公司,CVS型,探頭頻率2HMz)檢測雙側椎動脈(vertebral artery,VA)血流相關指標。具體方法:取患者坐位,頭部處常規中立位,于枕骨粗隆下方、發際上方1cm左右置枕窗檢查探頭,檢測收縮期血流速度峰值(Vmax peak velocity,Vp)、平均血流速度(mean velocity,Vm)、舒張末期血流速度(vessel diameter,Vd)、脈動指數(pulsatility index,PI)。
1.6統計學方法選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患者治療前后左側椎動脈血流相關指標比較2組治療后Vp、Vm、Vd、PI均顯著低于治療前(P<0.05);2組治療后Vp、Vm、Vd、PI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2組治療前后右側椎動脈血流相關指標比較2組治療后Vp、Vm、Vd、PI顯著低于治療前(P<0.05);2組治療后上述指標比較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頸椎病臨床多表現為頸椎骨質增生、椎間隙與相應椎間孔狹窄、椎動脈及神經根受壓等,目前保守治療包括手法、牽引、藥物等,其中旋提手法是手法治療中最常用的方法,起源于中醫推拿手法,其對老年頸椎病患者椎動脈血流參數的影響逐漸受到臨床關注[5]。
本研究結果顯示,2組治療后兩側椎動脈Vp、Vm、Vd、PI較治療前均明顯降低,提示旋提手法可糾正頸椎病所致的椎動脈血液動力學紊亂、改善血流速度。TCD是評價頸椎病椎動脈血流狀態的有效方法,Vp、Vm、Vd可客觀反映椎動脈系統血供情況,PI表示受檢血管脈動性,可用來評價椎動脈順應性及韌性。有研究顯示,旋提手法可活血化瘀、疏通筋脈、整復錯位,糾正椎間不穩定所致小關節紊亂,使被壓的椎動脈相關位置改變,減輕椎間盤增生對椎動脈的壓迫,從而緩解或消除癥狀[6-7]。旋提手法對深部組織(如椎間韌帶、關節囊、滑膜等)具有松解梳理作用,可緩解局部痙攣和炎癥,減輕不利因素對椎動脈的損害[8]。但旋提手法是依靠人的感覺器官發揮作用,操作時具有較大的盲目性,存在一定局限性,故應用現代醫療設備進一步研究其作用機理,規范操作,使旋提手法得到更大的發揮。
綜上,旋提手法可有效改善老年頸椎病患者椎動脈血流速度,增加椎動脈血供,改善椎動脈彈性,是治療老年頸椎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參考文獻:
[1]羅曉,劉康,楊維新.某醫院2014-2016年頸椎病住院患者流行病學現狀分析[J].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2018,36(1):124-126.
[2]陸廷盛,羅春山,蒲興魏.不同外科治療方案在老年多節段脊髓型頸椎病患者中的療效對比[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7,37(19):4843-4845.
[3]劉生發,張鋒,王雅楠.綜合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效果研究[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7,35(7):1867-1869.
[4]李增春,陳德玉,吳德升,等.第三屆全國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J].中華外科雜志,2008,46(23):1796-1799.
[5]石永秀.臥位頸椎保健操對頸型頸椎病老年患者的效果評價[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7,39(6):463.
[6]魏戌,朱立國,高景華,等.旋提手法對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經顱多普勒相關指標的影響[J].中醫雜志,2017,58(18):1573-1576.
[7]黃學成,葉林強,江曉兵,等.不同體位下頸椎旋轉手法對頸椎間盤位移和內在應力的影響[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7,23(12):1475.
[8]王曉東,朱立國,于杰,等.旋提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30例臨床觀察[J].中醫雜志,2016,57(13):1129-1132.
(收稿日期:2019-12-03)
作者簡介:蘇海明(1981-),男,主治醫師,大學本科,研究方向:骨傷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