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兒童的發展是一個復雜的、由多方力量共同促成的過程,但是在現實中,許多人要么對兒童過分管教,要么完全放任兒童。因此,研究者從多個方面論述了兒童需要這種自然與使然協同作用的教育的原因,進而闡述了這種教育的意義及具體做法。
關鍵詞:兒童發展;自然性;使然性
1.前言
自盧梭“發現兒童”以來,人們對兒童越來越重視,對兒童的發展問題也提出了許多的理論,這些理論無疑不滲透著思想家、教育家們對兒童的發展是自然還是使然這一問題的思考。盧梭在性善論的基礎上提倡完全遵從兒童的天性,對兒童的發展不加干涉,而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卻說“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我可以將他們培養成你想要的任何人”,他認為兒童的發展可以完全由成人來決定,忽視了兒童發展的內在規律?,F如今隨著科學的發展,我們當然知道不論自然還是使然,任何一種孤立的教育都無法使兒童獲得良好的發展,因此將二者融合是大勢所趨。
2.兒童的發展是自然與使然協同作用的原因
2.1兒童的發展為何不能完全由“使然”決定
人具有發展的主動性。人的發展是一個能動的過程,具有發展的主觀能動性,如果人的主觀能動性被剝奪,人的發展完全由他人來左右,那么這個人也只有被動的發展罷了,無法使得其成為自覺、主動進步的人。兒童作為人類生命周期的起始階段,在一出生便積極的探索著整個世界,他們天生具有好奇心,甚至是探索精神,而這種好奇、探索精神是只有在充分給予他們“自然”發展空間的基礎上才能逐漸發展起來的。如果成人忽視了兒童的“自然”發展,以牽著鼻子走代替兒童的自由發展,那么,兒童的好奇心、想象力、創造力等等由上天恩賜的禮物也會隨之消失殆盡。
這是由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決定的。兒童的身心發展存在順序性、階段性、不平衡性等規律:因此兒童的發展也要遵循這樣的自然規律,對兒童的教育要建立在這一規律基礎上,并且成人應正視兒童發展的這種不平衡性。
2.2兒童的發展為何不能完全由“自然”決定
首先,這是由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決定的.兒童的發展水平相對較低,身心發展也不全面,這導致其對社會的認識也相對淺薄,很多時候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也無法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其次,環境是影響兒童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對兒童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兒童所面臨的環境是十分復雜的,既有有利于兒童發展的,也有會為兒童帶來不良影響的,具有極強的不確定性。最后,兒童發展的目的最終還是要成為一名社會人,成為一名符合社會規范的人。由自然人向社會人的轉變除了要以人的自然發展規律為基礎之外,成人的指引也是很重要的,在成人的指引下,兒童學會了各項機能,各種能力,一邊更好的融入社會。
3.自然與使然協同作用促進兒童的發展的意義
3.1更有助于激發兒童發展的主動性
兒童期是人一生的開始,兒童的發展是奠基工程,底層基礎打得越牢固,上層建筑越好搭建。任由兒童自然發展存在太多隨意性,這不利于兒童的全方位綜合發展,這說明作為兒童的我們考慮問題還是太片面,不夠深刻,缺乏長遠意識。這是由人在兒童時期的客觀身心發展水平決定的。但是我并不是說這里的“使然”教育就是逼著孩子去學,為學習某項東西搞得家里雞飛狗跳,親子關系緊張,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成人應多與兒童溝通、交流,在成人的引導下讓他們知道學習雖然是一件辛苦的事,但是正是因為這種辛苦才讓我們在學習到某種東西之后感到無比的高興,讓兒童在成人的引導下自己選擇,這樣,兒童會因為獲得了尊重而表現出巨大的發展主動性及發展潛能。其次,在自由發展的基礎上,兒童也很難在某一其感興趣的方面獲得長足的發展,兒童需要成人參與,給予其適宜的教育,在尊重兒童興趣的基礎上幫助兒童,讓他們在未來可以成為任何他們想成為的樣子。
3.2更能幫助幼兒獲得多方面的發展
每個兒童的興趣不一,因此在其自然發展中必然存在著獨具特色的發展偏好,成人應該尊重、鼓勵兒童的這種發展偏好,為其所表現出來的偏好提供適應性的支持。除此之外,成人也應盡其所能為“平衡”這種偏好。任何人想要成為完整的人,僅單有一方面的能力是不行的,大提琴家杰奎琳·杜普雷就是一個例子,她從小熱愛音樂,在大提琴方面表現出相當的天賦,她的母親為了讓她專心拉琴包辦了她生活的一切,但是最終她卻因為缺乏基本的生活能力而變得十分苦惱甚至是抑郁。成人應該做的是為兒童的生活創造更多的可能性,發展兒童更多的能力,讓兒童獲得多方面的發展。
4.在此理念下如何促進兒童的發展
正是因為任何一種孤立的教育都無法使人獲得完全的發展,因此,教育必須在尊重兒童內在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實現,尊重兒童發展的自然性,同時也應對兒童給予及時、適時的指引,具體的做法是:
給予兒童自由發展的空間。為兒童創設舒適、安全的環境,激發兒童的探索欲望。當兒童出現自主探索的行為時,成人應及時的肯定兒童,鼓勵兒童繼續探索下去。當兒童因自主探索等行為弄臟了衣服或者弄臟了地板,成人不應大聲呵斥,可以為其提供小圍裙等物品。
細心觀察兒童,尊重兒童的天性。成人首先應該做的是明確自己的兒童觀,正確認識兒童,認識到兒童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能因為兒童的稚嫩就忽略他們的想法;其次是學會觀察兒童,與兒童多交流,多傾聽兒童的想法,尊重兒童在的選擇,不僅要知道兒童做了什么,還要試著分析為什么要這么做,弄清楚行為背后的原因,以便更好的為兒童提供適宜的教育。
適時的加以引導。完全的放任也是不行的,這是對兒童人生的不負責任。成人應在尊重兒童的基礎上為兒童更好的、更全面的教育,不代替兒童直接做決定,也不將自己的意愿強加與兒童,認真傾聽兒童的想法,用心與兒童溝通,必要時對兒童進行引導,幫助兒童把問題思考的更深入一點,讓兒童在成人的幫助下做出決定。
參考文獻:
[1]侯麗敏.兒童的生活與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
[2]莫秀鋒,郭敏.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6.
[3]瑪利亞·蒙臺梭利.有吸收力的心靈[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3.
[4]讓·皮埃爾·內羅杜.古羅馬的兒童[M]張鴻,向征,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5]馬修斯.與兒童的對話[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8.
作者簡介:郭若雅(1996.08-),女,江蘇省南京人,桂林市雁山區廣西師范大學大學學前教育學專業,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