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不同場合就我國的文化事業發展進行論述,而藝術教育作為文化發展、文化繁榮的重要表現形式,在當前的高校院校建設發展中,有新的重要意義。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說,它是培養更多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者的藝術天堂,從個體化角度來說,它是幫助更多青少年群體實現夢想的關鍵所在。但是在文化與藝術教育的過程中,還不能忽略對學生、對青少年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本文就以當前的“新”的發展要求為基調,就如何在當前的新的社會發展環境中將藝術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發展提出一些見解與看法。
關鍵詞:藝術;思政;融合;創新
一、當前的高校學校藝術類專業思政課程教育現狀簡析
1、教師群體的專業性較強但是課堂創新性不足。當前的高校院校藝術類專業思政教育中,從教師群體的角度出發來說,“供需之間”的關系整體上是呈“供過于需”的。高校院校思政教師整體教育能力與教學水平能夠滿足當前學生的學習需求與教育需求,教師群體的受專業教育水平、自身的教育能力都與當前的社會發展相適應。從當前的高校院校思政教育的角度來看,學生群體對這一課程的關注度較低,很多學生的理論基礎較為薄弱,教師在日常的思政理論講解過程中,主要是以基礎性理論為主的,對提升性內容與創新性內容的涉及相對較少,教師群體專業性與學生對思政教育的需求性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很多教師只能是“照本宣科”式的簡單基礎理論講解,缺乏課程創新。
2、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不強學習效果不佳。藝術專業學生的日常學習與生活中,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日常的專業性訓練中度過的,而很多學生選擇藝術學習的過程中,為進一步提升“術業有專攻”的專業性,對科學知識與思政知識的關注度不是很高。受這種學習習慣的影響,當前的很多藝術類專業學生在思政學習中的關注度不強,再加上與專業性課程相對比,思政學習需要更多靜下來的時間體會其中的問題,而藝術生在日常專業性學習中的實踐性、動手性比較強,這就很容易導致學生在兩種不同類型的課程中有不同的表現方式,對專業課學習興趣濃而對思政學習興趣不足。
3、整體思政學習與教育的氛圍不濃厚。思政學習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為基礎對學生進行教育的關鍵所在,是對社會各類群體進行思想指導與教育的關鍵,但是在藝術類專業院校學生的思政學習方面,受藝術教育的影響,很多學生在日常學習的過程中,對西方的思想、制度、文化的接受度與包容度較高,這樣的學習思維下,很容易影響高校院校藝術專業學生在青少年時期的價值觀建設與思想政治發展,因此,在藝術類高校院校學生的日常學習中,整體的基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政與道德教育的學習氛圍較為淡薄。
二、針對藝術類學生開展思政課程教育的重要意義分析
1、針對藝術類學生的人文素養參差不齊,進一步提升學生道德素養的要求。與專業的文化教育類影響不同,在當前的藝術類院校的學生群體中,有因自身對藝術追求而孜孜不倦學習藝術的專業性較強的學生,也有部分學生對科學知識學習關注度較低,因此轉向藝術學習的學生。加強對藝術類專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從整體社會青少年群體文化素養的角度出發提升思政水平的關鍵所在。
2、針對個人發展,提升思政政治意識的關鍵。受文化教育的影響,藝術類學生政治意識較為淡薄,主要表現為在藝術思想與西方國家等各種藝術思潮的影響下,學生對基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關注度相對較低,再加上藝術類院校學生的思政學習基礎不足,很容易出現思想上的缺失。因此,在藝術類專業學生群體中加強思政教育,是從學生的個人思想發展角度出發提升整體藝術類學生專業的關鍵。
3、進一步推動中國文化建設的需要。藝術類院校學生是在未來社會發展的過程中進一步提升當前我國思想政治領域與我國文化發展的關鍵所在。中國的文化發展,需要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新人參與到我國的文化建設中來,而推動文化發展繁榮的文化思想、道德意識等等,都需要在學生階段進行培養,在高校院校藝術類學生群體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是進一步夯實中國文化發展時代性與道德性的關鍵所在。
三、如何在新時代提升藝術類專業學生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全面發展
1、轉變教育模式。當前的思政教育中,在教育模式與教育內容上過于理論化。從日常的實用角度來說,思政教育既要關注理論性,也要關注實踐性,因此,在教師的日常教育中,要從教育的教學方式角度出發對當前的思政教育模式進行轉變。首先是在課堂的教育方式上,傳統的教師單獨講解的模式并不能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試著通過互聯網教育的模式或者多媒體教育的模式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通過“翻轉課堂”的教育模式從學生的自主學習角度出發讓學生成為思政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從而提升思政教育對學生的影響力。
2、拓展教育形式。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僅是理論教育,更應該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的形式上,要從藝術性與文化性的角度出發加強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之間的結合度。日常的專業訓練對于學生來說是學習的主要內容,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藝術教育結合起來,既為藝術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創作素材,也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內化為學學生藝術創作中。比如,在日常的音樂專業學生聲樂訓練中,可以從紅歌的角度出發提升學生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愛國情懷,在美術專業學生的課后練習中,將十九大精神的抽象化與美術創作結合起來,將理論通過藝術的形式表現出來,既創新教育形式,也提升學生學習能力,提高藝術類專業學生的思想政治意識。
3、從社會熱點與行業發展角度出發提升思政課程的吸引力。思政教育是理論化的日常理論知識,在藝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師既要關注理論與藝術的結合,也要關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思想政治教育作為社會性的教育,是社會實踐中的主要指導思想,堅持從社會熱點的角度出發對學生進行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思政理論課的要求,也是藝術類專業院校學生的創作思路所在。將社會熱點剖析、輿論信息指導、藝術創作這三者結合起來,對學生進行生活化、藝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讓學生在社會熱點剖析的過程中體會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理論知識,在理論知識與核心價值觀建設的過程中激發藝術創作靈感,促進藝術類專業學生的全面發展。
結語:
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的專業學生群體中要有“多變性”,在針對藝術類學生群體時,既要從教師的教育角度出發轉變教學方式,也要從生活角度出發加強對生活、社會熱點的理解,還要從學生的全面、綜合發展角度出發,將藝術教育與理論教育結合起來,從而推動整體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吳曉春.藝術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創新研究——基于藝術的意識形態屬性[J]思想教育研究,2016(05)
作者簡介:陳玥七,(1993年9月-),女,漢,籍貫:重慶,學歷: 研究生,職稱:輔導員(助教),研究方向 :學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