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武
摘要:歷史是一門必修的學科,其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提高學生的歷史責任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確實,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也愈發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所以對歷史、政治等學科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但是,就目前歷史教學的現狀來看,卻仍舊存在不少的問題,其教學效益遠遠達不到新課標的要求。所有針對當前歷史教學的現狀展開全面的剖析,并探索解決的策略,就成為了落在歷史教師們肩頭的一個重任。
關鍵詞:歷史;教學;現狀;對策
一、新課程改革已經實施多年,但是,歷史教學的現狀還是不容樂觀,從歷年高考以及學校組織的各種考試的歷史科質量分析來看,學生的歷史學習質量普遍不高。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筆者認為主要在于以下幾點。
1、是長期以來存在的重理輕文的偏科思想。一個人的文化知識素養應該包括自然科學知識和人文科學知識,我們不能說這科的知識有用,另一科的知識沒有用,每一種知識都是我們每個人自身綜合素養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因此,作為教學工作者,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一定要向學生講明白這些道理,改變學生的偏科思想,使學生在學校教育中得到全面發展,成為綜合素質過硬的人才。
2、學校在教學管理方面不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我們偶爾會看到有的學校對考試成績突出的學生進行獎勵時,同一個獎次的學生,文理科學生的獎品有差別;在課時的安排上多向理科科目傾斜,甚至在個別初中學校里,歷史、地理這些所謂邊緣科目的課程更是可有可無。由于忽視對學生人文知識方面的教育,學校培養的一些人才綜合素質不高。由于重視不夠,歷史科的教學質量肯定得不到保障。
3、我們的歷史教學中依然存在著重教輕學的現象。這是造成歷史科教學質量不理想的最主要原因,雖然推行新課改多年,但重教輕學的傳統教學思想和模式依然存在,體現在課堂教學上就是滿堂灌。這種教學模式弊端很多:教師注入多,學生及時反饋少;教師講得多,學生獨立動腦、動口、動手少;教師對學生的雙基要求多,對學生學習態度、品質、習慣要求少;等等。即使有的教師大膽實施新課程改革實踐活動,但還是缺乏實質性突破,舊的教學思想和模式仍然不斷變換形式表現出來。如:歷史教學中出現教師按教材內容順序機械提問,學生按教師提問從課本上尋章摘句地回答,卻沒有學生經過思考提出問題的“滿堂問”的新教學。這里不排除有些提問帶有啟發性,在某種程度上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但仍然是教師一個人牽著幾十個學生的鼻子走,缺少雙邊多邊互動。
二、新課程改革要求改變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教學模式,改變學生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的多樣化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富有個性地學習,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索,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以及創新的能力。新課改的這種理念,要求我們的教學方法必須有個全新改變。把學生的頭腦當作容器拼命地往里灌輸知識的做法已經不合時宜。為了更好開創歷史教學的新局面,必須把歷史教學側重點轉移到“學”字上,把研究學生的學,落實學生的學,教會學生學,作為歷史教學的主要任務。新課改要求教師要做學生學海的領航員,交給學生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讓學生自己通過腦力勞動思考問題,搜索尋求結論的途徑和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其積極主動地探索、嘗試、謀求個體創造潛能的充分發揮,提高其學習興趣,培養磨煉其鉆研精神。
那么,在今后的歷史課堂教學中如何落實教會學生學的問題呢?筆者認為要做到:
1、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教育的重點在于育人,教書要先育人,良好的學習習慣令人終生受益。良好的學習習慣包括:有明確的學習目的,樂學的興趣,扎實的知識基礎,善思的學習能力,質疑問難、尋根究底的學習品質,專心上課,及時完成作業與復習,注意課外閱讀等。當然,學生個體千差萬別,要求每個人都養成這樣的習慣是困難的,但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應成為我們的教學目標。
2、要繼續實踐新課程改革,改進我們的課堂結構、教學方式方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應把課堂交給學生,提倡課堂教學在教師組織與指導下由學生開展自學討論活動,改變那種由教師一講到底,一味灌輸,缺乏教學反饋環節的教學模式。課堂討論的形式多種多樣:可以先由教師提出問題,由學生分組討論,探究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也可以通過課堂練習,由學生相互評定和檢查,實行有領導的學生自己教育自己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交流合作能力。
3、在倡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同時,也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有效地組織學生學習。注重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作用,并不是對教師主導作用的削弱,而是要求更高。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就要做到:
(1)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愛學。由于商品經濟的影響,再加上留守兒童本身的問題,學生中間的拜金主義思想、讀書無用的思想比較嚴重。但是學生終究要走向社會、融入社會,學生自己就要有生存的技能。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地方,學生在其中就要珍惜時光,培養和完善自身素質,否則其融入社會、改造社會的能力就無法保障。給學生講清這些道理,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責任感。
(2)除了愛學,還要會學。當學生有了強烈的求知欲時,教師就要正確啟發引導教會學生學,滿足其學習的需要。學生學習如小孩走路,要一步步放手,邊扶邊放,最后完全放手。扶就是教師的啟發誘導,放就是讓學生自主學習。教師要根據本學科的特點、學生實際,介紹和指導學習方法,可以定期進行學習小結,介紹學習方法,交流學習經驗等;根據教學內容,具體說明學習歷史的目的性,一本書,一個單元、章、節、子目,教師都要提出明確的學習目標。歷史科的學習內容是過去的事情,不能重現,教師就要啟發學生的想象力,在其頭腦中想象歷史。教師善于通過各種教學方法進行啟發,調動學生感情、智力參與,使其在學習實踐中學會學。
參考文獻
[1]周小川,嚴先元編.新課程的課堂教學是什么樣子[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李林川編.中學歷史新課程教學設計與評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