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洋
摘要:在互聯網+模式中,需要高校教師的教學手段具有信息化特征,通過信息化工具管理學生,更好地展開課堂教學。那么,該模式可以應用在高校多數公共基礎課程中,對課程體系重構,促使學生轉變對課程的學習態度,從而有利于提升課程教學效果。
關鍵詞:互聯網+模式;高校公共基礎課程;體系重構
引言:
目前,在高校公共基礎課程教學中,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導致學生學習的重視度不高,這會直接影響課程對學生學習的引導效果。所以,這就需要教師從“互聯網+”教育模式的角度出發,創新課程的教學體系,從而有利于加強教師的實際教學能力。
1.高校公共基礎課程教學的現狀
1.1對公共基礎課程的重視度不足
一方面,有些高校教師缺乏正確的教學認識,認為僅需要將教材知識傳輸給學生即可,沒有結合高校學生的當前現狀展開教學。并且,有些高校對公共基礎課程的安排數量較少,不能有效地引導學生的學習。另一方面,當前多數高校學生輕視公共基礎課程,認為大學公共基礎課程“聽而記之”即可,這恰恰會讓忽略大學公共基礎課程對學生個人發展的重要性,有些學生會使用臨陣磨槍的方法進行學習,在平日內不會認真地聽課,在考試前夕會借用其他同學的課本勾畫考點,以此期望獲取合格的課程考試成績,可見學生的學習觀點不正確。
1.2高校公共基礎課程的教學方式較為單一
在新課改的教學要求,要求教師可以在課堂中運用多種教學方式,但是從當前的課堂教學情況來看,有些教師總是貼合教材、大綱進行教學,這會讓學生的思維總是圍繞教材思考,雖然這樣符合教學要求,但是不能滿足高校學生的多元化學習需求,致使兩者產生矛盾,對有效教學產生阻礙。
2.基于互聯網+模式下的學校課程體系重構
2.1利用信息技術創建課程學習管理系統
在當前的互聯網信息技術發展的背景下,大數據已然成為當下及未來的技術發展趨勢,所以在課程的體系重構上,教師可以考慮將大數據工具應用在教學上,將其作為管理學生的重要工具。
一方面,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信息技術,創建專門用于管理課堂教學的系統軟件,分為PC端和移動端,在PC端上可以登錄課程的管理系統,在系統中管理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查看每個學生的的測試、考試成績,以此可以生成報表分析學生的課程學習動態。在移動端上,教師可以登錄App或者微信、釘釘,在線管理和制作相應的微課課件,將這些課件可以即時地上傳至管理系統,而學生可以通過移動端查看和接收微課課件,并且可以在移動端中進入題庫、專題模塊練習試題,有助于學生在課外時間隨時學習。而且,當學生在移動端觀看或練習過某些題目后,教師可以通過管理系統查看這些數據,以此獲悉學生的學習動態。
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利用該管理系統,在分析學生的課程學習情況后,會發現學生存在的學習問題,教師可以針對這些問題適當地調整教學策略,同時可以給某些學生的問題針對性地給學生布置學習任務。由此可見,課程管理系統既可以幫助教師提升教學能力,又可以幫助學生加強課程學習能力,有利于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2.2提升公共基礎課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
需要給公共基礎課教師灌輸適宜的信息化教育觀念,讓教師可以正確認識互聯網思維,從中獲得新的教學啟發。而且,可以展開校內教學培訓,在培訓會中促使教師學會操作、管理、運用課程管理系統,以及如何使用管理系統結合教材教學。因此,通過以上兩個方面,可以讓公共基礎課教師具備基本的信息化教學素養,這就可以推動新型教學模式的體系建設。
2.3改進公共基礎課教師的課堂教學方式
在當前的公共基礎課堂中,有些教師習慣于主導式的教學方法,既會限制學生的發言機會,又會造成嚴肅、拘謹的課堂教學氛圍,不利于教學。那么,在“互聯網+”教育模式的背景下,如果可以將信息化管理系統應用在教學中,不僅需要教師重視信息化教育,而且需要重視課堂的互動性,因為信息數據具有較強的交互性,既可以縮減較多的教學時間,又可以跨越空間展開教學,這就為師生間的互動提供有利條件。
比如,當體育教師談論到關于“高校學生的碎片化時間是否應該投入到體育運動”的內容時,這會涉及到學生的碎片化時間利用方面,而在“互聯網+”的模式中,碎片化時間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教師可以從該方面展開講述。首先,教師將班級內的學生均勻地分為多個小組,給予每個小組單獨的平板電腦,用于操控學生的移動端或電子白板設備,然后將兩個小組組成正反對立的辯論方,圍繞“高校學生的碎片化時間是否需要投入體育運動”展開辯論討論,那么,在展開前,每個小組都會通過平板電腦搜集更多有利于支持自己論點的資料,如體育運動對人體的保健作用、體育運動會占用較多的學習、社交時間等,為后續的辯論做好充分的準備。接著,在正式展開辯論探討時,正反雙方都會將自己的論點、論據展示在電子白板上,讓其他同學、教師一同觀看,這就可以達到“有理有據”的爭論效果。由此可見,在該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會認真地思考其他同學提出的觀點,結合自身辨認觀點的真實和可用性,這會加強學生對體育運動的積極認識,從而有利于提升學生正確的思想意識,進而達到教育的目的。
2.4通過互聯網拓展公共基礎課程對學生的影響力
一方面,根據高校學生的互聯網喜愛動向,各專業教師可以在主流的新媒體平臺中創建賬號,通過賬號發布信息,以此融入高校學生的課余生活,比如,在抖音短視頻平臺中,教師可以創建抖音號,在認證官方后,定期地在平臺中發布學生喜聞樂見的視頻,吸引學生關注該賬號,這就可以在潛移默化中熏陶學生的思想道德意識。另一方面,學校可以在校園官網中增設基礎課程教學平臺,在平臺中可以定期地更新課程的信息,發布優質的關于基礎課程的文章。并且,在平臺中可以增設意見反饋模塊,便于學生隨時提出個人對課程的改進建議,有助于提升學生對基礎課程的參與度。通過以上兩個方面,可以拓展基礎課程對學生的影響力。
結束語
綜上所述,互聯網可以給高校公共基礎課程帶領嶄新的活力,讓學生可以對公共基礎課程產生全新的認識,并且可以創新當前的課程的教學體系,加強基礎課程對高校學生的影響力,這會增強學生對基礎課程的重視,有助于展開高校基礎課程教學。
參考文獻
[1]李軒航.“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探析[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0,33(11):76-78.
[2]朱鈺.淺談“互聯網+”背景下公共基礎課程有效教學途徑[J].廣東蠶業,2019(11):114-115.
[3]杜改麗.“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公共基礎類課程MOOC+SPOC混合教學模式研究[J].甘肅科技,2019(02):38-40.
基金項目:“互聯網+教育背景下跨區域同步教學對教育生態的重構研究(DCA190331)”子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