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蘭州市西固區蘭煉二小 褚成美
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萬卷始通神。我常常在想:誦讀經典就是一種幸福的教育,它可以支撐起學生們的整個生命,讓師生共讀的我們一路上收獲成長和幸福,讓中國傳統文化得到永生。
畢淑敏在《提醒幸福》中說道,我們從小習慣了在提醒中過日子。天氣剛有一絲風吹草動,媽媽就說別忘了多穿衣服……記得有位心理學家說過,一個人的習慣只需堅持21 天就會養成。在學生初入小學的時候,我就想如何讓讀書成為伴隨一個人一生的習慣。從小愛好經典文化的我,深知經典是中華文化中最優秀的書籍,更是師生共讀最有價值的典范。
從一年級開始,準備誦讀就成了我日常備課的一部分。我會提前一個月謀劃共讀哪些書,并準備和誦讀相關的故事。從學生們入學的第一天起,我每天在課堂上騰出3—5 分鐘時間,給學生們講一個歷史典故。在第二天早上7:40 準時播放《三字經》的歌曲,組織學生們誦讀《三字經》六祖經文,并對和歷史典故相關的內容進行反復誦讀。雖然剛入學的學生們識字較少,但是他們很有靈性,我們一起打著節拍,學生們抑揚頓挫的聲音,配著清脆悅耳的節拍,他們以為誦讀就是一種游戲,朗誦仿佛就是他們的生活。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他們笑著,讀著,背著,洋溢著一臉的幸福和陶醉,對經典朗誦格外地認真和賣力。我會故意考考學生們懂不懂其中的意思,他們爭相舉手說出了師文學琴和岳飛教子的故事。不到百天的時間,學生們從剛開始的不明其理的直搖頭成長為胸有成竹的其義自見;從剛開始的害羞怯弱缺少規矩成長為自信大膽又有禮貌的好少年,在誦讀中孩子變得有愛心懂禮貌了。從看到教師的撒腿就跑成長為敬禮問好;從和同學爭執一塊橡皮擦成長為謙讓的好孩子。家長也高興地反映說,孩子自從熟讀了《三字經》后,不僅變得孝順父母,懂禮貌,知禮儀,性格也開朗了,在學習上也知道奮發向上了,這為他們以后做人做事打下良好的基礎。
為了帶領學生們在經典誦讀的路上走得更遠更好,我們在班級中陸續開展了一系列豐富的讀書活動,可謂異彩紛呈。
為了激發學生們的閱讀興趣,在一年級開始,我就在班級設置了讀書角。通過班費和自費,給低年級學生們購置了除《三字經》《弟子規》等經典國學讀本外,還精心挑選了《小豬稀里呼嚕》《大個子老鼠小個子貓》等童話和《雪人》《爺爺一定有辦法》等精彩繪本。給中年級的學生們推薦了《柳樹風聲》《小鹿班貝》,向高年級推薦了《小王子》《夏洛的網》《草房子》等精彩書籍,并鼓勵學生們嘗試自己編寫故事。我的本意是想啟發學生們的想象力,沒想到學生們竟因為閱讀愛上繪本制作,班上好些同學會模仿讀過的故事進行創作,也有很多孩子會進行原創,他們用極富想象力的插圖,一筆一畫認真書寫小故事,繪寫出了對閱讀的喜愛和對人生的思考。
在三年級以上的年級開展誦讀活動時,我都會充分征求學生的意見,并參照課標提供的課外閱讀書目,和學生一同規劃每一個學年、每一個學期、每一個月、每一周的閱讀內容。開展了師生讀書交流會、師生讀書報告會、師生詩歌朗誦會、親子共讀等活動,所有這些活動都會邀請學生家長共同參與進來。通過閱讀,我和學生們共同提高了認識,豐富了情感,磨煉了意志,也在不知不覺中體驗了成長。
在每一學期開始,我都會給學生們和自己定下這樣一個規矩:每年至少從零花錢中攢錢買一本好書,讀一本經典國學,寫一本讀書筆記,也會把這個規矩擴大到家長中間。在每一學期的師生交流會上,確定下每個人的讀書計劃。在每一季度開展的讀書報告會上,暢談讀書的心得和匯報閱讀的進度。在師生詩歌朗誦會上,由學生自主策劃活動和主持整個活動,我以學生的身份參與其中。詩歌、朗誦、繪畫、表演等形式各異的方式,不僅讓學生們動手、動嘴、動腦、動心,在掌握讀書方法的同時融入興趣盎然、自覺讀書的氛圍中,也使他們的理解、思維、言語和表達等諸多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
在一、二年級誦讀《三字經》《弟子規》和《千字文》的基礎上,在三四年級學生中,我帶學生們閱讀起了《少年兒童詩詞啟蒙》一書,還約定每天的7:40—8:00 是我們共同誦讀《唐詩三百首》的時段。我常說,大家對課本之外的詩歌只要熟讀就好,我們體會到詩歌的魅力就算是完成了誦讀任務。學生們的積極性出奇地高,超好的記憶力也是令我吃驚。他們不僅能熟背而且幾乎全部能默寫了,還有很多同學喜歡上了寫詩,短小又富有童趣的詩歌配上繪制的插圖,無不讓我內心震撼。
為了提升學生們的閱讀層次,我在五六年級開展了誦讀《論語》和《大學》《中庸》《孟子》等適合孩子的經典片段。相比較而言,經典兒童詩、古詩、《弟子規》《三字經》是押韻、朗朗上口的,學生們讀幾遍就會脫口而出,但是像《論語》,特別是《孟子》對學生們來說,便不是那么流利了,對于孩子來說能夠流利地讀都有一定的難度,更不用說背了,但是我們并沒有放棄,因為書讀百遍,就能脫口而出,所以我就領著孩子一遍又一遍地讀,漸漸地那些拗口的句子在孩子心中也變得流暢了,非常自然而然地就讀出來了。讀的遍數多了、順了,背誦也就順理成章了,與孩子一起背誦,我發現之前和一二年級的活潑好動相比,高年級學生們的性格中不知不覺注入了沉穩從容,他們放慢了誦讀的速度,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地誦讀,一次次緊縮眉頭的思索,仿佛經典國學的魅力已經流入他們的血液,融入他們的生命。學生們在交流時自信地告訴我,剛開始的誦讀感覺有些吃力,但是只要堅持去做也就沒那么難了。是啊,這也正是我想告訴他們的:任何事物都是相通的,只要沉住氣就會攻堅克難。每個讀書人除了在閱讀中增長知識和閱歷外,更需要培養堅韌的性格和優秀的品質。
“比如說,你下午四點鐘來,那么從三點鐘起,我就開始感到幸福。時間越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它就是某一天跟其他的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跟其他時刻不一樣……”這是《小王子》中狐貍對儀式感的一段描述,也是我最喜歡的一段話。為了培養學生們的讀書儀式感,我還組織學生們開展了自由讀、指名讀(一人讀一行,糾正字音)、同桌對讀、小組賽讀、開火車讀等形式,在帶領學生們喜愛上誦讀經典的同時,我也收獲著幸福和感動。時間一長,學生們仿佛一下子長大了。我知道,這是誦讀經典的力量,讓學生與書和知識成了朋友。這是理解經典的力量,它為孩子的心靈找到了棲息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