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普通話是各民族表達情感和訴求的媒介,統一的語言能夠拉近民族之間的距離,因此少數民族學習普通話是增強彼此文化交流的有效途徑。幼年時期是語言學習的關鍵階段,普通話的學習和使用需要從小做起,以涼山彝族地區為例,少數民族孩子在學習普通話的過程中仍然存在缺乏良好的普通話學習環境、沒有信心開口等問題。著眼于普通話學習現狀,幼兒園教師應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重視普通話的學習,發揮良師的引導作用,鼓勵孩子用多種方式練習普通話,增強其使用普通話的信心,并在日常學習中有意培養孩子說普通話的習慣,開展多種活動推廣普通話,努力為孩子塑造良好的話語環境,最終達到孩子敢說普通話、有信心說好普通話的目標。
關鍵詞:普通話;少數民族;幼兒園
引 言
幼兒時期的孩子處在對世界未知和好奇的狀態,擁有強烈的探索欲,且模仿能力強,抓住幼兒時期學習語言,為孩子營造良好的語言環境,是孩子掌握語言的關鍵一環。促進涼山彝族地區的少數民族孩子普通話的學習更要充分認識到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對癥下藥。
一、少數民族孩子普通話學習現狀
在國家的支持下,涼山彝族地區的少數民族家庭學習普通話的熱情非常高漲,大部分家庭都希望自家孩子能夠說一口標準的普通話,但是孩子在學習普通話的過程中仍然存在兩大問題。首先,普通話學習環境不足。幼兒時期語言的學習主要通過模仿大人語言交流來形成一種習慣,可以說孩子周圍的普通話環境越豐富,那么孩子學好普通話的可能性越高。在家庭環境方面,涼山彝族地區部分少數民族家庭居住環境與漢族聚集區距離較遠,孩子周圍大多數人都不使用普通話進行日常交流,則會導致孩子無法自如運用普通話進行日常對話。而在校園環境方面,只有教師用普通話和學生進行交流,孩子在課余時間仍然習慣用母語交流,也不利于普通話的學習。其次,孩子學好普通話的信心不足。幼兒園的孩子在學習新的語言時都是熱情滿滿的,但是在學習普通話的過程中孩子容易受到母語的干擾,導致說普通話時語調和發音都不標準,容易遭到周圍小朋友的嘲笑,孩子就會對說普通話產生膽怯心理。而這個時候如果家長和教師也不重視這種情況,一味指責孩子不標準的發音和膽小的性格,更容易助長孩子的自卑心理。長此以往,普通話說得差的孩子與其他人的差距就會進一步拉大。
二、提高幼兒園少數民族孩子普通話水平的措施
(一)豐富普通話學習環境。良好的普通話使用環境是孩子學好普通話的第一步,無論是家庭還是學校和社會都應該支持和鼓勵孩子學好普通話。首先,要培養孩子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使用普通話的良好習慣。語言的學習需要長期的積累和練習,少數民族的孩子想要學好普通話必須把說普通話當成一種日常習慣,而不是課堂作業或學習要求。在家庭內部,家長應該每天規定一定的時間段來專門用普通話進行交流,將普通話作為交流和溝通的手段。同時,家長也可以每周安排三、四次普通話版的睡前故事,讓孩子在睡眠中進行語言熏陶,從而加強語言的記憶能力。此外,幼兒園可以在園規中加上“在校講普通話”的條款,提升孩子從小說普通話的頻率。此外,在幼兒園廁所墻、教室墻等公共場合可以掛上“請講普通話”的標語,以提醒孩子養成說普通話的習慣。其次,幼兒園和社會應該加大說普通話的宣傳力度,積極開展推廣普通話的活動。幼兒園可以開展用普通話講故事大賽,讓孩子學會用普通話表達,增強孩子的敘述能力和情感表達能力。此外,幼兒園也可以聯合社區開展家庭辯論賽,在競賽過程中用普通話進行觀點輸出。只有把使用普通話的行為與趣味性和競爭性結合起來,才能提升涼山彝族區少數民族孩子練習普通話的積極性。最后,需要加強普通話的考察。幼兒園的孩子有較強的好勝心,幼兒園應該把握孩子的好勝欲,讓孩子之間形成良好競爭關系。教師可以將孩子的普通話表達能力和普通話發音等進行測評,測評成果結合孩子的平時表現進行最終評價。這樣能夠提高孩子重視普通話的程度,也能促使孩子在生活中有意練習普通話。
(二)培養孩子說普通話的信心。孩子的自信心是支撐孩子繼續學習一門新語言的基礎,在普通話的練習中教師要培養孩子大膽開口、不怕錯誤的勇氣和信心。首先,不斷進步的語言能力是語言學習的信心來源,因此要加強孩子日常普通話練習。教師可以展示一些標準普通話配音的動漫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并讓孩子嘗試自己模仿和學習動畫中的配音,并獎勵表現優異的孩子。此外,教師也可以在課堂上用繞口令練習孩子的發音。如在糾正孩子的一聲和四聲的音調時,可以讓學生練習《白貓和白帽》、《父母》等繞口令。其次,要融洽幼兒園的師生關系。和諧的師生關系能夠拉近孩子和老師的距離,讓孩子親近老師、信賴老師,孩子才能在遇到問題時敢于向老師求解,從而不斷取得普通話學習的進步。教師可以在了解孩子喜好的基礎上,在課堂上播放孩子喜愛的國語動畫,和孩子一起模仿普通話的發音,并在模仿中糾正孩子的發音。如學習翹舌音和平舌音時,教師可以播放“四是四,十是十”的繞口令動畫,讓孩子跟著動畫片一起念。最后,為學生建立展示自身普通話的舞臺。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舉辦小組普通話大賽,讓每個組選出普通話最標準的孩子上臺演講,對表現最好的孩子適當進行物質獎勵。此外,幼兒園也可以舉辦朗誦比賽,鼓勵全員參與,孩子為了獲得好的成績必然會加強普通話的練習。
(三)加強教師引導作用。良師益友是孩子學習普通話的最好助手,因此幼兒園教師應該發揮好自身的引導作用,支持和引導孩子學好普通話。首先,教師應該重視孩子發音的學習,確保孩子掌握普通話的發音技巧。正確的發音是說好普通話的基礎,發音包括語音和語調,教師應當從小注意孩子的發音習慣,及時糾正孩子的發音錯誤。如涼山彝族區的孩子在說普通話時受到母語的影響,分不清普通話的音調,教師在教學時應著重將音調的技巧教給孩子并督促其經常練習糾正,此外也可以讓孩子通過練習國語歌來達到熟悉普通話音調的效果。其次,教師要為孩子創造良好的普通話學習環境。在課堂正式開始前,教師可以用普通話詢問孩子相關問題,既能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又可以提高孩子使用普通話的頻率。如孩子在剛開始學習數字時,教師可以試探性地提問孩子“全班一共有多少人”、“家里有多少人,每天幾點睡覺”等問題,讓孩子嘗試自己開口用普通話回答問題。此外,教師也可以在課上播放國語音樂,鼓勵孩子在課外多看國語故事書、聽國語廣播等。最后,教師應該包容孩子學習中產生的發音錯誤、沒有耐心學習等問題,耐心指導孩子學習普通話。如部分孩子經常分不清q和ch的發音,教師可以通過一對一的教學,讓孩子近距離觀察自己的嘴型,并進行模仿,在孩子模仿的基礎上,指出孩子發音的錯誤之處,讓孩子通過練習和模仿慢慢糾正發音。
結束語
少數民族孩子普通話的學習需要家庭和幼兒園提供良好的語言氛圍,教師應該在課堂上鼓勵孩子多用普通話發言,并為其提供參考和糾錯,重視孩子在學習普通話時出現的膽怯自卑等心理,支持孩子多說、敢說,從而提高孩子的普通話水平。
參考文獻
[1] 臧蔚.分析少數民族學生學習普通話的心理障礙和解決對策[J].新聞傳播,2020(03):17-18.
[2] 趙俊超,張云華.學前推廣普通話是民族地區發展的戰略舉措[J].開放導報,2019(04):45-47.
[3] 朱永新.在民族地區全面推進“學前學會普通話”[J].民主,2018(12):25-27.
[4] 盧朝英. 少數民族幼兒及學前雙語教育淺談[N]. 貴州民族報,2014-10-16(A03).
[5] 孫曉蘭.少數民族幼兒的漢語習得語言訓練[J].青海民族研究,1996(04):56-59.
作者簡介:賓雪蓮(1973年5月—),女,漢族,籍貫:四川省資陽市,工作單位(含二級單位):涼山彝族自治州州級機關第一幼兒園,學歷:大專,研究方向:學前教育,職務或職稱: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