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永華
摘 要:黨政報道是黨報新聞改革的主要難點之一。這類報道搞得好,就可以充分發揮黨報新聞的資源優勢與政治優勢,成為黨報的核心競爭力與“亮點”。但是,假設搞得不好,就會成為黨報上最不吸引讀者、缺少生氣的一個版塊,也會成為黨報進入零售市場與自費訂閱的一大障礙。本文從政治高度、創新意識、負責精神等四部分探討如何做好黨政報道。
關鍵詞:黨政報道;時政新聞;施政綱領;創新意識
黨政報道是新聞媒體上的主打時政新聞。顧名思.“硬時政新聞,就是時事新聞與政治新聞的簡稱。重點在于“政治”時政新聞也可以直接稱為政治新聞。內容比較廣范,也比較豐富。包括黨政報道、反與報道、成就報道、社會新聞等。
為何做好黨政報道個人認為,一要從政治的高度認識黨政報道的嚴肅性及重要性。黨政報道,就是有關政黨的施政綱領、政治思想及其政治活動與政策發布的報道,內容包括:各級黨委、人大、政府等領導人物活動的新聞,政黨的日常活動與重大活動、政府的工作動態、政治會議、政治事件、體現黨和政府意志的政治性斗爭等等。在實際的運作中,時政新聞往往特指關于黨政要員活動的報道,其新聞價值的大小與領導者職務的高低成正比。因為具有特殊性,黨政報道大都十分重要。很多媒體都把黨政類新聞放在版面和畫面上的重要位置,給予突出和強化處理。現在,都市生活類報紙把搞好時政類報道放在重要位置,但因為都市類報紙的從業人員相對較為年輕,來源較為廣泛,而且是進入到一個新的報道領域,因此,如何加強與改進各類新聞媒體的時政報道,特別是黨政報道,就成了需要非常重視認真探討的問題。黨政報道的特點表現在:第一,鮮明的政治色彩。黨政新聞與其他比較“軟性”的新聞相比,是政治性最強的“硬”新聞,也最能體現媒體的“喉舌”功能。報道黨和政府的會議與決議,宣傳黨的思想與政策,傳播黨的路線與方針,歌頌黨領導下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示領導人物的風采,公布領導者的指示與講話等等,無不顯示出鮮明的政治色彩。黨政新聞是新聞媒介共同的新聞資源,無論是報紙、廣播電視還是新聞網頁,最先被強調的一般都是黨政新聞。有的黨政新聞因為接近受眾的注意力與心理期待,所以能夠迅速入眼入耳入心。第二,嚴格的規范性和程序性。特別是關于黨政領導人活動的報道,在稱謂、規格等方面都很嚴謹,具體報道內容要求有一定的統一性,不能斷章取義,報道口徑要一致。第三,具有“頭條新聞”的優先權。媒體最重要的新聞就是黨政新聞。第四,強烈的時效性。黨政活動往往在特定的時間內進行,不允許有任何失誤,記者必須準時采訪、快速報道,錯過了采訪和報道的最佳時機,將是無法彌補的政治差錯。第五,周密的策劃與組織。黨政新聞無論是常規性報道還是報道重大活動和事件,都要有細致的安排和周密的計劃,每一個環節都要到位。
二、以創新的意識,不斷加強和改進黨政報道。要進一步強化黨政報道,就必須與時俱進,不斷改進創新,以增強黨政報道的權威性和影響力,加強針對性和可讀性,達到預期的宣傳效果。怎么改進創新?就是按照中央提出的“三貼近”重要原則作出改進。
首先,盡量把版面、鏡頭讓給基層的廣大群眾。都市類等報紙也要按照有關規定嚴格執行。其次是要從群眾的角度選擇新聞報道內容。中央提出新聞報道要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的重要原則,是我們衡量黨政報道創新效果的標準。不管報道會議還是領導人活動,都必須把群眾最關心的、具有實際新聞價值的信息告訴受眾。
三、就是要跳出會議寫新聞。受眾并不是一味反對黨政報道,大話、空話、動輒幾千字的總結式黨政報道才是群眾不滿意不關心的地方。比如:他說、他指出、他強調說、他又說等諸如此類缺少實質性內容的講話,讓群眾不清楚他所想表達的實質內容。盡管有一些程序性的報道是非常必要的,但更多的是要從會議中獲取群眾主要關心的新聞線索并進行報道。特別是簡化領導人活動報道,讓報道更加有新意、更加生動。在保證重要會議和主要領導活動報道的同時,針對其他參與會議的黨政領導也要展現其會議中的良好形象,在技術處理上,注意突出活動的重要性,這樣做會產生比較好的效果,不斷地改進創新,改進報道手法,講究宣傳藝術,提升新聞品味,使黨政報道生動活潑,入腦入耳入心。
時政新聞與社會新聞、突發新聞相比,缺少故事情節和聳人聽聞的因素,尤其是在我國,時政新聞往往與“講道理”或表達某種政治觀點緊密聯系在一起;要做到有吸引力,需要傳播媒介與傳播者在遵守宣傳紀律的同時發揮創造性,體現出特點與個性。
四、以高度負責的精神,認真搞好黨政報道。
報道不能隨意搞倚輕倚重,對地區之間也要注意平衡,要多做宣傳工作;對領導人的報道中一定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不能浮夸、虛無、戴高帽子。記者要想做好黨政報道就一定要親自到現場。只有記者到現場才能發消息,這是對記者的基本要求,也是一條紀律。有的記者,不到現場,通過朋友打聽下消息,或者拿點材料就走人,回去編消息,這樣很容易造成失實。這樣寫出的報道,肯定缺乏新意,不可能吸引讀者。做報道,記者不僅必須親臨現場,而且還要堅持到最后并認真核實每一個事實,每一句話,一定要嚴肅、認真、細心,才不會出差錯。搞好黨政報道一定要加強學習,掌握相關文件精神和知識。俗話說,術業有專攻,專業采訪的記者除了要認真學習新聞業務知識外,還要認真鉆研所負責采訪的行業業務知識,爭取成為這個專業的行家里手。只有這樣,才不會說外行話,才不至于出差錯,寫出來的報道才會感人。特別是黨委、人大、政府、政協政法、民族報道,這些具有極強政治性、政策性、規范性的報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千萬不能粗心大意。要嚴格堅持“三審”制度,嚴守崗位,層層把關,絕不能出現政治差錯。要實行責任追究制度,從報紙的記者、編輯、主任、總編到校對、檢查,各個環節都要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守土擔責。黨政報道,不僅記者要用心寫稿,不能出問題,編輯也要精心編稿、各道環節都不能出問題。就算在報紙的版面安排;字號、字體的運用;在電臺電視的新聞安排順序;播出的時間;出現畫面的時間等一些小細節上都不能敷衍了事,這才能把新聞報道做到盡善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