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明潔



摘 要:發展低碳旅游是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之一,有效發展低碳旅游的關鍵在于獲得旅游碳排放的構成與數量。本文已西嶺雪山滑雪場景區獲取的一手資料為依據,在明確旅游目的地碳排放測算方法的基礎上,通過對景區服務型、管護型及建設型碳排放量進行測算,并提出景區低碳化發展策略。
關鍵詞:西嶺雪山滑雪場,碳排放,低碳景區
1.背景意義
2016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全國兩會黑龍江代表團討論時指出“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胡錦濤文選》報告會上的講話中也指出了“生態文明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這為我國冰雪旅游跨越式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南和行動綱要。2022年北京冬奧會為發展冰雪旅游提供了巨大機遇,對于提升我國冰雪旅游的國際化、標準化水平,擴大冰雪旅游品牌影響,具有強大的帶動作用。
西嶺雪山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境內,距成都僅110公里,乘車1.5小時可抵達。是“西嶺雪山——花水灣旅游度假區”的主要景點之一,是環成都休閑旅游度假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2017年12月由中國旅游研究院頒布的《中國冰雪旅游發展報告(2017)》中,成都西嶺雪山滑雪場評為2016-2017冰雪季“中國最具潛力滑雪旅游度假區”,在2018年初由中國旅游研究院和途牛旅游網聯合發布的《中國冰雪旅游消費大數據報告(2018)》的數據表明,成都西嶺雪山旅游風景區冰雪旅游預定量位列全國第四(如圖1所示),成為南方雪場唯一上榜的冰雪景區。這因為靠近成都這個巨大的旅游消費市場,其消費潛力巨大。根據《中國冰雪旅游消費大數據報告(2019)》的數據,西嶺雪山在全國人氣最高的十大冰雪景區排行榜以及南方人氣滑雪場均排名榜首。西嶺雪山將下一步將建成國際山地旅游度假區、國家5A級旅游景區、國家級旅游度假區。是集文化展示,生態游憩、運動休閑、避暑度假為一體的綜合旅游度假目的地,最終實現“國際一流、中國領先、四季多元、宜游宜居”的發展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景區在進一步完善景區接待商業配套服務設施,加強品牌建設和市場營銷的同時,必須堅持走低碳化旅游路線。
2.旅游碳排放測算方法
碳排量也稱“碳指紋”和“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是1996年由Weckernagl在
旅游景區是具有旅游吸引力的區域場所,能夠滿足游客觀光游覽、休閑娛樂、康體健身等旅游需求,并具備相應的旅游服務設施和接待能力。一般來說,旅游景區應該具有統一的經營管理機構和明確的地域空間范圍,并且有建筑等實體依托。因此,理論上旅游景區碳排放指在明確的景區地域范圍內所產生的所有形式的碳排放。建立旅游景區碳排放估算框架應綜合考慮系統構成因素和生命周期因素,從這兩個角度對旅游景區的碳排放進行分析。對于已經處于穩定經營中的旅游景區,則其某個時段的碳排放量則應有以下及部分構成(如圖1所示)。
3.西嶺雪山滑雪場碳排放的實證分析
3.1 計算方法。依據IPCC2006溫室氣體清單指南里的測算方法來研究旅游目的地的碳排放量,需要將游客在旅游過程中所產生的碳排放類型、能源類型、計算參數,具體計算模型為
其中,Ci表示不同方式所產生的碳排放量,i為游客碳排放的來源方式,包括“吃住行游購娛”各項活動,j為能源類型,Aij是碳排放來源i所消耗的能源類型j的總量,Bji是碳排放源i所消耗的能源類型j所對應的碳排放計算參數(如表1所示)。
不能直接獲取各住宿企業能源消耗數據的情況下,可通過估算每種住宿方式下每人每夜能源消耗量, 即考慮到不同檔次與類型的住宿設施及提供相應服務的能源消耗具有差異性來計算,如表2所示。
由于游客乘坐不同交通工具所使用的燃料消耗量相關數據較難獲得,因此可以通過不同交通工具的碳排放系數來計算。
3.2結果與分析。根據上文的方法,通過多次走訪西嶺雪山滑雪場景區獲得一手數據,筆者對西嶺雪山景區的服務型、管護型以及建設型碳排放量測算可以得出,測算年度內景區內部碳排放總量為11657.45噸,如表4所示。
從上文數據分析得知,西嶺雪山景區碳排量排序為:服務型碳排量>管護型碳排量>建設型碳排量。
管護型與服務型是景區最最重要的主要部分,服務型碳排放主要是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購娛服務所產生的碳排放,較大的游客規模必定帶來較多的服務型碳排放量,或者是說游客規模直接影響服務型碳排放量。
管護型碳排放包括景區日常經營管理和運營維護過程中辦公、后勤、設施與環境維護等所產生的碳排放,較大的游客規模相應的需要景區提供相應的管理維護設施等,也因此產生碳排放。即游客規模間接影響景區管護型碳排放。
建設型碳排放在碳源間構成比重最小,建設型碳源不是景區日常態碳排放來源,主要取決于景區的發展階段,根據景區生命周期理論,在生命周期探查、參與階段的景區建設項目較多,相應建設型碳排放也較大,而西嶺雪山景區已經處于發展鞏固階段,規模性的在建項目并不多,僅有一些周期性的小規模在建項目,且這些項目都是以電力來功能,碳排放量非常小,由此可見景區建設型碳排量在某種程度上受到景區生命周期的影響。
4.結論與建議
旅游業的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以及當前社會對可持續發展的重視,發展低碳旅游成為我國旅游發展的必經之路。但旅游業作為一個涉及面眾多的綜合性產業,規劃其低碳發展并不是簡單地排布,而是一項系統的工程,需要不同的主體通力配合,分支環節緊密連接才能實現。旅游業的低碳化發展首先需要明確過程中的責任主體,需要政府、企業、游客及公眾四大主體共同參與,共同配合努力。在系統當中,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研究制定相關的低碳發展規劃和方案,構建旅游業低碳發展的行政導向機制;旅游企業要發揮革新作用,開發更多的低碳旅游產品吸引游客,充分實踐旅游業的節能減排和低碳發展;游客要發揮響應作用,將低碳旅游的觀念深入心底,將低碳做到實處,主動發揮旅游者在旅游業低碳發展中的能動機制;社會公眾起著輿論導向和的監督作用,在大眾中傳播普及低碳知識,營造積極的低碳旅游氛圍,影響培育居民,尤其是青少年低碳行為的自覺意識,構建低碳發展的社會推動意識。
參考文獻
[1] 旅游業碳排放測度與碳減排機制研究——以長三角為例[D],謝園方,南京師范大學,2012年
[2] 森林公園旅游經營者碳補償意愿的影響因素比較[J],王立國,2020(5)
[3] 河南雞公山風景區旅游碳足跡研究[J],尚晴, 浙江林業科技,2020(4)
[4] 廈門鼓浪嶼碳足跡測算及減排策略分析[J],張玲玲,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8(5)
[5] 基于碳中和的旅游景區凈碳排放估算與低碳景區建設——以鎮江“焦山”風景區為例[J],王志民,南京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12)
本文系四川休閑體育產業發展研究中心2018年度項目(項目編號:XXTYCY2018D05)及四川交通職業技術學院2018年度科研項目(項目編號:2018-XY-ZS-23)研究成果,該成果由四川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科技發展基金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