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歡楓
摘要:郭熙的《林泉高致集》是中國繪畫美學理論的重要著作,本文結合對其著作以及相關畫作的分析與鑒賞,從中提煉出郭熙關于山水畫的審美價值、對自然山水的審美觀照理論,以及關于山水畫的學習觀、創作觀等方面的論述。
關鍵詞:林泉高致集;郭熙;山水畫;理學
宋時經濟進一步發展,工商業的發展更是空前。城市繁榮的大背景下,市民階層進一步擴大,他們對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藝的服務對象和范圍進一步擴大。以繪畫為職業的畫師們筆下的各式主題畫作,不只擺放于宮廷、衙署、廳堂,用于裝飾,在一些市民經常出入的酒樓茶肆商鋪,也經常用上佳的畫作招攬顧客,年節時對于繪畫作品更是需求驚人,因而,對于繪畫作品的實際需求,便是促進宋代繪畫向前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相比于民間,宋朝皇室對于繪畫作品更加關切,寺廟宗教畫、皇宮殿堂裝飾畫、皇帝及其后妃們肖像畫、紀念重大事件的畫作等,皆是宮廷繪畫師的重要任務。其次,宋代繪畫題材之廣泛是中國古代繪畫史上較為突出的,山水、花鳥、植物、廟宇、宴會場景、市井生活、節日場景、戶外活動等,都被宋代畫師們相繼收入畫筆下。
五代以后的宋朝山水畫發展,更為成熟,皇帝、貴族、士大夫文人及商賈都對山水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欣賞者的增多勢必帶來畫家在繪畫創作上更龐大的投入,在深入觀察,貼近自然景物的實踐基礎上,山水畫師們不僅是將自然的美妙景色,與人們外出游樂、探險、訪道及漁耕等活動在畫作中巧妙融合,更是開始把人的內心情感投射到畫作中,因而在當時廣受好評的作品,表現出自然界千變萬化的同時,更是一種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關系的寫照,因而,宋代山水畫的一個特點便是借物抒情,即在山水畫作中表述作者自己的情感與世界觀,或是表現畫中人物的情感等。再一個特點則是避世嫉俗,世外隱居,宋時的文士渴望出世,徜徉于山水林間,卻又被紛繁俗事纏繞,心愿終不得償,唯有在繪畫創作或欣賞中傾瀉渴望。
郭熙,出身布衣,傾心于道家之學,喜好作畫,終其一生供職于宮廷之中,是一名宮廷畫師。他初無師承,后經臨摹李成等大家的畫作,畫藝大進,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終自成一派。郭熙多以水墨作畫,別具一格的表現方式,真實、細膩的筆觸,熾熱的情感,于細微處的精妙變化,以及豐富的層次感是他畫作的一大特色,他畫中的山水草木,因四時不同,變化豐富,盡顯大自然蓬勃生氣。郭熙善于創作大幅的畫作,他在絹布上作畫,也在石壁上留下過畫跡,但其畫作現僅存數件,著名的有《早草圖》、《窠石平遠圖》、《幽谷圖》等。創作之余,他將自己的畢生經驗提升為一定的繪畫理論,為后人留下了可貴的思想素材,在其子郭思的整理下,流傳于世的畫論著作《林泉高致集》便誕生了。
《林泉高致集》共分為六篇,前四篇《山水訓》、《畫意》、《畫訣》、《畫題》為郭熙的山水畫藝術論,后兩篇為郭思所撰,《畫格拾遺》記述郭熙的一些畫跡,《畫記》表現郭熙的畫很受神宗皇帝欣賞,故應詔為宮廷各處所畫屏風及壁畫。《林泉高致集》是郭熙對于當時山水畫發展及其本人山水畫創作巨大成就的理論闡發,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他對于繪畫的美學思考。《山水訓》是《林泉高致集》中理論程度最為完善,且影響最為深遠的一篇,幾乎每一則都富含郭熙對于繪畫創作獨到的美學思考,本文將選擇其中的五則為引,解讀郭熙流傳于世的繪畫理論。
林泉之志與林泉之心
在郭熙看來,君子之所以熱愛山水,主要是因為其從根本上厭惡世俗世界的喧囂和束縛,而向往山林的清靜、自在,但是,在真實世界,人們又不可能都離世絕俗,還是要生活在社會之中。這樣,林泉之志的夢想就只有通過創作和欣賞藝術作品來實現。因為山水可以“快人意,獲我心”,能夠陶冶性靈,“此世之所以貴夫畫山之本意也”。而這便是山水畫的社會功用所在。即便這個答案看起來似乎稍顯淺薄,但是無可否認的是,這的確是當時古代封建社會上層人士,包括皇室貴胄在內的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
郭熙在《林泉高致集·山水訓》首段便論述了山水畫在現實生活中為士大夫所愛的緣由。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追溯東晉南北朝山水詩和山水畫的最初產生,總是與詩人和畫家厭惡現實污濁而隱遁山林的人生選擇,或是雖身在險惡的宦途但也滿懷回歸自然的自由向往相關。北宋立國,重文抑武,為了廣納人才,宋代科舉向士人廣泛開放,造成了宋代錄取人數大大超過了歷朝歷代,同時,官員在朝的待遇非常的優厚,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宋代士人普遍懷有追求功名利祿之心,讀書入仕成為文士普遍的人生道路,郭熙在文中說到“直以太平盛世,君親之心兩隆”,就是對這樣現實的描述。同時他也指出,在這樣的社會現實中,山水畫在以往表現隱逸的情趣之外,又具有了新的社會意義,演變為解決文士想要入朝為官與放情于山林之間糾結矛盾的手段——以山水畫的藝術欣賞彌補身在朝廷而盼望心馳曠野的缺憾。
欣賞山水、山水畫與創作山水畫一樣,都要有一定的心胸和境界。“以林泉之心臨之”,此處的“林泉之心”實際上指的就是審美的心境,是一種非實用、非功利的人生態度,一種淡泊真摯的胸襟情懷。唯有以這樣的林泉之心去欣賞山水和山水畫,才能真正體會到山水之美,認識到山水的終極價值。反之,以鄙俗驕奢的心態則無法感受到山水的美好意蘊。
理學之氣與畫論之氣
氣的觀念來源很早,道家將自然之“氣”與人之氣結合起來,其中,老子將氣視為與道一體的自然之“氣”,《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抱陽,充氣以為和。”[9]認為,“道”產生“氣”,陰陽兩種氣又催生出“和氣”以形成萬物,來說明是世界之初,儒家亞圣孟子提出“養浩然正氣”,將人類精神品格帶入“氣”,這是人之氣,《莊子》則是明確的以“氣”的聚散離合對包括人類在內的萬物生滅變化作原理性說明,萬物皆由“氣”形成,人的生死被認為是“氣之聚散”。隨著理學“氣”論被不斷的深入與豐富,直到朱熹為止,完整的表述已經形成——理學把“氣”作為宇宙的本源,氣是事物之間相聯系、運動循環的根源。
從作品看,理學“氣”論對宋代畫氣說的一個影響在于強調畫面中氣的醞釀,使傳統的“氣韻生動”獲得新的理論豐富,氣通過畫中物象陰陽相生而獲取,使繪畫藝術形式渾然整一,“畫氣說”也強調畫面要表現出活潑潑的生命感,要求刻畫出物象之間的聯系和運動,以使畫面構成一個渾然融合的整體。這種活潑潑的內在生命蘊含表現在畫面任何部分之間都存在相互關聯、不可取舍,在郭熙的《早春圖》中山峰有序相互偎依成一個整體,中有冰雪融化的泉水在流淌,畫面顯示出萬木萌發、生機盎然的春天氣息。
參考文獻:
[1]鄧喬彬.宋代繪畫研究[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6.10 .
[2]彭興林.中國經典繪畫美學[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11.10 .
[3]倪志云編著.中國畫論名篇讀本[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3.05.
[4]薄松年編著.中國繪畫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3.05 .
[5]徐習文.理學影響下的宋代繪畫觀念[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0.07.
[6]胡建.大象大意 可游可居——郭熙<林泉高致>美學思想新探[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04.
[7]蔡罕.<林泉高致集>與郭熙的山水畫觀[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01.12.
[8]施榮華.論郭熙‘奪其造化的美學思想[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11.
[9]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北京:中華書局,1984: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