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同法

【摘 要】目的:探究高頻超聲聯合胸部CT對胸壁結核診斷的價值。方法:以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為研究時間段,將該時間段在我院治療的胸壁結核患者150例作為研究對象,患者接受高頻超聲檢查,以及胸部CT檢查,記錄高頻超聲診斷結果、胸部CT診斷結果以及高頻超聲聯合胸部CT診斷結果,進行對比分析。結果:在150例胸壁結核患者中,經由高頻超聲檢查確診的有120例,診斷符合率為80.00%,經由高頻超聲檢查確診的有114例,診斷符合率為76.00%,經由高頻超聲聯合胸部CT確診的有138例,診斷符合率為92.00%,高于單純高頻超聲檢查和胸部CT檢查,組間數據對比差異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結論:高頻超聲聯合胸部CT可準確檢出胸壁結核,在該疾病的臨床治療中具有準確指導意義,臨床應用價值高,值得推廣采用。
【關鍵詞】高頻超聲;胸部CT;胸壁結核;診斷價值
胸壁結核(tuberculosis of chest wall)是一種外科常見胸壁疾病,是一種由于肺部結合、胸膜結核所致的胸骨、肋骨、胸壁軟組織病變,多發于20至40歲青中年群體,男性發生率較高。[1]這一疾病常發生在乳腺與腋后線之間的第三至第七肋骨,在臨床上表現為冷膿瘍、慢性竇道,及低熱、虛弱無力、導航等結核感染癥狀。早日診斷,能夠讓患者在最佳時間得到治療,對于預后改善有著積極意義。此次試驗旨在探究高頻超聲聯合胸部CT對胸壁結核診斷的價值,現將試驗結果作如下報告:
1 資料及方法
1.1 基本資料
以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為研究時間段,將該時間段在我院治療的胸壁結核患者150例作為研究對象,采集患者基本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具體情況為:男性82例,女性68例,年齡最小者21歲,最大者68歲,平均年齡為(36.15±4.27)歲;病灶位于左側者69例(占比46.00%),右側者62例(占比41.33%),雙側均有病變者19例(占比12.67%);臨床表現為,有無痛性胸部腫物者60例(占比40.00%),疼痛性胸壁腫物47例(占比31.33%),胸部皮膚紅腫29例(占比19.33%),胸部皮膚潰爛且出現竇道14例(占比9.33%)。
1.2 方法
1.2.1 高頻超聲檢查 此次試驗選用德國西門子公司生產的G50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根據病灶部位,選擇仰臥位、側臥位或俯臥位,充分暴露病灶,將探頭頻率設置為7MHz,首先掃除胸壁疼痛部位及肋骨部位,通過顯示出來的灰階影響,觀察病灶區域的位置、大小、形態、內部結構,觀察病灶處回聲是否均勻及鈣化情況,觀察肋骨損傷程度。CDFI觀察病灶彩色血流信號,計算阻力指數,測定舒張末期峰值流速及收縮期峰值流速,觀察有無竇道,若有,測定其長度,探尋起始位置并在對應體表標記,觀察周邊組織有無被累及,觀察腋窩及頸部淋巴結是否腫大。
1.2.2 胸部CT檢查 此次試驗選用日本東芝公司生產的Activion 16層螺旋CT機,取仰臥位,頭部先進,自從肺尖掃描至肺底,掃描球管電壓設置為125kV,管電流設置為160至mA,先進行平掃,層厚設置為2mm,層間距設置為5mm,層厚及層間距均設置為4mm。隨后,進行增強掃描,掃描矩陣設置為512×512,層厚設置為2mm,螺距設置為1.0,以2.5ml/s的速度經肘靜脈團注入100ml的300mg/ml對比劑碘普羅胺注射液,注入后30s、60s進行動態掃描。檢查完畢后,靜坐觀察20min無異即可離去,檢查后多飲水。
1.3 判定標準
由兩位工作經驗豐富的影像學診斷醫師閱片,對患者病情進行判斷,記錄高頻超聲診斷結果、胸部CT診斷結果,以及高頻超聲聯合胸部CT診斷結果,計算符合率。
1.4 統計學分析
建立Microsoft Excel數據庫,應用SPSS24.0統計學軟件,對試驗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表現為百分率(%)的形式,兩組采用檢驗進行對比;計量資料表現為()的形式,兩組采用t檢驗進行對比,若P<0.05,說明組間對比存在顯著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高頻超聲診斷結果分析
在150例胸壁結核患者中,經由高頻超聲檢查確診的有120例,診斷符合率為80.00%,具體檢查情況為:回聲不均勻110例(占比73.33%),病灶內部異常95例(占比63.33%),“蟹足樣”竇道92例(占比61.33%),病灶內部鈣化58例(占比38.67%),病灶血流異常39例(占比16.00%),肋骨破壞17例(占比11.33%)。
2.2 胸部CT診斷結果分析
在150例胸壁結核患者中,經由高頻超聲檢查確診的有114例,診斷符合率為76.00%。具體檢查情況為:胸壁腫塊120例(占比80.00%),病灶內鈣化72例(占比48.00%),“蟹足樣”竇道58例(占比38.67%),肋骨破壞30例(占比20.00%)。
2.3 不同診斷方式的符合率對比
在胸壁結核的診斷符合率上,高頻超聲聯合胸部CT為92.00%,高于高頻超聲的80.00%,以及胸部CT的76.00%,組間數據對比差異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3 討論
胸壁結核患者接受胸部CT檢查可見胸部腫塊,肋骨周邊胸壁軟組織腫塊中央區以及關節周圍腫塊中音區密度較低,可見軟骨或肋骨破壞,并顯現出胸壁結核冷膿腫現象。胸部CT與高頻超聲檢查一樣,都能夠顯示出胸壁結核的發生部位、邊界及形態,形式病灶內鈣化情況。[2]
綜上所述:高頻超聲聯合胸部CT可準確檢出胸壁結核,在該疾病的臨床治療中具有準確指導意義,臨床應用價值高,值得推廣采用。
參考文獻
戰勇,羅飛,孫亞,等.超聲造影在肝占位性病變中的診斷價值[J].中國醫療設備,2016,(9):80-83.
朱文,劉濤,勞海軍,等.電視胸腔鏡經乳腺外下緣小切口隧道式胸壁結核病灶清除術一例[J].結核病與肺部健康雜志,2017,(1):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