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曉
實現可持續發展保證人類世界和自然的生生不息,這是自古以來人們所致力于追求和探索的,是人類發展價值理念和精神追求的體現。
(一)可持續發展是發展的應有之義
所謂科學發展是指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同時又不損害子孫后代利益的發展。從人類文明的誕生開始至今,在發展的過程中一直存在著人口、資源、環境三者之間關系的變化和發展。在前期的發展過程中,由于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等因素的影響,在發展的過程中對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和破壞,日益脆弱的生態環境承載著愈來愈多的人口增長的空前的資源消耗。隨著生產力和生產水平的不斷發展,隨著人們社會需求的逐步提升,但是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日益惡劣,生態環境問題成為備受人們關注的一個現實問題。綠色發展和生態環保成為一種全新的經濟發展形態。
(二)科學執政是可持續發展的最大體現
科學發展體現的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和價值追求。體現了黨對人民、對歷史、對自然高度負責的態度和擔當。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社會主要矛盾也發生了轉變,成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青山綠水是每個人在生活中所能享受到的最公平最普惠的民生,也是提升人們幸福指數和生活質量的關鍵所在。再科學執政的過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如何在發展中保護環境,這是對科學執政最大的難題和挑戰。在之前的發展中,經濟發展是粗放型模式,發展的過程中給環境造成了很大的壓力,雖然GDP有了高速的增長和社會物質財富增加迅速,但是這種只追求GDP增長,搞短期行為的發展,給環境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和破壞,直接影響了群眾的生活質量、使政府的公信力受到嚴重損害,造成群眾和政府之間的信任危機。科學發展所要實現的是使經濟的增長和環境的承受力相匹配,發展不以犧牲環境作為代價。科學發展是實現了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的可持續的發展,真正體現課科學執政的內涵和實質所在。
(三)可持續發展是中華民族的不懈追求
泱泱華夏,赫赫文明。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生生不息,歷來追求的是包容與協調,追求的是永續發展,注重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和平衡的狀態。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特別重視生態的建設和保護,尤其是進入新時代,我們發揚和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的生態文化和生態思想,并將之與新時代的社會發展相結合提出了新的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提出要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實現綠色發展、綠色生活建設美麗中國,讓人們能夠看得見山望得見誰,為我們的子孫后代留下寶貴的資源和一方凈土。
(四)可持續發展人類世界共同的重大課題
人們都喜歡用地球村來描述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我們的地球只有一個,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園。可持續發展關乎的是人類能否繁衍生息下去的最為根本的一個問題。在工業文明飛速發展的時代,社會生產力實現日新月異的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對自然環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壞,也破壞了我們自己賴以生存的根本,人類面臨的是生死存亡如何抉擇的重要問題。在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和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面前,人們開始對如何保護環境,如何實現良性發展進行了深刻的反思,開始積極尋找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和科學發展。致力于尋找一條注重科學發展、永續發展,與自然和諧、嶄新的發展道路。
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人類的共同追求和價值取向,全世界已經達成共識。實現永續發展要求我們必須把生態文明的建設放在一定的高度和非常重要的位置,做好戰略規劃,制定科學的制度安排,推動全社會廣泛參與。
(一)確立生態文明建設在社會主義事業中的戰略地位
戰略規劃是從宏觀層面對全局進行統一的部署和安排,戰略布局關乎著今后社會主義事業各項工作的統籌推進。在一個國家中,只有把生態保護放到全局的高度來謀劃,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重要發展戰略,才能實現綠色的發展更好的保護環境,實現人和自然的協調發展,給子孫后代留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條件和基礎。從黨的十八大開始,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全面的融入到社會主義事業各項工作的方方面面,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明確了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的方針政策
在黨的十八大上明確提出了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基本政策和根本方針。對在今后的發展中環境保護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形成了立體的環境保護的空間格局,引領了今后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轉變的方向,為實現兩個百年夢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指明了方向。
(三)為生態環境保護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證
制度是管根本、管全局、管長遠的。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建設,把制度優勢轉化成治理效能。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當然也離不開一系列強有力的制度安排和制度保障。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
(四)充分調動生態環境保護全民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馬克思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縱觀中國的歷史以及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如果沒有人民群眾的支持我們很難取得戰爭的最后勝利,實現中華民族的解放和獨立,這是歷史最好的證明。同樣,歷史還告訴我們,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的前進也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的共同追求,是新時代人民群眾新要求的重要內容,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應有的內容。同樣,保護生態環境更加需要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創造性。離開了人民群眾這個群體,生態文明建設和實現可持續發展最終會成為一句口號。從一開始,在企業發展中提倡構建綠色生產的政策導向,建立和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清潔能源產業等;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再到后來垃圾分類成為新時尚,從垃圾分類開始,引領人們綠色的生活方式,倡導簡約適度反對奢侈浪費;開展創建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和綠色出行等行動。從而在全社會營造一種濃厚的宣傳氛圍,號召人人參與、全民行動,充分匯聚起實現永續發展的強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