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軍

公元1828年2月14日是道光七年的除夕。這一天,道光皇帝的早餐菜譜是:“鴨子白菜鍋子一品,海參溜脊髓一品,溜野雞丸子一品,小炒肉一品,羊肉燉菠菜一品。”差不多是四菜一湯的水平。這還是在除夕,在時事維艱的道光七年即將過去的時刻,這是帝國領導人給自己的犒賞。
這天,道光依舊穿著打補丁的褲子,“衣非三浣不易”(一個月才換一套衣服,見《滿清外史》記載),依舊愁眉深鎖,為帝國捉襟見肘的日子做道德榜樣和國家表率。帝國的日子是越來越艱難,以至于他這個當皇帝的一天僅有早、晚兩次正餐。
早在道光元年的十一月初八,皇帝就發布了他的施政綱領——《聲色貨利論》。在這篇文章中,道光帝提倡節儉治國,表示:“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最重要的是皇帝身體力行,他經常派太監出宮去買燒餅,晚飯就和皇后以此為食,啃完燒餅立即上床睡覺,這樣做,還節約了燈油。他堅持使用普通的毛筆、硯臺工作,堅持每餐不過四樣菜肴的工作餐標準,以此引導國風民風。
國風果然被影響了。起碼在道光皇帝視線所及,很多官員都開始艱苦樸素起來。大學士兼領班軍機大臣曹振鏞率先穿上打補丁的褲子,其他朝中大臣也紛紛仿效。不過,在道光皇帝視線看不到的地方,很多官員依舊聲色犬馬,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一場宴席可以歷時三晝夜;一種豆腐可以有二十余種做法;一種豬肉也能做出五十多種花樣。所謂“大宴會則無月無之,小應酬則無日無之……終日送往迎來,聽戲宴會”。依然一派盛世光景。
但是,越節儉越貧困,帝國的財政狀況依然窘迫——就像當時朝中大臣向他質問的那樣——“豈愈奢則愈豐,愈儉則愈吝耶?”節儉在這個王朝成了原罪,原因是什么,他也不明白。由此,道光的節儉成了史上最強的節儉秀。
最大的問題還不在節儉,而在視野上。道光十八年是公元1838年,鴉片戰爭爆發前兩年。這年4月的某一天,江南道御史周頊給道光帝上了一道名為《通商以銀易貨不準鴉片抵交折》的折子,其中有一段文字大意是這樣的:
……外夷洋人對于中國內地的茶葉、大黃,一旦數月不吃,就會雙目失明、肚腸堵塞,直至喪命,與鴉片之害比較起來,威力當然要大得多。內地中國人并不都吸食鴉片,而外夷洋人必須食用茶葉大黃。外夷拿無用害人之物,尚能控制中國的利權,為什么中國不能用有益于人的東西,換來外洋的銀幣呢?今請皇上降旨,令沿海各省總督、巡撫,認真計議,對外夷購買茶葉、大黃,定出價格,只準用銀購買,不準用鴉片抵交。
以今天的視角望過去,這真是一段令人瞠目結舌的文字——茶葉、大黃比鴉片威力要大得多,甚至搖身一變為戰略武器,這樣的見識出自堂堂的江南道御史,簡直稱得上天方夜譚了。
令人奇怪的是,周頊的建議沒有招致他人的反對或嘲笑,反而引來一片贊同聲。漕運總督周天爵、福建巡撫魏元烺紛紛上疏支持周頊的建議。
一個王朝的視野終于在茶葉、大黃面前露了原形。道光在看過周頊的奏折后,立即“命兩廣總督鄧廷楨、廣東巡撫怡良、粵海關監督豫堃,審時度勢,相機辦理,以茶葉、大黃,震懾外夷”。
這,就是鴉片戰爭前夕大清帝國的備戰實情。帝國領導階層以一個英國人意想不到的角度進行了反擊。毫無疑問,這樣的反擊令人無語,堪稱道光朝的幽默。
兩年之后,道光朝的幽默在持續。道光二十年八月初四,鴉片戰爭一觸即發,英國人出兵已既成事實。打,還是不打,是一個問題。道光皇帝拿不定主意。
因為有一些問題他還找不到答案。比如中國與英國是否有陸路相通?是否可以經新疆打到英國本土;還比如英國女王的一些隱私問題。道光皇帝很好奇:“該女主年甫22歲。何以被推為一國之主?有無匹配?其夫何名何人,在該國現居何職?”他希望獲得這些問題的答案。
當然,道光到最后是得到答案了的。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3月,當第一次鴉片戰爭差不多結束的時候,道光皇帝通過廣東方面送來的兩名懂英語的通事(翻譯),總算弄清了以上若干問題的答案。不過,道光帝獲得的答案應該說是遲到的答案,也是代價昂貴的答案。他本應在戰爭之前就獲得,但是很遺憾,為了獲得它們,皇帝付出了“天朝”的尊嚴,以及國土。據《清宮述聞》記載:道光皇帝在戰敗后簽署《南京條約》之前的一個夜晚,繞殿逡巡,不停地拍案嘆息,直到五更時分,才用朱筆草書一紙(同意議和的批復),連稱自己對不起祖宗。
公正地說,道光皇帝其實很有自慚意識。他之前的五位皇帝,死后都建有“圣德神功”的碑樓,但他死后,卻沒有碑樓。兒子咸豐雖然為他撰寫了碑文,卻只刻在神道的陰面,不易被人察覺。這其實是一個皇帝的恥辱。因為清朝有制,凡皇帝有失國之尺地寸土者,不得建“圣德神功”碑樓。道光在鴉片戰爭之后丟了國土香港,已然是個有缺憾的皇帝,所以不能建“圣德神功”碑樓。關于這一點,道光是有自知之明的。他在諭旨中說:“謹案各陵五孔橋南,均有圣德碑亭……在我列祖列宗之功德,自應若是尊崇,昭滋來許。在朕則曷敢上擬鴻規,委稱顯號,而亦實無稱述之處,徒增后人之譏評,朕不敢也。”另外他在寫給兒子的遺詔中也反復交代:“如有撰述,可于小碑樓陰鐫刻。”以免招致后人“譏評”。
道光朝的年界是公元1821年至1850年。在此之前,這個王朝已經承平200年,外侮不敢近;但在此之后,帝國國運日益走衰。可以說在中國近代史的開局年代,不完美的男人道光最終畫下了一道不完美的曲線,令人遺憾,唏噓不已。
(摘自《乾隆的惆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