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東
摘 要:初中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階段,這主要是因為在這段時間內,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因此也就需要廣大教師積極提升對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輔導工作,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并且隨著新課程改革體系的不斷進加深,心理健康疏導工作也成為了現階段初中教學工作中的重點,要求廣大教師必須以實際情況出發,將有效的心理健康知識融入到課堂教學過程中去,全面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有利發展。
關鍵詞:疫情背景;初中學生;心理輔導;工作開展
心理健康輔導工作一直以來都是初中教學過程中所必須要面對的重要任務。特別是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教師在進行網絡授課的同時,也需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放置在學生的學習與班級的管理中,從而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基于此,就應該合理分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特點與本質,利用心理學、教育學與社會學的相關理論,結合教育教學特點與學生發展前景,利用網絡課堂授課,日常家校溝通及輔助等多種教學手段,幫助中學生獲取心理健康的相關知識,喚醒學生的自我意識與自我保護能力,同時在面對已經出現心理偏差或是形成心理障礙的學生,也要積極提供簡單且有效的心理服務,進一步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為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打下基礎。
1 積極提升教師心理健康教學素質與魅力
教師一直以來在學生學習過程中都肩負著重要的任務,特別是在心理健康方面,會直接給學生帶來一定的影響。而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進步,各種因素都會對教師的心理產生影響,使他們將自身的愛好強加在學生身上,或是給學生創設過多的學習壓力等,很容易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給學生帶來緊張的情緒,繼而造成不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素質養成的問題。基于此,教師就需要不斷強化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及能力,為學生展現出自身正直、積極的一面,繼而讓整個教學活動更加輕松活躍。同時教師還需要保證對自身人格魅力的創建,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對學生帶來非常嚴重的影響,如果教師能夠用較為樂觀的態度去面對學生,學生則也會在成長中獲得歡快與喜悅[1]。比如在現階段有很多短視頻中都體現出教師網絡授課的風趣性,有些教師甚至會將自家的貓咪帶上課堂,這樣就很容易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心理素質培養。此外教師也要合理提升自身在科學文化方面的建設,利用積極的學習心理狀態,去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空間,同時還要多利用課余時間去閱讀與心理健康教育有關的資料或書籍,合理掌握好學生在身心發展過程中的特點,培養他們自我調節的能力,進一步推動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利提升。
2 合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增強學生心理素質
教師在進行心理輔導的過程中,都會對教學手段進行不斷的革新,并結合網絡信息教育手段對不同的知識點予以統合,繼而將現代教學方式融入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去,從而促進心理健康輔導工作的有效提升。例如在疫情期間,多數學校都采用網絡授課的方式,因此教師可以運用網絡資源在自己授課的同時,播放出一些具有教育意義的紀錄片或是電影,然后讓學生對觀看的影片進行觀后感的書寫,通過文章了解到學生的心理變化。在網課下課后,可以讓學生與家長進行溝通與交流,以便于達成良好的教育效果。其次教師也可以利用網絡小游戲的方式,讓學生以心理健康為主題,合理開展互動,讓學生能夠在溝通交流的同時,發泄出心中的不滿,從而提升學生基本的學習能力,幫助學生進行自我緩解,促進身心健康的進一步發展。
3 充分創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增強學生心理健康
現階段師生關系已然不能像傳統那樣,教師負責嚴厲教學,學生看見教師就大氣不敢出。更多的是要能建立師生共同生活,共同進步的大環境,要讓教師成為學生的朋友[2]。并且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應該建立在人格的平等上,在學習中也要做到共同進步,相互感化,打破師生之間的隔閡,爭取做到時時與學生親密接觸,努力與學生搭建學習與溝通的大平臺。在疫情期間,教師更要以朋友、溝通者的身份去了解學生的心理意識,幫助學生體驗到關注、愛護與信任,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狀態,真正做到激發學生努力,刻苦學習,為自身之后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教師也要多與家長進行溝通,明白居家期間所發生的一系列情況,了解學生每天的心理動態,積極構建出良好的心理健康輔導氛圍。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新冠疫情問題影響的不斷加大,社會各界對于群眾的心理健康意識關注度也越來越高,特別是對學生而言,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也顯得越來越重要。采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來積極促進學生心理承受能力的提升,并利用心理教學的方式解決現階段中學生可能出現的相關心理問題,是目前素質教育的宗旨。教師必須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合理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理論,不斷加強教學方式,提升心理健康教學的有效性,為全面實現素質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俞彬彬.心靈溝通 對話賦能——疫情期間教師心理調適及家校溝通[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0(12):66-68.
[2] 何奎蓮,陳旭剛,宋俊杰.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學生的心理影響及建議[J].四川教育,2020(08):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