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林
詩歌是我國豐碩的文化遺產,學生從詩歌中吸取精華、陶冶情操,也是培養其創新精神的一條有效途徑。作為語文教師,如何通過詩歌教學使學生進一步了解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接受愛國主義熏陶和教育,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顯得尤為重要。有寫景、抒情、詠懷、借古諷今等。包含較為廣泛深刻的思想內涵。古詩教學歷來都是考察語文教師功底,檢測語文教學手段重要的砝碼。筆者一直從事語文教學,而且長期從事農村初中語文教學,作為一線的農村的語文教師,更應考慮學生的實情,農村學生基礎薄弱,接觸面窄等實際問題。在平常的教學中,針對古詩的學習,結合自己的實際教學經驗,我總結了以下教學方法:
1 在情景中教會學生讀詩
反復誦讀,讀中悟情。詩歌的特點是富于節奏美、韻律美和意境美,誦讀起來瑯瑯上口。在教學過程中,我堅持以誦讀為本,要求學生在理解基本詞義、句義的基礎上,通過反復誦讀,反復吟詠,體會古詩的韻律、意境。引導學生進行多種方式的誦讀,如:范讀、自由讀、個別讀、小組讀、配樂讀、背誦等,從形式各異的閱讀中領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詩中的意境,激發學生感情上的共鳴。為了使學生充分體會詩中的意境,我常常讓學生手拿扇子或書本扮演詩人誦讀古詩,使學生仿佛親臨其境,感悟詩意。如在教學《送孟浩然之廣陵》時,我讓學生手拿折扇,漫步吟詩,并配上悠揚的古箏伴奏,使學生融入詩境,殷殷離別之意躍然其中。同時,在指導誦讀時,我還注重引導學生自主誦讀,結合寫作背景,讓學生身臨其境,切身感受詩歌所帶來的魅力。比如我在教授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材的《觀滄海》時,我就注重誦讀的教學,誦讀的方式要靈活多變,并指導學生表情誦讀,同時在指導學生誦讀《觀滄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我要求學生會想象,把自己想象成策馬東征,指揮三軍的統帥。讀出氣勢,讀出豪邁。在誦讀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再造想象的能力和聯想的能力。這樣的誦讀下來,學生加深了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并且還鞏固學生對詩句記憶。學生的誦讀過程,提高了自身對《觀滄海》的理解,這樣的理解也促進了學生對《觀滄海》的誦讀。聯想、想象、理解、誦讀有機結合,讓學生真正地進入角色,身歷其境與詩中景、詩中情相融;與詩中人相通,充分地發揮主動性,讀出語言的味道,讀出語言的表現力、感染力。
2 在情景中教會學生品
我國古詩是我們五千年文化的精髓的一部分,意蘊深長雋永,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的沉淀。筆者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充分考慮農村學生的實情,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啟發學生的想象力,引導學生去感受、去品味、去理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指導學生抓詩眼,提示其豐富內涵,挖掘詩歌言外之音、弦外之音。比如我在教授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中的《天凈沙·秋思》時,我就指導學生從“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入手,去品味詩歌的主旨。這首小令旨在表達天涯淪落人的凄苦之情以此指導學生去理解作者所白描的十種景物。這十種景物有機的映襯文章主旨,使學生理解這些景物成為使“斷腸人”心碎腸斷的觸發物,使圖景帶上悲涼的氣氛。這樣下來,學生也就能很好的品味到景有情,情景妙合無痕。
3 在情景中教會學生會意
在教授古詩時,如果只是停留會讀、會品兩個階段還遠遠不夠。我們還要學會領會詩歌的寫作目的和藝術特色。筆者作為一線農村語文教師,要知道學生會意是很難的。因為農村學生對于詩歌的寫作目的和藝術特色把握較難,為了豐富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在詩歌教學中,我注重學生對詩歌寫作目的和藝術特色的分析。比如,我在教授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教材的《武陵春》時,注重作品由景而情,從神態舉止到內心波瀾,寫得既真率自然如行云流水,又跌宕起伏似浪峰波谷,形成一種凄婉徑直的詞風,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同時作品流露出作者在經歷了國家敗亡、家鄉淪陷、文物喪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的生活片段和思想情感的描寫,生動真切地表現了詞人暮春寡居時的凄婉、悲痛的情思。
古詩的教學結構可以多樣,教學方法千變萬化。古詩教學應以學生為本,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指導學生會讀、會品、會意,體味詩歌的情感。依據學情,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感和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