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春久 高陽 丁浩 趙潤澤



村村有烈士,家家有紅軍,山山埋忠骨。
大別山,革命的故鄉,紅軍的搖籃,英雄的山。英雄山上紅旗飄,見證著黨的初心和使命,傳承著“堅定執著理想”的不滅信念,紅色基因在英雄的新縣一代代薪火相傳。
田鋪大塆,這個大別山區養在深閨的一個偏僻小山村,因為2019年9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的到來,現在成了紅火的鄉村旅游打卡之地。
7月14日上午,新縣田鋪鄉田鋪大塆民宿“老家寒舍”店主韓光瑩正忙上忙下地打掃著房間。上衣兜里的手機不間斷地響起歡快的鈴聲,要么是咨詢床位價格,要么是商定日期行程,其中一個北京來電還詳細地了解了本地的疫情防控要求。“暑假到了,全國各地的客人陸續多了起來。”韓光瑩說,疫情的影響在逐漸減弱,訂房的人一天比一天多,雖然不像以前“一房難求”,但預計月入住率也能達到70%。
韓光瑩一家4口人,原來全靠他一人外出務工掙錢。2017年5月,他利用原有的農家小院改建成3間客房的民宿,中式廳堂、書齋茶室、餐廳廚房配置齊全。“原來在韓國船廠打工,四年間一天也沒有回來過,看似掙了不少錢,現在在家里不出門一年都能掙回來。”
“春臨農家”是田鋪大塆第一家開辦的農家樂飯館,2013年開辦的時候一年才掙幾百元錢,現在一年少說也能掙二三十萬元。臨近中午,女店主許秀清正忙得不可開交,熘、炸、炒、蒸、燉,一刻也停歇不下來,“中午好幾桌客,沒時間和你們聊,真不好意思。但有一句話必須要說,感謝黨的政策好啊!”
許秀清所說的“黨的政策好”,不僅是指黨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更是說新縣縣委、縣政府立足資源優勢,將旅游作為脫貧攻堅主抓手,大力實施旅游扶貧戰略,走出了一條通過發展全域旅游實現脫貧摘帽的新路子。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新縣視察調研時所指出的,“依托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和綠色生態資源發展鄉村旅游,搞活了農村經濟,是振興鄉村的好做法”。
新縣地處大別山腹地,是國家級貧困縣,還是大別山片區深度貧困縣,全縣37萬人,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2308戶41829人。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新縣耕地偏少,發展農業受限;環保承載壓力偏大,發展工業受困,因此形成了獨特的務工經濟,僅出國務工全縣常年就有4萬多人。
“全縣三分之一的人在縣外打工,還有三分之一集聚在縣城務工居住,農村里還剩有三分之一的人。”新縣扶貧辦主任黃成光說,“貧困人口基本都在農村,這些貧中之貧、困中之困,都是難啃的硬骨頭。”
“啃爛骨頭也要嚼出肉。”新縣西河景區管委會主任張一謀回想起當初立下的誓言,現在仍然記憶猶新。
出路在山,希望在游。新縣縣委、縣政府堅定旅游扶貧的發展思路,為避免千村一面,從全國各地聘請了500多個專家團隊,對新縣農村進行旅游規劃,九鎮十八灣,“一鎮一主題,一村一特色”。
2014年4月,初到周河鄉西河村的傳統村落西河灣,呈現在張一謀面前的情景是,外面僅有一條進村路,到了村頭人車都進不去;手機也沒有信號,打個電話要跑到山坡上大聲吆喝;年久失修的房舍、牲畜圈舍,倒的倒,塌的塌,各種垃圾到處都是,一片狼藉。全村1400多人,村里只剩下了39人。“別說是發展旅游,就是花錢請人來也沒人來。”張一謀說,他當場就對一起來調研的縣長說:“沒有錢,也沒有人,我能干個啥啊?”縣長毫不客氣地懟了他一句:“我要有錢有人,派你來干啥。”
一句話噎得張一謀半天沒吭聲,“我就不相信干不成它”,就是從那時候起,張一謀立下了“啃爛骨頭也要嚼出肉”的誓言。他說,烈士在山上看,群眾在山下盼,干不出個樣,愧對組織的信任和群眾的期待。
歷盡艱辛,西河灣的鄉村旅游紅火起來了,越來越多的原住村民回來了。尤其是有一幫80后、90后的返鄉創業大學生回到西河灣,做文創店、開民宿、開餐廳,西河灣成了他們的驕傲。近年來,西河村景區累計接待游客150余萬人次,實現旅游經濟收入3000多萬元,帶動1200余名群眾就業,人均年增收6000元。西河灣建檔立卡貧困戶26戶89人全部脫貧。貧困戶王家梅今年49歲,2015年在村里開辦了一家“觀音豆腐”坊,一天能賣幾百碗豆腐,一年能掙七八萬元,好日子讓她喜笑顏開,直言黨的政策真好,不出家門就能掙大錢。
留守老人、留守婦女、留守兒童,“三留守”問題不僅是解貧脫困的重點,也是農村社會問題需要關注的難點。革命老區新縣,“三留守”問題更加突出。箭廠河鄉戴畈村1138人,常住人口只有488人,光留守的婦女、兒童和老人就占了60%還多。60歲以上老人182人,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41人,留守老人127人。他們的生活壓力大,精神生活匱乏,兒童缺乏教育,婦女缺乏寄托,老人缺乏照顧。
“這些困難群體更是難中之難。”黃成光說,戴畈村是黃麻起義的策源地,新縣堅決不能讓紅色土地上的老鄉們漏掉一戶、落下一人。
“再難,只要我們動腦筋,就有出路和辦法,骨頭煮爛了也能熬出肉香味。”駐村第一書記陳孟輝說,戴畈村探索建立的全省第一個“三留守服務中心”,為扶貧解困、民生保障趟出了一條新路子。
“三留守服務中心”占地2000平方米,內設幸福影院、孝老活動室、廚房餐廳、康復中心、洗浴中心、兒童關愛中心等,委托新縣三紅社區服務中心和新縣小紅星兒童關愛中心兩個本土化社會組織負責日常運營。對留守老人,中心聘請有孝心護理員,通過居家養老服務系統、手機App和一鍵求助,第一時間快速回應老年人的需求,為留守老人提供以助潔、助餐、助醫和心理慰藉為主的居家養老服務;對留守兒童,重點開展心理疏導、文體活動、德育和安全教育,同時還有一些知識教育,學習禮儀、藝術和傳統文化等,而“挑大梁”的人員正是村里的留守婦女。村里采用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選拔素質較高的留守婦女為“孝心護理員”,為留守老人和兒童提供各種助力活動。
留守婦女變身幼師和護理員,既讓留守老人得到精神慰藉,又讓留守兒童得到了關愛,拓寬了就業,增加了收入,可謂是一舉三得。箭廠河鄉黨委書記胡冕說,“三留守服務中心”的創建,扭住了精準扶貧和破解“三留守”難題的牛鼻子,打破了僵局,解開了死結,蹚出了新路,變“包袱”為財富,為革命老區人民過上好日子作出了有益探索。
風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饑志越堅。革命火種之所以在大別山能絕處逢生、燎原千里,靠的正是“堅定執著理想”的不滅信念。新縣人民在“大別山精神”的鼓舞和激勵下,全員參與,將責任壓實到攻堅一線,夯實部門駐村幫扶責任,開展“大走訪、大宣傳、大幫扶”“清潔庭院、幸福家園”等活動,幫助貧困群眾改變環境面貌、精神面貌、家庭面貌,推動扶貧措施精準滴灌、扶貧政策落地生根,新縣城鄉舊貌換新顏。2018年8月,河南省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宣布新縣退出貧困縣序列。2019年年底,全縣貧困人口由2014年的12308戶41829人降至321戶875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32%。
“新縣將弘揚大別山精神與脫貧攻堅工作結合起來,教育引導廣大扶貧干部和貧困群眾從內心深處樹立理想信念,傳承優良作風,凝聚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強大合力,為鄉村振興積淀了濃厚的動力基礎。”新縣縣委書記呂旅表示,新縣人民一定要深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發揚紅色資源優勢,深入進行黨史軍史教育和優良傳統教育,把紅色基因一代代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