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媛
摘 要:在當前的高校校園中,學生面臨的環境愈加復雜,安全隱患、心理危機問題時有發生,很容易引起突發事件,對學生、高校發展造成負面影響。為了減少突發事件的發生,需要構建完善的學校管理預警機制,本文分析了預警機制構建的必要意義,探討高校學生管理中預警機制的構建措施。
關鍵詞:高校學生管理;預警機制;意義;措施
隨著高校的擴招,生源越來越復雜,在學分制模式下,對于學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面對各類競爭,大學生群體的安全隱患、心理危機時常發生,很容易形成突發事件,若把控不嚴,很有可能演化為嚴重的社會事件,因此,有必要構建相應的預警機制,將危機扼殺在萌芽階段。
一、學生管理視角下構建預警機制的必要意義
在如今的特殊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的心理、情緒、思想受到了高度關注,從小學開始,學生便接受全面、系統的思政教育,但是由于社會形勢復雜,少數學生思想出現了滑坡,心理狀態不佳,對學生自身發展造成了極為負面的影響。構建預警機制,具有兩個必要意義。
首先,在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下,社會對于人才綜合素質的要求日益提升,大學生群體的學習就業壓力也與日俱增,要想在學校中拔得頭籌,大學生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在專業學習上。進入大學后,學生也面臨更多的壓力。少數學生不適宜群體生活,在與同學相處的過程中,發生摩擦和糾紛;還有一些學生,本身家庭經濟情況不太理想,一方面要承受學業壓力,另一方面也要承受經濟壓力,在多方面壓力的影響下,可能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隨著學業結束,一些學生面臨專業知識不足、專業不對口等問題,出現了迷茫,甚至迷失自我,頹廢下去,因此,高校需要高度關注學生心理狀態的變化,構建與之相符的預警機制,避免學生的思想走入極端。
其次,互聯網、新媒體的發展,給學生管理工作帶來了更多的問題,在“互聯網+”時代下,學生享受著便利的互聯網大餐,但是也埋下了諸多隱患。網絡具有多面性特征,既有大量的學習資料、娛樂內容,也充滿暴力、虛假的信息,大學生涉世未深,他們需要具有良好的自控力和鑒別能力才能拒絕互聯網上的誘惑,而部分大學生由于自控力不強,出現了沉迷網絡、沉迷游戲,甚至走上了違法犯罪的不歸路,因此,構建相應的預警機制顯得極為必要。
除此之外,在如今的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面臨多校區化的問題,怎樣統一管理模式,解決學生群體中的心理健康問題,也是高校管理人員需要應對的重點問題,完善的預警機制,能夠通過層層管控的方式,幫助學生及時疏導不良情緒,解決問題,樹立正確的三觀,正視人生中的挫折和失敗,讓學生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二、高校學生管理中預警機制的構建
(一)制定預警教育機制
預警機制的建設目標是為了監測近期情況,為后續的處理提供參考,以便做好事前準備,降低突發事件發生率,對于大學生群體中存在的理想缺失、社會責任感淡薄、價值觀扭曲、誠信意識缺乏、團隊合作能力不強等問題,需要構建完善的預警教育機制。在機制的構建上,需要設置獨立的系統,負責收集與學生管理工作相關的各項信息,將心理健康中心、學習咨詢中心以及就業指導中心聯合起來,派出專人負責搜集信息,指派專人負責與學生在線交流,第一時間了解大學生群體的心理活動和真實想法,根據學生的訴求來解決問題,開展調查和研究,深入了解學生群體的大矛盾、思想狀態和自身傾向,根據學生意見來進行分析,找到事件源頭,及時解決問題。
同時,要注重決策和反饋。學生管理工作中的各項決策,都要以預警信息作為依據來開展,突出學生管理工作的實效性,將各種真實信息及時匯集起來,利用大數據、互聯網,全面、精準分析學生的思想行為,讓傳統的經驗決策被科學化的大數據決策所取代。為了提高管理工作的能效,還需要設置反饋系統,利用反饋系統來了解決策執行過程中的各種情況和問題,根據突發情況來及時調整,確保學生管理工作能夠有條不紊的進行。
(二)構建危機處理機制
在學生管理工作中,危機問題是不可避免的,高校有必要構建科學的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機制,突出機制的應急性和實用性,滿足學生管理工作中突發事件的解決需求。具體來看,需要制定如下幾個處理機制。
第一,制定消解機制。利用消減機制,更好地調節學生與學生、學生和教師之間的關系,構建和諧校園。在具體工作上,要讓溝通和交流變得常態化,由輔導員與學生交談,了解他們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憑借自身的閱歷經驗和人格魅力對學生開展指導。作為學生管理人員,要對自身的職責進行明確定位,做到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在溝通和管理活動中,要站在與學生平等的地位,并利用學生會、社團、心理咨詢平臺等擴大溝通渠道,優化消解機制的工作效率,共同來構建和諧校園,這種方式對于問題的初期解決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制定危機干預機制。大學生的成長經歷不同,思想層次、知識認知也略有差異,而他們社會閱歷少,容易意氣用事,偶爾會出現聚眾行為,將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破壞性后果,影響高校的正常秩序,需要引起重點關注。針對上述行為,要制定危機干預機制,及時進行處理,確保校園長治久安的發展。
第三,設置幫扶機制。大學生是首次離開自己熟悉的家鄉來到陌生的環境中,由于他們的性格不同,地域習俗不同,在進入高校校園后,學生之間可能會出現一些摩擦,學生管理工作的目標是為了更好的服務學生,這也是學生管理工作的目標和宗旨。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要以學生切身需求出發,從身體、心理方面全面幫扶,保證學生利益,并為他們提供創業、就業、求職等方面的信息資源。為此,有必要設置學生管理幫扶機制,開展專門的心理疏導課程,定期進行就業技能培訓,提高資助力度,讓經濟困難的大學生也可以順利完成學業,并完善信息檔案,構建和諧校園,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各類活動。
第四,構建動態處理機制。大學生群體中的意外事件大多是突發性的,針對超過安全范圍和穩定范圍的細微事件,也要高度重視,構建動態處理機制,采用識別辨認、診斷評估、實時警示的處理方式,揭示出突發事件的誘因,分析事件成因和發展過程,預測出事件可能出現的發展趨勢,第一時間解決。
(三)完善學籍預警機制
學籍預警機制以學分作為判別標準,根據學校學籍管理實施細則中的內容來處理,由輔導員、班主任、黨總支、學院辦公室對學分存在問題者,詳細登記在登記表格中,一學期不及格分數超過12分、一學年超過25分者,進行預警告知,為學生發送《學生預警告知通知書》。除了關于學分與學籍方面的內容外,對于態度不端正、常常曠課中,告知家長;對于沉迷于網游致使成績明顯下降者,告知家長;對于心理狀態存在不穩定傾向者,告知家長;對于透支消費者,告知家長;常有夜不歸宿、賭博行為者,告知家長。針對上述行為,同樣為家長發放《家長預警告知通知書》。在《家長預警告知通知書》中,明確家長、學校的義務,邀請家長參與到學生的教育、管理中;在《學生預警告知通知書》中,明確學校各項規章制度,要求學生認真履行學習義務,若依然不改正,在達到退學規定后,按照學校規章制度來嚴肅處理。在整個過程中,由學校、家長之間形成合力,由輔導員負責定期與家長溝通,相互督促,每個學期期末,將學生成績、學習表現發送至家長,及時搜集學生的深層思想動態、活動范圍、熱點問題等,做好預警工作。
(四)制定網絡輿情監控系統
網絡輿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在預警機制的構建上,也要高度重視網絡輿情。在這一方面,可以以大數據為依托,注重對信息的深度挖掘,構建多級預警監測網絡系統。由日常管理人員組成監控網,人員涵蓋專業教師、學生管理工作者、學生黨員、學生干部等,并設置信息預報平臺,確保信息可以及時披露,挖掘日常生活、學習中的各項數據,對網絡輿情進行實時監測。針對信息的反饋,要做到及時、有效,挖掘一手資料,用柱狀圖、餅狀圖等方式來縱向、橫向分析結果,形成動態列表,提高工作效率。對于網絡輿情監控系統中的內容,涵蓋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報道注冊信息。在學生入學,正式注冊后,獲取的信息準確性非常高,這一階段,要求學生詳細填寫家校聯系表,組織家長微信群,與家長取得聯系,每學期學生在開學報道時,都要注冊。
第二,課堂考勤信息。加強課堂考核是在校園內部營造學風的保障因素,對此,要求任課教師、輔導員每日檢查到課率,將信息記錄至預警系統,及時予以警示,根據學生的曠課情況進行詳細分析,聯合家長進行針對性的管理和教育。
第三,考試紀律。將每次考試的違紀信息記錄下來,對于高危學生,進行針對性指導,發揮系統的預防和警示作用。
第四,成績信息。詳細搜集教務網信息,進行詳細比較,讓學生知曉自己的成績分布情況,發現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利用網絡輿情監控系統來分析各年級、各專業學生情況,利用各類非強制性手段來進行指導,能夠將問題扼殺在萌芽外,起到理想的預警防范作用。
三、結語
高校是大學生重要的社交、學習場所,在開放化的校園中,常存在一些危機和隱患,而學生管理工作也是高校管理任務的重點,在學生綜合素質培養上,起著重要作用。構建學生管理預警機制,是時代對高校提出的客觀要求,在設置了預警機制后,構建起家長、學校、學校的平等溝通平臺,形成了齊抓共管的新局面,在校園內部創設出良好的學風,也能夠真正做到人性化管理,讓學生滿意、家長放心,提高學生管理工作的質量。
參考文獻:
[1]丁蕊.大數據時代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面臨的挑戰與對策分析[J].西部素質教育,2017(19):206.
[2]杜大鵬.大數據時代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挑戰與對策分析[J].科技展望,2016(16):340.
[3]戰燕.“以學生為本”高校學生工作服務功能的實現路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29(6):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