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珂
一、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帶來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的變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1]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使思想政治教育各個環(huán)節(jié)中矛盾的各方面發(fā)生質與量的改變,并在此基礎上產生新的矛盾不平衡性,進而催生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具體而言,就是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引起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教育主客體之間的關系、教育環(huán)體和價體發(fā)生相應的改變,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呈現出新的特點。一方面,新時代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不僅包含對物質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包含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huán)境等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內核集中體現為道德精神需求。這一時期人們道德精神需求的種類日益增長,需求結構上也呈現多層次的特征。另一方面,人們在日漸富足的條件下,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涵養(yǎng)德性和培育品格方面提出了更高的價值要求。而在實際教育過程中,德性涵養(yǎng)效果并不凸顯。這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開始發(fā)生變化,“轉變?yōu)槿藗儗M足多樣性、多層次性的道德精神需求和思想政治教育對人的德性涵養(yǎng)效果不凸顯之間的矛盾。”[2]要解決這一矛盾持續(xù)提升思政課教學效果離不開實踐這一重要手段。
二、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育人的路徑
(一)增強人才培養(yǎng)方案制定的針對性,明確育人目標
一是,在人才培養(yǎng)方案制定過程中,要充分考慮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道德精神需求種類的增長,將解決思想困惑、發(fā)展自由個性、提升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價值判斷能力、精神自我完善、樹立正確價值觀念等方面的需求,結合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制定契合專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二是,充分考慮不同受教育者群體的不同思想特征和需求層次,制定契合年齡階段和年齡特征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
(二)發(fā)揮思政課主渠道作用,堅持理性認知與情感認同并重
孔子云:“親其師,信其道?!彼颊處熓紫葢蔀榇髮W生的熱心引路人,從學生不同的精神訴求出發(fā),有針對性地因材施教,對學生進行思政課教學的同時,還應圍繞教育培訓、勤工助學、交友戀愛、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維護權益、休閑娛樂等與學生學習和生活息息相關的方面展開教學活動。思政教師還要善于傾聽學生的真實想法,讓他們感受到教師的誠意和學校的關懷,從而強化他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心甘情愿地將自己的命運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聯(lián)系起來,并愿為之奮斗終身。
(三)加強特色校園文化體系建設,構筑精神高地
第一,注重校園物質文化的標志功能。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基礎。校園的物質設施具有一定的文化承載作用,是學校傳統(tǒng)的保存與傳遞,對學生的價值觀念與態(tài)度產生影響。在校園中可以依托一些有特色的標志性構筑物,將校園精神融入校園的各個角落。
第二,提升校園精神文化的凝聚力。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來源于學校辦學歷史,依托于學校未來發(fā)展,彰顯師生的風采和學校的風貌。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應借助本校的特色節(jié)日,如校慶日、文化節(jié)等,弘揚優(yōu)秀校友的事跡,借助校碑、校訓、校歌,達到提升校園文化凝聚力的作用。
第三,重視校園制度文化的激勵作用。校園制度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制度保障,有利于維護正常的教學和生活秩序,對師生的行為進行規(guī)范和約束。在制度文化建設過程中,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引導新時代青年學生通過實踐過程滿足自身道德精神需求。
第四,加強校園行為文化的育人功能。行為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載體,是對制度文化的檢驗,還能豐富物質文化的內涵。校園行為文化建設的重點在于發(fā)揮主體作用,激發(fā)師生的主觀能動性。
(四)創(chuàng)新實踐教學,開設第二課堂
創(chuàng)新實踐教學是實踐育人日益增進的重視程度與實際效果成正比的重要源泉。思政課要改變單一的課堂教學,將思政課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離不開創(chuàng)新實踐教學。首先,應該從強化“生活化教學”的理念開始,關注知識在實際運用過程中的進一步生成與建構,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及教學評價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緊密聯(lián)系社會生活、受教育者的道德精神需求,厘清小課堂和大課堂的結合路徑。其次,在創(chuàng)新實踐教學過程中,各高??梢愿鶕约簩嶋H情況及各自的特色,開設第二課堂,比如,建設校園小型黨史紀念館,用照片、畫冊、微動畫等方式,再現革命場景,講好革命故事,展現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文化,并定期在各個高校的黨史紀念館輪流展覽優(yōu)秀作品。講解員由高校各班級學生輪流擔任,并進行一定的崗前培訓。讓學生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了解我們的革命文化、牢記我們的革命歷史,引導他們通過做好一件具體而平凡的小事,尋得人生的價值。
綜上所述,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如何持續(xù)提升教學效果,以此來滿足青年學生多樣性、多層次和多方面的道德精神需求,離不開實踐活動的持續(xù)性鍛造與實踐品格的持久性錘煉。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
[2]孫夢嬋.論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02):63-67.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張耀燦等.思想政治教學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江家城、寇清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tǒng)一的基本依據、推進路徑與內在要求[J].思想教育研究,2019(07):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