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濤
《別了,司徒雷登》是毛澤東于1949年8月18日發表的一篇文章,抨擊艾奇遜發表的《美國與中國的關系》白皮書和美國扶持國民黨發動內戰的政策,向美帝國主義告別,表達了無限的豪邁和樂觀。《別了,“不列顛尼亞”》是新華社記者周樹春、楊國強、徐興堂、胥曉婷于1997年7月1日合寫的一篇短新聞,向英國在香港的殖民統治告別,表達了民族強盛的自豪感。兩篇文章從題目到民族感情都一脈相承。
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分別時的客套話也十分講究。古人經常使用“告辭”“就此別過”“后會有期”“再會”等詞語進行道別。從近代開始“再見”成為了告別時的通用語,表達著再次見到的美好期盼。“別了”這個詞,根據文獻搜索,最早頻繁使用是在元曲中,,多使用于書面語,多表達離別的無奈和哀傷,與其他的告別詞不同之處在于“一別便是永訣”,在生活中不常用。
“別了”一詞被當代中國人民普遍理解和使用,與《別了,司徒雷登》這篇文章緊密相關。這篇文章寫在新中國誕生前夕,是中華民族向帝國主義列強欺凌史的告別宣言。不說“再見”,只道“永別”,“別了”一詞被賦予了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司徒雷登有兩個身份,一個是“教育家”,一個是“美國駐華大使”。前者為中國教育事業做出貢獻而廣受贊譽,后者因維護美帝國主義在華利益并企圖分裂中國而聲名狼藉。
1876年,他出生于中國杭州一個美國傳教士家庭,11歲回到美國,接受系統教育之后再次回到中國創辦了燕京大學。他四處籌募巨款,招攬名師,自己卻一生簡樸,素無積蓄。燕京大學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和著名學者,這讓司徒雷登在中國具有很高的聲望。
1945年2月,美國在雅爾塔會議上與蘇聯達成分割遠東的秘密協定,意圖在太平洋戰爭結束后,美蘇以中國長城為界南北劃分勢力范圍。1945年4月,羅斯福逝世,落實雅爾塔秘密協定的任務轉到馬歇爾身上,他相中了司徒雷登,1946年的7月司徒雷登被正式任命為美國駐華大使。他忠實執行了美國分裂中國的政策,為國民黨提供武器,并幫助部署兵力。眼看國民黨要垮臺,又推動國共劃江而治,甚至給美國政府提出讓中國再陷軍閥割據的建議。1949年5月解放軍橫渡長江,為避免中國倒向蘇聯,司徒雷登向美國國內提出承認中共新政權的建議,遭到拒絕,無奈回國。
此后,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采用種種策略,企圖扼殺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甚至不惜發動朝鮮戰爭,中國人民歷經血與火的考驗,將帝國主義的欺凌史掃進了垃圾桶。
別了,“不列顛尼亞”,既是向不列顛尼亞號郵輪告別,也是向英國在香港的殖民統治告別。“不列顛尼亞”是一艘船,香港回歸交接儀式后,查爾斯王子和離任港督彭定康乘坐的游輪名字叫作“不列顛尼亞”號。“不列顛尼亞”也指英國。不列顛尼亞(英文:Britannia)是羅馬帝國對不列顛島的古意大利語稱呼。現代英國的全稱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其中大不列顛就是指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以及愛爾蘭島東北部的一系列島嶼。
第一次鴉片戰爭清政府戰敗,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政府再次戰敗,1860年簽訂《北京條約》,將九龍半島交給英國管治。1898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深圳河以南,界限街以北的230塊大小島嶼總計975.1平方公里的土地租借給英國,并將租借地稱為“新界”,租期99年,從1898年7月1日開始,至1997年6月30日期滿。1982年開始,中英雙方經過多達22輪談判,最終在1984年簽署《中英聯合聲明》,決定從1997年7月1日起,中國在香港成立特別行政區,開始對香港重新行使主權和治權。
香港回歸并非一帆風順,作為曾經的“日不落帝國”,英國殖民地曾遍布全世界。1979年上臺的英國第一位女首相撒切爾夫人,因作風強硬,被稱為“鐵娘子”。1982年她發動馬島戰爭,從阿根廷手中奪回了馬島的控制權,在勝利之后訪華,提出在1997年之后,繼續維持對整個香港的管轄,被鄧小平拒絕。在后來的談判中,以主權換治權、不在香港駐軍等均被中方拒絕,歸根結底是祖國的強大賦予了我們向殖民統治告別的底氣,中國不是阿根廷,中國有收復香港的決心、勇氣和實力。
別了,司徒雷登,美國等國家在之后不惜發動朝鮮戰爭意圖扼殺新中國。別了,不列顛尼亞,英國、美國等國家在之后也始終沒有停止攪亂香港的圖謀,1997年掀起金融危機沖擊香港金融市場,2013年挑動“占領中環”非法集會,2019年煽動香港暴亂,均被祖國一一化解。中國的崛起已經勢不可擋,帝國主義的殖民史、欺壓史都將一“別”不復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