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雪梅 馬吉德
摘要:城市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產物,是社會進步發展的必然結果。海灣阿拉伯國家雖盛產石油和天然氣,但土地沙化,綠地有限,在城市規劃、建設方面人力資源匱乏。因此,城市建設方面仍需借助他國幫助,尤其是綠色城市建設方面。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和資源危機,綠色城市發展是未來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我國“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不斷深入推進,我國與海灣阿拉伯國家在能源、新興工業、農業、旅游業和貿易方面有了長足的合作,且我國在綠色城市建設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未來,應積極開辟與海灣國家在綠色城市建設方面的交流合作,實現進一步的合作共贏。本文就我國與海灣阿拉伯國家綠色城市建設方面合作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意義進行探討,為中國與海灣阿拉伯國家開辟更廣泛的合作領域提供些許的路徑。
關鍵詞:中國;海灣阿拉伯國家;綠色城市;建設
1 引言
“城市”一詞英文為Urban,源自拉丁文Urbs,意為城市的生活,其含義在于市民可以享受公民權利,過一種公共生活的地方。《說文解字》注釋城市為:“城,廓也,都邑之地,筑此以資保障也”。“筑城以衛君,造廓以守民”,即一種防御性的構筑物。市:“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即交易場所。因此,城市是有著商業交換和防御職能的居民點。
當城市急速發展引發一系列污染環境的生態問題且直接影響人類正常生活時,綠色城市是環保型城市的代名詞,是未來城市發展與建設的主要方向,而生態文明則是其核心內涵,通過對城市綠色空間的擴大,全民環保意識的宣傳與提升,進一步加大全民對綠色生活方式的選擇與追求,如綠色出行、低碳生活、垃圾分類等與衣、食、住、行等相關方面生活方式的改變,即選擇綠色生活方式,從而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綠色城市的建設與綠色基礎設施建設直接相關,其中綠色基礎設施是建立在生態理論的基礎上,針對公路、市政下水管網等市政支持系統即灰色基礎設施和醫院、學校等社會基礎設施為根本,將城市開敞空間、森林、野生動植物、公園和其他自然地域形成的綠色網絡,以支持城市和社區的發展。它是內部連接性的自然區域及開放空間的網絡,以及可能附帶的工程設施,這一網絡具有自然生態體系功能和價值,為人類和野生動物提供自然場所,如作為棲息地、凈水源、遷徙通道,它們總體構成保證環境、社會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框架。這些綠色基礎設施具有供應服務功能(當地食物、生產都市、物質資源、淡水、地下水形成、遺傳資源、侵蝕預防和土壤肥力、生物控制、防止噪聲、生命結構等)、生態服務功能或文化服務功能(娛樂、心理和身體健康、旅游和當地景點、審美體驗和靈感、文化價值觀和提供信息、適應性管理、審美經驗和靈感、健康城市、自維系環境、無壓力環境、城市農業等)。
近幾年來,中國政府在綠色生態建設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績,將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列為國策,加大了對綠色城市的管理效力,也取得了顯著成效,在呼吁全民注重環境保護意識采取不同措施強化對公民的低碳綠色教育,樹立了全民參與低碳綠色城市建設的理念和意識。在保護城市生態環境,城市綠地覆蓋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正如貴陽市其城市綠地覆蓋率達到46.8%,福州市更是如同一個天然氧吧,京津冀地區城市綠地覆蓋率逐年增加;海南省著力打造了生態園區;青海省三江源生態區更是重視清潔能源的開發和利用。發展綠色經濟已然成為中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人與自然的關系才會更加的和諧。我國在綠色城市建設方面的可喜成績值得海灣阿拉伯國家學習和借鑒。
2 我國與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概況
海灣阿拉伯國家主要指沙特阿拉伯王國、阿曼王國、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巴林、卡塔爾和科威特,這六個國家也是阿拉伯海灣合作委員會主要成員國即海合會成員國,這些國家位于“一帶一路”西部的交匯區域,其地理位置優越,是中東地區的重要區域,該區域石油和天然氣儲備豐富,其經濟發展主要以單一的石油經濟為主,但該地區石油生產卻直接影響世界石油市場價格,也直接影響著整個中東地區的和平與安寧。因此,石油改變了海灣阿拉伯各國的命運,但未來國家的發展如果一直依賴石油是否會有可持續性
是擺在海灣各國面前一個極其嚴峻的問題。近年來,各國深感經濟多元化發展的重要性,積極支持經濟多元化發展,在啟動海合會成員國關稅同盟、建立共同市場以及實現貨幣聯盟的基礎上,成立了多個經濟技術合作機構和聯合體。正如投資60億美元的海灣國家電網聯網計劃2010年完成全部工程,現已開發合作項目共400余項。
近年來,海灣各國與我國在石化產業建設、制造業、金融業、旅游業、制造業和基礎設施建設和項目工程等方面均有合作。目前,有3個海合會國家同中國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有5個國家為亞投行的創始會員國,有3個海灣阿拉伯國家與中國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的合作文件。我國每年從沙特進口原油和其衍生品,與此同時,也出口大量的輕工業產品,承攬基建、城市改造等不同項目雙方已建立兩國高級別委員會,簽署了涉及共建“一帶一路”及產能、能源、通信、環境、文化、航天、科技等領域14項合作文件。同樣,我國與其他幾個海灣國家的合作日趨增長。2015年,中國從該地區的原油進口總量達到1.1億噸;和海灣阿拉伯國家的貿易額達到1368億美元,非金融類項目投資額為86億美元。正如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張明在中國—海灣國家經濟合作智庫峰會發言指出:“中國和海灣阿拉伯國家可在五方面開展合作:共同倡導發展促進和平的理念;依托互聯網帶動產能合作;構建合作新平臺,培育增長動力;相向而行,推進中海自貿區建設以及密切人文交流,實現民心相通”。
3 我國與海灣阿拉伯國家綠色城市建設合作必要性
城市化發展帶來了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高污染、高碳排放、缺乏生態功能。傳統的灰色雨水基礎,設施難以支撐城市生態建設。海灣各國也是如此,廣袤的沙漠更需要大量綠色植被,以消除石油生產所帶來的污染。研究表明,海灣石油污染將使生長在淺海海洋生物面臨滅頂之災。同時也有專家們指出,由于整個海灣受到污染,至少10年之內,海灣國家將無漁業可言。基于此,海灣各國積極開拓多元經濟,力求擺脫石油的完全束縛。阿聯酋、阿曼、卡塔爾等國家積極開發太陽能、水能等清潔能源,大量開發城市旅游項目,在沒有受污染的海岸建立豪華賓館,從他國引進綠色植被,僅沙特每年使用在城市綠色植被建設方面費用龐大,且逐年增長。因此,推動綠色城市建設與合作將是中國和海灣阿拉伯國家之間一種新的合作平臺,將為我國與海灣各國的合作增添更大的動力。
3.1 中國綠色城市規劃建設日趨完善
中國人口眾多,已將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列為基本國策,綠色城市發展建設是國家經濟可持續性發展的必然選擇,建立了符合中國特色的綠色城市建設策略。2015年,中國一阿拉伯國家綠化博覽會在銀川綠博園盛大開幕,向世界全方位展示了中阿綠化建設成果,與國內外城市園林綠化領域交流了新技術、新理念、新成果,讓中國特色的綠色城市建設的新理念與新思維傳遞給了絲路沿線國家。
3.2 中國節能減碳政策有新的方向
為推進中國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一系列的政策法規奠定了基礎。國家已有明確的《城市綠化規劃建設指標的規定》(建城[1993]784號)和《城市綠地分類標準》CJJ/T85-2002等。這些律法能夠合理確定城市綠地(包括公園綠地、生產綠地、綠地防護、風景林地)和道路綠化、水體綠化以及重要的生態景觀區域等,在規劃時統一考慮,合理安排,形成了獨特的布局。
3.3 中國綠色城市的構建機制較為完善
中國已制定了構建綠色政策指標即是否再開發棕色地帶、是否通過區劃確定環境敏感區、是否對有利環境的交通給予稅收優惠、是否限制停車場的面積、是否購買和租賃節能汽車以及生態工業園的建立、產業集群的發展、生態村工程、項目和土地使用規劃項目,推行執行綠色政策的方法,有效地保障了綠色城市建設。眾所周知,經濟發展推動城市建設,通過對美國1990年普查數據分析總結:富裕地區的政府更可能執行綠色政策,教育在促進環保的過程起重要作用。海灣地區的國家是少有的富裕國家,綠色城市建設是當下這些國家最為重視的發展環節。海灣阿拉伯國家為加強非能源領域的優勢,積極出招。正如沙特提出的《愿景2030》(Vision2030)中提及的城市更新現代化、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全國性天然氣管網、數字技術裝備等。在此方面,我國完全有充足的人力資源彌補其不足,在規劃、設計、改造、建設等方面完全有能力擔當,在其綠色城市建設方面出謀劃策,實現更寬泛領域的合作共贏。
4 我國與海灣阿拉伯國家綠色城市建設合作機制
4.1 經濟層面的穩定性
生態型建筑建設的投資一次性回報率較低,大多以長期回報為其建設較為誘人的原因。初期投資較大,但收益回報所需時間較長,這就使許多投資者心從膽怯或望而卻步。甚至更多的生態型回報率為零。但即使如此,海灣各國均是依賴石油得以富國強國的國家,國家富裕,人民生活穩定,但長期以來,飽受石油開采對水資源的污染,正如沙特年產值4000萬美元的捕蝦業長期受到破壞;其次發電廠、石油化工廠等需要海水冷卻,海水淡化也受到威脅,給城市居民生活造成困難,其他海灣國家也有相同的情況發生。因此,沙特政府在2016年4月25日頒布的《愿景2030》其目的就是要逐漸擺脫對石油的嚴重依賴,發展多元經濟,以旅游業基礎,在綠色環保設施建設方面大量投資,對綠色基礎設施進行建設,將部分城市進行重新改造,建設城市中心花園、公園以及綠色環帶。修建一系列的綠色環帶,將城市建設成為具有綠色環帶包圍,且依各種工業企業性質、規模、生產協作關系和運輸要求為系統,形成工業區的綠地,讓生產與生活相結合,組成一個相對完整地區的綠地,在改變城市沙化的同時,促進其綠色城市建設。其次,海灣國家綠色植被有限,迫切需要生態型建筑以保障全民的生活環境和國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對綠色城市的建設更是舍得投資。
4.2 政策法規的健全性
為了使綠化工作深入人心,成為公民的義務,阿聯酋首都阿布扎比規定每年3月6日為全民植樹節,專門成立植樹綠化機構,城市到處懸掛“愛護您的城市清潔”“愛護您的花草樹木”等標語,深知沒有綠化,無法談及城市現代化,并專門培育適合當地沙漠氣候和土壤的熱帶抗旱植被,增加海水淡化工廠的淡水產量。該城市規劃局規定,任何單位或個人在建房規劃中,必須劃定綠地面積,否則不予批準,從而控制城市土地沙化,改善生態環境。因此,石油給海灣人民帶來財富的同時,也給他們帶來了嚴重的污染問題,其危害是非常顯見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氣候反常,海洋風暴增多,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積增大,過暖的氣候導致越來越多的動物滅絕,生物鏈被破壞,病蟲害增加等一系列問題均是海灣各國共同面臨的問題。
4.3 技術層面的成熟性
根據歐洲JRC的預測,到2030年世界可再生能源將在總能源結構中占到30%以上,太陽能光伏發電在世界總電力的供應中達到10%以上;2040年可再生能源占總能耗50%以上,太陽能光伏發電將占總電力的20%以上;到21世紀末,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中占到80%以上,太陽能發電達到60%以上。
海灣國家在內的中東地區是世界上全年總輻射量或日照總時數最大的地區之一,是世界太陽能資源最豐富地區之一。因此,建立以高技術為核心的綜合化、規模化城市生態模式構建勢在必行。海灣國家在利用太陽能和潮汐能方面的開發和利用仍需大幅度提升,可積極利用當地日照強、時間長的特點,積極推動太陽能、潮汐能等清潔能源的提升開發,為新型城市建設開辟更多路徑。
4.4 整體框架建構的合理性
海灣國家城市發展缺乏一個整體框架和系統性,而局限于微觀層面的、某一專業領域的有限探索與被動實踐(如設計人員關于建筑通風、供熱或是材料的專項研究和局部運用),屬于一種被動式、非普遍和散點式的生態探索。海灣國家水資源較為豐富,鑒于水資源顯著的特點是可再生、無污染。因此,開發水能對江河的綜合治理和綜合利用具有積極的作用,對促進海灣經濟的發展,改善能源結構,緩解由于消耗石油資源所帶來的環境污染有重要意義。因此,協助海灣各國發展水資源的進一步開發和利用,將其放在優先發展的地位,促進我國與海灣阿拉伯各國在水資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深層次合作應成為未來綠色城市建設合作的一個新高地。
5 結語
綠色城市建設是世界各國未來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應對能源危機、污染危機以及保護地球與人類生態環境的最佳途徑。中國與海灣阿拉伯各國城市建設領域的合作前景非常廣闊。因此,尋求適合海灣阿拉伯國家城市綠色生態化建設路徑應成為中國“一帶一路”倡議推行中的一項發展戰略之一,在與這些國家綠色城市建設的合作過程,也是對具有中國特色的以經濟發展促進城市建設以及中國綠色城市建設發展戰略的深層次推廣。
參考文獻:
[1]趙和生.城市規劃與城市發展[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9.
[2]凌明泉.我國低碳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國市場,2012(22):125-126.
[3]周宏春.走中國特色的低碳綠色發展之路[J].再生資源與循環經濟,2011(0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