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娟華

摘?要?2011版《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它要求的是完善和豐富學生的數學學習方法,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實現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教學。
關鍵詞?去偽求真;去腐為奇;去繁為簡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20)23-0165-01
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然而,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課程標準指引下的教學行為空有其表,課堂上經常出現假合作、假探索、假交流、為了動手而動手做的探究活動,學生按照老師的安排走上一條形式化的道路。如何精準使用這些教學方式,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以體現,潛能得到開發,并讓數學課堂模式更為有效呢?生本教育的“以生為本”就是為學生的好學而設計的教育,先做后學,先學后教,教少學多,以學定教,不教而教,引導學生自己活動起來去獲得知識,去解決問題,讓主體的學生學得生動、活潑。
一、去偽求真,讓學生釋放最真實的想法
“小組假合作、學生假思索”等現象在平時的教學中是經常遇到的問題。特別是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只有匯報,沒有傾聽;只有操作,沒有分工;只匯報難的,雷同現象較多……這些現象經常讓老師頭疼。
1.課堂上很多學生不愿意發言,那是因為學生對新知識一無所知,心里沒有底氣。在生本課堂實施的過程中,老師們給學生的“課前小研究”的內容充分體現簡單、根本、開放。如:
《長度單位:厘米》課前小研究
試一試,量一量:這條線段的長度是多少厘米,說說你是怎么量的?
這樣,學生能夠根據小研究,合作交流,帶來更激烈地思維碰撞。學生通過大量的比較之后,就能發現:線段的一端對準0刻度,另一端對準數字幾就是幾厘米這種方法更簡單,可以避免出現計算上的錯誤。
2.在小組活動中,讓學生學會傾聽,學會討論,學會表達與交流意見,學會組織和評價,是小組合作學習的主要技能與方法,要形成這些合作學習技能,就需要老師事先明確合作規則,包括如何傾聽別人的意見,如何開展討論,如何表達自己的見解,如何糾正他人的錯誤,如何吸取他人的長處,如何歸納眾人的意見等。同時要求學生要做到:一認真聽每位同學的發言;二概括別人的發言要點,培養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聽后提出自己的見解,提高學生質疑、評價的能力。這樣要求下的反復訓練,學生不但養成了專心聽的習慣,調動主動參與的積極性,而且培養了學生相互尊重的品質,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的習慣。
二、去腐為奇,讓學生自主生成的資源提升課堂效率
作為一個活生生的生命體,學生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從而使課堂呈現豐富性、多變性和復雜性。學生在復雜多變的教學情境的相互作用中不可避免地產生新的問題、產生新的學習目標,在課堂上生成的資源更具誘惑力。
比如,在教授“兩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的時候,結合生活中的情境,研究在大樓有24戶人家,每家收8元的清潔費,一共要收多少錢?(要求不用計算器,研究計算的方法)
學生交流匯報:
方法一:我是用24個8相加得出了192元。
方法二:我也是用24個8得出了192元,但是我有好方法,先算9戶人家的錢8列式是9×8=72,再算9戶人家的錢列式是9×8=72,最后算6戶人家的錢列式是6×8=48,再把三次算出來的得數加起來72+72+48=192元。
方法三:我知道24個8和8個24的列式都可以是24×8,為了方便計算我就用8個24相加也得到192。
老師的層層呵護,老師的循循指導,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老師把“錯誤”留給學生,促使他們的反思,使他們的拓寬思維,把問題交還給學生,讓他們在探究中不斷修正,妙解就會在對話中逐漸生成。
三、去繁為簡,讓課堂40分鐘閃現更璀璨的光芒
生本教育“個人學——小組學——全班學——老師點撥學”的教學模式,使數學課堂更加簡明,層次更加清晰,這個教學模式很好地擴展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沉浸在生動、緊張、活躍、和諧的課堂氣氛中。
總之,生本的動態課堂不僅是“老師、學生、教材”之間傳遞信息的場所,更是師生知識共享、情感交流、心靈溝通的畫面。關注學生的發散思維,捕捉學生的靈感火花,使學生的潛能得以綻放,讓課堂成為師生共同創造奇跡的場所,實現了學習方式的轉變,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東西南北:教育》2019年第8期《思考新課改下的小學數學課堂高效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