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
摘 要:導語是課堂教學中的首要環節。它雖然占整節課的時間不多,但是體現了教師的綜合素質與智慧。文章基于導語設計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提出導語設計的要求,包括激趣導入、貼近生活、靈活多變、創設懸念;并結合導語設計的具體案例,提出導語設計要切合學情,合理運用多媒體、音樂、美術等教學輔助工具,以期為廣大教師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學情;導語設計;多媒體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20-03-29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15-0055-02
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和激發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首先要把握好課堂導入環節,要牢牢地吸引學生。課堂導入起著集中學生注意力、引發學生學習興趣以及促進師生的溝通的作用。課堂導入最主要、最常用的就是語言導入,語言導入就是通常所說的導語。
一、導語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
導語,就是導入語。導語是課堂教學的突破口,是情境教學的開始。調整學生的學習狀態,集中學生在課堂伊始的注意力,激起學生對新課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是第一步。精巧的導語,往往可以一下子扣住學生的心弦,為學生學習全文定下感情基調,為學生把握作者的情感脈絡、把握作品中蘊含的情感因素做好鋪墊。可是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導語也是經常被忽略的內容。因為導語占用課堂教學的時間短,且需要教師花時間花精力去設計,所以現在的很多教師為了節省課前的備課時間,往往使用多年以前的導語,而并不關心現在的教學狀況、學情、教具和多媒體等諸多因素對課堂教學的影響。更有甚者,直接在教學設計中省略導語設計這一步驟。
教學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受學生的心理狀態的影響。課前,學生可以參加各種活動。課中,他們的情緒、注意力的方向和大腦興奮的中心是不同的。所以,教師需要給學生一些合適的、有趣的信息刺激,使他們收斂與學習無關的行為,把興奮點轉移到新課的學習上來。假如學生不能集中注意力,不把心思放在課堂上,就很難達成教學目標。因此,導語首先起到的作用是吸引和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師生之間的心理溝通是課堂教學成功的前提。好的導語不僅可以消除師生的緊張心理,而且可以讓師生之間構建親密、信任、尊重和欽佩的良好關系。常言道:“親其師,信其道。”師生之間產生這些情感可以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的學習。
二、新課導語設計的要求
(一)激趣導入,引發動機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樂之者,樂之者不如好之者。”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在驅動力。這種驅動力可以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好的導語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方式。當學生對一些課文不感興趣時,教師就需要通過導語設計來激起學生學習此課的興趣。如果學生一開始就對課文學習產生了積極的興趣,或被激發起強烈的學習動機,那么,學生就可以帶著濃厚的興趣開展學習,學習效果也會事半功倍。
(二)貼近生活,產生共鳴
從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導入,可以讓他們身臨其境,更好地感知課文。語文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有一定距離,會導致學生產生消極的學習情緒。教師應用貼近學生生活的實例,來感染學生,使之產生情感共鳴。
小學生尚且年幼,只有校園和家庭兩方面的社會經歷,所以從這兩個方面入手就可以讓他們身臨其境,更好地引導其進入新課的學習中。
(三)靈活多變,不落俗套
有的教師經常借鑒別的教師的教學設計,導語也是如此,所以就造成了這樣一個情況:某一個教學計劃設計好之后,其他教師都紛紛采用。更有甚者,直接照搬十幾年前優秀教學設計中的導語。其實只要理解課文,再稍微掌握一些技巧,完全能夠針對一篇課文設計出很多不一樣的導語來。
(四)設疑問難,啟發思考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利用懸念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啟發學生的思維,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懸念創設應適當,要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已有的知識進行設置,不應偏離教學的方向。
三、根據學生學情設計最恰當的課堂導語
學生在每個學齡階段的實際需要、能力水平、認知傾向是不同的。學情分析是教學設計的基礎。語文教學設計應立足學情,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優化教學過程,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從而更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
(一)一年級到二年級
小學低齡段的學生,好奇心強、活潑好動,思維偏形象具體。所以在為小學低齡段的學生設計導語時一定要注意,一開始就要抓起他們的注意力。
例如,國慶長假剛過,在教學《黃山奇石》一課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導語。
師:小長假怎么過的?爸爸媽媽有沒有帶你們去旅游?
生:去四川看大熊貓……
生:沒有出去,爸爸媽媽工作忙,我假期就待在家里。
師:不管大家假期有沒有出去玩,今天都可以跟隨著老師一起去黃山看看黃山奇石。
這樣談話式的導語相比以前直接問學生“有沒有去過黃山?黃山都有哪四怪?”要更有趣,且更貼近生活,更能吸引小學低齡段學生的聽課興趣。
(二)三年級到四年級
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正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期,想象力從模仿和復制過渡到創造性想象,學習方式也開始從被動學習逐漸轉變為主動學習。在教學《爬山虎的腳》這一課時,教師是這樣導入的。
師:同學們,你們看見過壁虎爬墻嗎?壁虎為什么能夠在墻上自如地爬行呢?那是因為它的腳底有小小的吸盤,可以幫助它把身體牢牢地吸在墻上。植物界也有一種植物,靠自己的腳爬行。什么?植物還有腳啊!不要著急,咱們一同走進課文,看一看爬山虎的腳是什么樣的。
這樣,學生自然而然地從動物壁虎的腳的結構,聯想到其與植物爬山虎的腳是否相同。
(三)五年級到六年級
高年級的學生已經進入少年期,身心的發展由幼稚趨向成熟。他們經常關注國內外的社會現象和新聞,但是選擇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不夠強。高年級的學生崇拜英雄和名人,喜歡模仿名人,想成為英雄。這時已經不能完全把他們當小孩子了,所以在教授《中華少年》這一課的時候,教師設計導語的風格也應區別于小學低齡段與中齡段。
師:自古英雄出少年,東漢的霍去病,未及弱冠就北擊匈奴,被封為冠軍侯。甘羅十二歲出使趙國,因功得到秦王政賜任上卿。每次讀到古人的事跡,總讓我們的心情激動不已。那么,現在就讓咱們懷著激動的心情來學習今天的課文《中華少年》。
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教學必須努力擴大時空范圍。”傳統教學模式把師生緊緊束縛在四十分鐘的課堂,使師生只想校園幾十米內,而不想校園幾十米之外,甚至只想十幾米課堂之內而不想十幾米課堂之外的內容。
(一)多媒體在課堂導入中的輔助作用
我們正處在知識不斷更新,科技快速發展的新時代。互聯網和多媒體已經成為信息傳播的工具。它們對社會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同時也給教學帶來了新的變化。劉勰說:“情感被事物感動,話語被傳遞給愛。”詩人首先在情境中萌發他們的情感,然后被情感激發,被情感感動。教師由此聯想到導語設計也可以為學生創設情境,特別是對這些好奇心強、探索欲強的小學生來說,如果能在導入中恰當地借用多媒體的力量,則可以使教學如虎添翼。
以《蒲公英的種子》一課為例,有位教師是這樣做的。
師:(大屏幕播放蒲公英飛舞的畫面)同學們,請你們動動腦筋想一想,假設你是這些自由自在的蒲公英種子,你會選擇飛到哪兒去呢?
生:我想飛到能吃到好多美味糖果的地方去。
生:我想飛到有爸爸媽媽在的地方。
師:大家的想象都是既豐富又美好的,那么這些蒲公英的種子到底飄向哪里了呢?讓老師和你們一起去探索吧。
(二)音樂、美術在課堂導入中的輔助作用
導入所用的方法是多樣的。教師不僅可以用到語文課上所涉及的知識進行導語設計,也可以向語文課外延伸。小學生都是貪玩的,喜歡新鮮、有趣的事物。相比起上枯燥的語文課,他們更喜歡上一些具有趣味性、審美性的美術課、音樂課。那么何不把音樂課上優美的旋律和美術課上精彩的繪畫用到語文課堂的導入中呢?
《找春天》這節課,我們可以利用音樂來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讓我們跟隨伴奏一起來唱《春天在哪里》。
師、生:……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
師:剛才我們在歌曲中找到了春天。現在咱們馬上來學習新課《找春天》,看看課文的作者有沒有找到春天。
在《燕子》一課的教學導語設計中也可以運用到繪畫。
師:同學們,一雙輕快的翅膀,再加上剪刀似的尾巴。猜猜老師在黑板上畫了一只什么鳥兒?
生:是小燕子!
師:對,沒錯,是小燕子。這只燕子就是今天課堂的主角,就讓我們跟著它一起飛進課文中去。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學生才是整個課堂的主體。所以在設計導語時,不管是多媒體還是音樂、繪畫,都只能當作輔助,給課堂錦上添花,而不能喧賓奪主。因此,在語文導語設計中,要恰當合理地應用輔助手段,才能提高教學效果。否則,會給后續的課堂教學帶來非正面的影響。特別是多媒體,因為它簡潔又高效,很多教師都很喜歡用,但我們不能把語文課的導入變成令人眼花繚亂的多媒體炫技,而應當使多媒體技術與教學相輔相成。
參考文獻:
[1]李沖鋒.教學技能應用指導[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馮衛東,王亦晴.情景教學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