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禮,楊婉欣,姚恩平,張明興,黃旭明
(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廣東 廣州 510075)
隨著計算機網絡的逐步普及,我國信息技術已經進入“互聯網+”時代。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各種各樣的現代化教育在實際教育中得到廣泛應用[1]。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留學生選擇我國的醫學院校進行學習和深造。但是,文化差異、語言交流障礙等問題嚴重影響教學效果[2]。因此,如何構建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模式以促進帶教教師與留學生之間的交流、提高留學生學習興趣及臨床教學質量成為目前研究重點。研究表明,“互聯網+”立體化教學模式與傳統實踐教學模式相比,可明顯擺脫時間與空間的束縛,提高教學效果,滿足留學生實際需求[3]。為進一步探究“互聯網+”立體化教學模式對教學效果的影響,本研究將在我院實習的100名留學生作為研究對象,現將結果做如下報道。
2018年6 月—2019年6月期間,選取在我院實習的100名留學生作為研究對象,留學生大多來自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等國家。納入標準:(1)首次參加臨床研究;(2)均為全日制醫學專業;(3)均取得計算機一級證書。排除標準:(1)實習時間均低于4周;(2)無法熟練掌握互聯網技術;(3)合并意識障礙或精神疾病者;(4)肢體運動障礙或四肢缺陷者。對照組50例,年齡范圍20~26歲,實習時間范圍1~4個月;觀察組50例,年齡范圍20~25歲,實習時間范圍1~3.5個月。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研究對象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由基本資料可知,兩組留學生在性別、年齡及實習時間上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見表 1。
1.2.1 對照組 采用傳統實踐教學法授課。首先,帶教教師組織留學生觀看教學視頻或進行教學查房。其次,帶教教師對相關教學知識進行講解并進行示范性操作。再次,帶教教師組織留學生針對講解的內容分組討論,加深理解。最后,帶教教師對所學全部內容進行歸納總結并進行相應考核。
表1 兩組留學生基本資料比較(±s)

表1 兩組留學生基本資料比較(±s)
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組別 例數50 50男性(人)30 28女性(人)20 22 0.671 0.348平均年齡(歲)24.5±0.9 24.3±0.7 0.552 0.493實習時間(周)2.7±1.3 2.6±1.4 0.629 0.412
1.2.2 觀察組 采用“互聯網+”立體化教學模式授課,即:(1)帶教教師及留學生在醫院信息管理系統中登記并完善個人基本信息,利用醫院信息管理系統對患者臨床資料進行篩查,提前了解患者基本情況。(2)在進行病例查房教學前1周,帶教教師根據教學實習大綱將教學大綱、教案、教學內容講稿、多媒體視聽資料、PPT課件等資料打包并上傳至互聯網平臺。留學生可提前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個性化、移動化學習。(3)帶教教師負責組建QQ群、微信群等,并建立留學生專有聊天小組,將實習生及帶教教師添加至同一聊天小組,并在每次上課前一日,將課程相關資料上傳至群組中,指導留學生提前預習。(4)帶教教師隨時抽留學生進行現場演示,并利用手機錄制演示操作,隨后將視頻共享至交互平臺,組織其他留學生進行評議并提出意見,糾正操作方法。(5)帶教教師根據康復科的實習要求,制定有針對性的教學計劃,通過診斷及查房過程,由簡單到復雜地向留學生傳授實際操作中的重、難點,以便在留學生實際診斷過程中不斷鍛煉動手能力及獨立思考能力。
(1)綜合成績評價:采用考試形式對留學生進行綜合評分,共計100分,其中病案分析10分、課堂成績10分、實驗成績30分、理論成績50分。(2)教學效果評價:采用問卷調查方式對教學思路清晰、重點難點突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等的教學效果進行評分,每項滿分為10分,分數越高表示教學效果越顯著。(3)滿意度評價:設計滿意度調查問卷,采用不記名方式對學習興趣提升、自主學習能力提升、臨床思維能力提升、溝通能力提升和團隊協作能力提升的滿意度進行評價,共發放1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00份,回收率100%。
應用 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理論成績、實驗成績、課堂成績和病案分析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 2。
表2 兩組留學生綜合成績比較(±s,分)

表2 兩組留學生綜合成績比較(±s,分)
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組別 例數50 50理論成績41.86±3.91 36.28±4.63 9.185 0.017實驗成績23.71±2.86 19.62±3.05 9.781 0.014課堂成績8.18±1.34 7.00±1.32 5.482 0.022病案分析8.27±1.51 7.12±1.50 5.343 0.027
觀察組的教學思路清晰、重點難點突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等各項教學效果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留學生教學效果比較(±s,分)

表3 兩組留學生教學效果比較(±s,分)
教學思路清晰,重點難點突出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能體現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方式 教學手段多樣,充分運用教學資源 滿足學生實際需求,體現因材施教 增強師生互動,理論與臨床相結合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組別 例數50 50 8.6±1.3 7.7±1.1 2.281 0.024 9.4±1.0 7.8±1.2 4.129 0.006 8.5±1.4 7.1±1.3 2.496 0.027 9.4±0.5 7.6±0.7 4.612 0.003 8.9±1.0 7.8±0.9 2.784 0.009 9.5±0.4 7.6±0.6 4.724 0.001
觀察組學習興趣提升、自主學習能力提升、臨床思維能力提升、溝通能力提升和團隊協作能力提升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 4。

表4 兩組留學生滿意度比較[n(%)]
隨著網絡技術在教育領域的迅速發展,使教學模式、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發生巨大改變,給現代化教學結構造成很大影響[4]。同時,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及教育水平的提高,來華留學教育得到飛速發展。但是,大多數留學生醫學教育仍以傳統教學模式為主,導致無法與留學生進行有效交流,導致教學效果不佳[5]。近年來,“互聯網+”立體化教學模式以現代教學理念為依據,倡導以學生為本的教學觀,更加強調教學內容的立體化、教學方式的現代化以及教學資源的多元化,注重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的培養,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綜合能力明顯提高[6]。因此,“互聯網+”立體教學模式在康復科留學生帶教中應用前景廣闊。
傳統實踐模式作為一種“填鴨式”教育對理論課程進行全面系統的授課,形式比較單調,難以激發留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而“互聯網+”立體化教學模式依據網絡教學平臺豐富的資源、全面的內容、完善的功能指導留學生自主學習,激發留學生學習興趣[7]。在“互聯網+”立體化教學模式下,留學生可以在網絡上提前預習帶教教師所講課程,避免因過多抄錄課堂筆記而忽視帶教教師的課堂教授。此外,帶教教師將更多有益信息掛在網站上,方便留學生進一步學習。留學生通過微信群、QQ群與帶教教師、其他同學討論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發揮網絡教學的優勢[8]。本研究顯示,采用“互聯網+”立體化教學模式的觀察組,其理論成績、實驗成績、課堂成績和病案分析成績明顯高于采用傳統實踐教學法的對照組(P<0.05)。這可能是因為“互聯網+”立體化教學模式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不斷更新,留學生可以在網絡教學平臺上輕易獲取相關信息,明確其情感價值觀,不斷幫助留學生完善豐富的學習實踐環境和教學方法內容,從而明顯提高了留學生各項教學成績[9]。
傳統實踐模式的內容留學生往往只能學一遍,學習效率較低,教學效果不明顯。而“互聯網+”立體化教學模式為留學生開辟了新型網絡教學環境,強調培養留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避免出現“課堂學一學、課后背一背、臨床看一看”的傳統實踐教學過程[10]。但是,在留學生群體中也會存在領悟力相對欠缺、不能有效掌握重要知識點的學生。因此,構建“互聯網+”立體化教學模式的目的就是為留學生創建良好的學習環境,提供充足的學習資源,方便不同層次的留學生自主學習相關知識[11]。本研究顯示,采用“互聯網+”立體化教學模式后,觀察組的增強師生互動,理論與臨床相結合,能體現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方式等教學效果評分明顯高于采用傳統實踐教學法的對照組(P<0.05)。這是因為留學生將網絡課程與教學課件緊密聯系起來,擺脫單純依靠教學的傳統低效模式,自覺完成學習任務,使教學效果及教學質量明顯提升[12]。
傳統實踐教學法以“帶教教師為中心”,學生基本處于被動狀態,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學生的獨立自主性。而“互聯網+”立體化教學模式加強留學生專業課的學習,注重留學生學習興趣及學習能力的提升[13]。同時,“互聯網+”立體化教學模式關注留學生思想教育及人文關懷的建設,在實際診斷操作過程中充分發揮該教學模式的實用價值。留學生通過觀看網絡、微信群或QQ群中的視頻資料,模擬練習病房操作,并最終在病房中進行實際演練,極大地提升了留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14]。此外,“互聯網+”立體化教學模式具有多元化的教學特點,能夠幫助留學生在網絡環境下培養出良好的團隊協作能力、職業態度及人文關懷品質。采用“互聯網+”立體化教學模式可使留學生更快融入康復科臨床診斷工作中,對職業規劃有更深層次的見解[15]。本研究顯示,采用“互聯網+”立體化教學模式后,觀察組留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自主學習能力提升、臨床思維能力提升、溝通能力提升和團隊協作能力提升的滿意度顯著高于采用傳統實踐教學法的對照組(P<0.05),與上述解釋具有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