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游踏青自古就是春日雅事?!渡袝酚性疲骸按?,出也,萬物之出也?!碑敶禾靵砼R,人們常常欣然前往大自然享受美好春光。《論語》里“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描繪了美好的賞春光景。從許多傳世的宋代古畫里也可以見到古人春游踏青的場景,他們置身于大自然,賞花觀草,擺宴品茶?!捌鋵?,我們也可以這樣的,像古人一樣行走春山,賞春樹、春草、春花,坐在山中品茶?!弊鳛橐幻参锷秸n老師,野蓮的日常就是行山看花、鑒賞草木,她知道廈門哪里的山頭藏著最好的春景。野蓮還有一個博學雅趣的搭檔——張烈,一位集雅土與戶外玩家、畫者、茶人與手作者于一身的生活家,跟著張烈在山中效仿古人布一席茶,聽他談茶賞器,就是一節富有傳統美學意味的博物雅識課堂。兩人把各自的優勢結合,“行春山,茶于野”的旅程呼之欲出。2019年春天,野蓮通過網上招募的形式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伙伴,成功組建了自己心中的“大人國”,她和張烈作為領隊,第一次帶著這些想要做回山野稚童的大人們去春山里放空。
大人國的“行春山,茶與野”之旅主要由野蓮的“春日植物鑒賞課”和張烈的“山間茶席”兩部分組成,分數次行程貫穿整個春天,由野蓮在廈門島內尋找設計不同的行山路線,每條路線設計不同的植物課程,山間茶席的體驗也會因時因地變換玩法,每一次的行走節奏則為“半日閑游”。回想起去年春天的這場行旅,野蓮認為:“動人的不僅是春景,而是我們一起在春天里沉醉過?!笨梢姶诵谐痰呢S富難忘,而這與野蓮在行前的精心策劃密切相關,每次帶著“大人國”行山前,野蓮都會先完成一系列行前準備工作,比如一次又一次的入山踩點,廈門島內的山在野蓮眼里就像葉片背面的脈絡一樣清晰明了,在踏春最理想的節點到來之前,她就要頻繁走進它們,從路況、植物的豐富程度、風景、意境等多個因素去衡量篩選,確定行春山的路線;在路線確定后,再結合每一條路線的情況去設計植物課程所分享的內容,野花繁盛的地方適合講“花朵的構造”,環境特別的地方則可以分享“不同植物如何應對不同的生存環境”;她還會把確定的路線中生長著的代表性植物制作成圖文小冊子并打印裝訂,在出發時發到成員手中。
以植物之名入山,對于很多大人們來說都是前所未有的新奇體驗,行山看草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驚喜發現,譬如小時候春天野外摘來煎蛋的苦刺頭,原來叫“白簕”;兩面針的雄花和雌花居然是分開群居的;漫山遍野的花香原來來自“小蠟”……腳下春意萌動的山路是生動的課堂,大人們在滿滿的求知欲下散發童趣,也比以往更深入地與大自然發生連接。當走到腳酸人乏時,行程自然而然進行到下一部分——山間茶席,山間茶席一般在亭子里進行。野蓮說,當有了擺茶席的想法,才發現原來廈門的山上有這么多亭子。春風穿亭而過,身心滌蕩,不正是古人鐘愛的擺宴品茶處嗎?張烈的茶席很用心,所用器具皆有雅意,席間插花所選花材也取自山間,兩面針、菝葜、石斑木、芒萁等折下幾枝點綴其間顯得雅致可愛,淺淺印著春之圖案的日本懷紙托著時令點心,選茶也頗為講究,漳平水仙、茉莉花茶的幽香淡雅正與春光相襯。喝茶間他會分享茶席的擺放、所用器具的用途和名稱、茶道花藝的相關知識,匯聚起來就是一堂在山野草木間的博物雅識課。在張烈的一次示范后,后面幾次行程的山間茶席,成員們開始自己上手布置茶席,對春天和美有了自己的表達,興之所至時,他們也在山間玩過手作,比如用竹枝做蓋置、茶針。
對“大人國”來說,這一場行春山很像是生活之外的驚喜,它是基于一種惜春的情緒的認知和放空之旅。在此之前,很多人覺得在四季不明的廈門春意難尋。當有了一次春山之旅,就會發現原來每一條連接著春意的山路其實近在咫尺,偷閑半日就能在大自然里獲得一個美妙的停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