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南方職業學院,廣東 江門 529000)
《互換性與技術測量》是高職高專機械類專業一門重要的技術必修課,是培養高、中級技術人材所必需掌握的一門綜合性技術基礎課程。本課程與數學、制圖等相關學科的知識以及生產實踐有著密切聯系,要求機械類專業的學生必需掌握這門課,為專業課程的學習、生產實習以及今后從事生產技術工作打下良好基礎。該課程的特點是計算公式多,有些內容比較抽象、繁鎖,尤其是 “公差原則”章節內容的教學,抽象的概念和名詞較多,缺乏直觀性,學生學習時普遍感覺枯燥乏味、難以理解理解,更談不上融會貫通,從而使學生對本課程的學習產生厭學情緒,這是當前教學中一個突出的問題。但是“公差原則”是本課程教學的重點內容之一,也是本課程教學的難點內容。如何在教學過程中使抽象的內容變為直觀,使難學變為易學,使“要我學”變為“我要學”,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效果呢?這是本課程授課教師必須認真尋思的一個重要問題。
現代高職教育提倡課堂教學以人為本,既要寓教于樂,更要寓學于樂,讓老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需要在一種和諧共融、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進行,教師的講課就會激情飛揚,而學生則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這樣,我們的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就會達到我們的預定目標。但如何營造這樣的學習氛圍呢?這是教師需要努力去探索、尋找和解決的問題。筆者從事該課程教學多年,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一些大膽的嘗試和創新,其中應用得最為成功的就是課程難點內容“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的關系”章節中所使用的象形演化教學法,現對該教學方法的應用進行介紹,以供讀者參考。
《互換性與技術測量》課程中,最大的難點就是《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的關系》及《公差原則》章節,內容極其抽象、難以理解,且枯燥乏味,這讓從事該課程教學的大部分教師感到頭疼,學生更是毫無興趣。如何避免學生對該課程失去學習的興趣呢?在此,我們可以借鑒小學語文中的象形教學法衍生出本課程的象形演化教學法,用一種有趣的教學語言和教學方法講解本章節的基本術語及定義。只要學生對基本術語及定義能夠完全理解和掌握,后面的知識應用就迎刃而解了。下面對象形演化教學法在本課程難點內容教學的應用進行淺析。
象形演化教學法在本課程的應用主要是因圖象形和因意象形兩方面。
因圖象形,根據圖形的特點總結出理解和記憶的技巧。該方法對語文功底比較薄弱、對抽象文字理解能力不強的學生是比較有效的一種教學方法。例如,本課程第四章第四節“公差原則”中“體外作用尺寸”和“體內作用尺寸”這兩個術語的講解,書本上的具體定義是:體外作用尺寸是指在被測要素的給定長度上,與實際內表面體外相接的最大理想面或與實際外表面體外相接的最小理想面的直徑或寬度;體內作用尺寸是指在被測要素的給定長度上,與實際內表面體內相接的最小理想面或與實際外表面體內相接的最大理想面的直徑或寬度。從課本的字面上理解該術語的解釋非常抽象,學生實在難以理解。在此,教師可以根據圖樣的形狀換一種方法來理解:由于孔是空心的,所以其體外作用尺寸就是向軸線方向無實體材料的空間發展的尺寸,如圖1 中的尺寸B,而體內作用尺寸則是向有實體材料的方向發展的尺寸,如圖1 中的尺寸B′。對于軸來說,因其是實心的,所以體外作用尺寸就是向外無實體材料的空間發展的尺寸,如圖2 中的尺寸B,體內作用尺寸則是向有實體材料的方向發展的尺寸,如圖2 中的尺寸B′。經這樣解釋,體外作用尺寸和體內作用尺寸這兩個抽象難懂的術語就變得非常直觀清楚了,學生普遍認為容易理解和掌握。
因意象形,對于課本中的一些術語的解釋,往往會使學生由于習慣上的理解而混淆,造成似乎明白卻極容易誤解,此時教師采取因意象形教學法就能化解。就是根據術語在課本上的解釋,用一個最為簡潔的概括或總結,以方便學生理解和記憶。如在“最大實體狀態”和“最小實體狀態”內容的講解中,課本上對最大實體狀態的解釋是:指實際要素在給定長度上處處位于極限尺寸之間并且具有實體最大時的狀態;最小實體狀態是指實際要素在給定長度上處處位于極限尺寸之間并且具有實體最小時的狀態。從課本中定義的字面解釋看,造成學生經常會犯的一個錯誤就是根據習慣上的理解想當然的認為最大實體狀態就是零件的最大極限尺寸,最小實體狀態就是零件的最小極限的尺寸。在此,我們可以根據術語的含義提煉為:最大實體狀態就是零件具有材料最多的尺寸狀態,而最小實體狀態就是零件具有材料最少的尺寸狀態。根據這一原則,由于孔是空心的,孔的最大實體狀態就是處于最小極限尺寸時的狀態,如圖3 中的尺寸φ49.92mm;孔的最小實體狀態就是孔的最大極限尺寸,如圖3 中的尺寸φ50.13mm。同理,軸是實心的,其最大實體狀態就是軸的最大極限尺寸,如圖4 中的尺寸φ30.13mm;最小實體狀態就是軸的最小極限尺寸,如圖4 中的尺寸φ29.92mm。這種因意象形的方法提煉的內容簡潔而精辟,極大的方便了學生對抽象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有效地提高了教學效率及教學效果。
以上是筆者在職業院校從事《互換性與技術測量》課程教學過程中的點滴體會,經多年教學實踐證明,對提高該課程的教學效果非常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