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培杰

孫先生一直認為自己的視力還不錯,畢竟戴200度的眼鏡就行了。最近,孫先生卻發現自己晚上開車時總是視物不清,但其他時間或做其他事則沒問題。一次,孫先生開車去杭州出差,夜間行車時,在高速公路沒有路燈的路段,即便開著大燈,他仍然看不清東西。這讓孫先生心里漸漸發慌:“太危險了,這到底是怎么了?難道我患有夜盲癥?”帶著濃郁的擔心,孫先生走進了醫院的眼科門診。
經過詳細檢查,醫生告訴孫先生,他這種情況并非夜盲癥,而是因為近視度數加深加上太過疲勞引起的。聽了醫生的話,孫先生惴惴不安的心終于放下了,但心頭依然有個疑問:“夜盲癥不也是夜間看不清東西嗎?我這種情況和夜盲癥到底有啥區別呢?”
夜盲癥是指在夜晚或光線昏暗的環境下,產生視物不清或完全看不見東西、行動困難的癥狀。通常來說,夜盲癥可以分為三大類:
先天性夜盲癥這屬于先天遺傳性眼病,如視網膜色素變性、桿狀細胞發育不良、失去了合成視紫紅質(與視覺有關的一種蛋白質)的功能發生的夜盲癥。
暫時性夜盲癥其主要是由于飲食中缺乏維生素A或因某些消化系統疾病影響維生素A的吸收,致使視網膜桿狀細胞沒有合成視紫紅質的原料而造成夜盲。這種夜盲癥是暫時性的,只要多吃豬肝、胡蘿卜、魚肝油等食物,即可補充人體內維生素A,一旦機體內維生素A含量充足,就會很快痊愈。
獲得性夜盲癥其往往是由于視網膜桿狀細胞營養不良或本身的病變引起的,常見于彌漫性脈絡膜炎、廣泛的脈絡膜缺血萎縮等。這種類型的夜盲多會隨著有效的治療,疾病的痊愈而逐漸改善。
若懷疑自己患有夜盲癥,需要到醫院的眼科,由專科醫生經詳細檢查確診,再進一步進行治療,絕對不能因為晚上看不清東西就隨意給自己套上“夜盲癥”的帽子。
如果視力沒有問題,經診斷也不屬于夜盲癥,夜間卻視物不清,那么多半就和瞳孔的調節功能異常有關。
人類的眼睛構造不同于夜間行動動物的眼睛構造。在夜間行動的動物,其視網膜后往往有特殊的反射表面。當光線進入它們的眼睛時,其視網膜后的反射表面就會集中將信息傳遞給大腦的感光器。有時光線不能照射到反射表面上,透明帶則可以作為一面鏡子將它反彈回來產生第二次信息傳遞,幫助動物在黑夜里識別物體。這也就是為什么會在晚上看到有些動物的眼睛“發光”的原因。但是人類的眼睛卻沒有這個起反射作用的透明帶,唯一可以調節光線進入的器官就是瞳孔。
瞳孔的主要作用是可以通過調整大小來控制進入眼內的光量。成人瞳孔的直徑一般為2~4毫米。在遇到強光時,瞳孔會自動縮小,最小可小于1毫米,從而減少進入眼內的光量。而在暗處光比較弱時,瞳孔就會變大,從而增加進入眼內的光線,使我們能看清物體。
瞳孔括約肌主管瞳孔的收縮,受動眼神經中的副交感神經支配,圍繞在瞳孔的周圍,寬不足1毫米。瞳孔開大肌主管瞳孔的開大,受交感神經支配,在虹膜中呈放射狀排列。這兩條肌肉相互協調,彼此制約,一張一縮,以適應各種光亮程度的環境。當瞳孔括約肌受損,或者因眼疲勞造成眼部肌肉無法正常調節時,就會造成夜間視力的障礙。
簡而言之,高度近視,散光,玻璃體、淚膜的結構出現變化,都會造成像差,而這種像差在夜間由于瞳孔放大,對于視力造成的影響就會放大。
所以,如果司機朋友發現自己夜間開車越來越困難,一定要上醫院排查上述這些疾病因素,盡早針對病因進行治療。
在此,特別提醒在夜間開車的朋友注意以下幾點:①分辨能力差的人群,尤其是白內障、青光眼患者,夜間要盡量少開車。②有高度近視的人群,前擋風玻璃貼膜要盡量選擇透光性好、顏色淺一些的,這樣更有利于夜間看清路況。③夜間開車由于不能見到道路兩旁的景觀,外界對駕駛員興奮性刺激變小,因此最易產生駕駛疲勞。如果夜間行車途中覺得眼睛很累,最好先找個地方暫時停車,讓眼睛休息一下,千萬不要逞強,畢竟這樣做非常危險。